收藏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一键登录:

查看: 14272|回复: 5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钦定大清会典图 (清)昆冈等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2-8 14:0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注册后登录更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http://sou-yun.com/eBookIndex.aspx?id=2775

钦定大清会典图 (清)昆冈等修 原书有些字迹不清、有些页残

下载三十六下载七十一下载
下载三十七下载七十二下载
下载三十八下载七十三下载
下载三十九下载七十四下载
下载四十下载七十五下载
下载四十一下载七十六下载
下载四十二下载七十七下载
下载四十三下载七十八下载
下载四十四下载七十九下载
下载四十五下载八十下载
十一下载四十六下载八十一下载
十二下载四十七下载八十二下载
十三下载四十八下载八十三下载
十四下载四十九下载八十四下载
十五下载五十下载八十五下载
十六下载五十一下载八十六下载
十七下载五十二下载八十七下载
十八下载五十三下载八十八下载
十九下载五十四下载八十九下载
二十下载五十五下载九十下载
二十一下载五十六下载九十一下载
二十二下载五十七下载九十二下载
二十三下载五十八下载九十三下载
二十四下载五十九下载九十四下载
二十五下载六十下载九十五下载
二十六下载六十一下载九十六下载
二十七下载六十二下载九十七下载
二十八下载六十三下载九十八下载
二十九下载六十四下载九十九下载
三十下载六十五下载一百下载
三十一下载六十六下载一百一下载
三十二下载六十七下载一百二下载
三十三下载六十八下载一百三下载
三十四下载六十九下载一百四下载
三十五下载七十下载一百五下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加爱心加爱心 减爱心减爱心 微信分享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2-8 14:12 | 只看该作者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图片版)、(可检索版)光绪朝.pdf《钦定大清会典》介绍
  
  清代也仿效明朝的作用,进行会典的编纂和修订工作,制定清会典,包括《康熙会典》、《雍正会典》、《乾隆会典》、《嘉庆会典》和《光绪会典》,统称为大清会典。
  清会典是清代制定的行政法典,包括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五朝会典。康熙二十三年(1684)为使国家机关和官吏的活动有典有则,知所遵从,下诏仿《明会典》纂修清会典,历时6年,完成《康熙会典》 162卷,所载由清开国至康熙二十五年。雍正二年1724 命内阁就康熙二十六年以后各部院的礼仪条例,“更加裁定”,于雍正十年编成《雍正会典》250卷,所载止于雍正五年。这两部会典均按《明会典》体裁,以官统事,以事隶官,并将则例附于各条之末。
  乾隆十二年1747,鉴于“例可通,典不可变”,唯恐典、例并载,使后人“妄相牵引,无所适从”,因此在修改时下诏,令将附于各条的则例分出,另立一篇,以典为纲,以则例为目,使典、例既不相混,又互相补充。由于典、例分立,因此乾隆二十九年编成《乾隆会典》 100卷与《乾隆会典则例》180卷,所载止于乾隆二十三年。
  《乾隆会典》所开创的典、例分编,为嘉庆、光绪两朝所沿袭。嘉庆十七年1812纂成《嘉庆会典》80卷,同时仿照唐宋会要,按年编载实例,一事一例,编定《嘉庆会典事例》920卷,所载由乾隆二十四年至嘉庆十七年。
  光绪二十五年1899,以《嘉庆会典》为基础纂成《光绪会典》100卷与《光绪会典事例》1220卷,所载由嘉庆十八年至光绪十三年。
  清代五朝会典典章一般以官职为纲目写成,首尾相衔,比较完整。清会典基本上按宗人府、内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理藩院、都察院、通政使司、内务府以及其他寺、院、府、监等机构分目。乾隆、嘉庆两朝增设乐部、中书科,并将图示列入会典。至光绪朝又在会典中增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会典详细记述了清代从开国至光绪朝各级官职的职掌、事例和活动原则。内容比《唐六典》、《明会典》丰富。乾隆朝大清会典御制序文说:“凡职方官制,郡县营戍,屯堡觐飨,贡赋钱币诸大政,于六曹庶司之掌,无所不录。” 因此,清会典不仅是中国封建时代行政立法的总汇,也是研究清代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由于清会典所记载的是“宏纲巨目”,“礼乐刑政大端”和所谓“经久常行之制”,因而有人称之为“清帝国之宪法”。
  注:关于《清会典》,学界历来颇有争议:是典制史书,是法规汇编,是官制法,是行政法,是综合性法典,是清帝国的宪法,等等,诸种说法莫衷一是。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图片版)【清•昆冈.光绪二十五年重修本】
【书名】钦定大清会典事例1200卷
【主修】昆冈、李鸿章等
【版本】光绪二十五年八月石印本
【格式】djvu
【大小】4.45GB
【清晰度】高清晰
DJVU格式文本软件: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可检索版)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2-8 14: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九加五 于 2016-2-9 14:09 编辑

【图文】《钦定大清会典图》中冠服篇相关资料冠服篇中首先介绍的是礼服:

礼服一有:
皇帝冬朝冠图、皇帝夏朝冠图、皇帝端罩图、皇帝衮服图、皇帝东朝服图(一、二)、皇帝夏朝服图、皇帝朝珠图(附吉服朝珠)、皇帝朝带图(一、二)

皇帝冠帽
(1)皇帝冬朝冠:冠体为圆顶呈斜坡状,冠周围有一道上仰的檐边。冬用薰貂制作,十一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用黑狐毛皮制作,冠体上缀朱纬,长出冠檐,顶上加金缕丝镂空金云龙嵌东珠宝顶,宝顶分为三层,底层为底座,有正龙四条,间饰东珠四颗,第二、三层各有升龙四条,各饰东珠四颗;每层间各贯东珠一颗;共饰东珠十五颗。顶部再嵌大东珠一颗,梁二,在顶左右,檐下两旁垂带交于项下。





皇帝冬朝冠图:


==========================================
可以对比一下郎世宁所画的乾隆皇帝朝服图:

========================================
九月十五日或二十五日,皇帝御冬朝冠,薰貂为之,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黑狐。上缀朱纬,顶三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龙各四,饰东珠如其数,上衔大珍珠一。
==============================================
《钦定大清会典图》亦记载:皇帝冬朝冠,有薰貂,有黑狐,惟其时,瞻上仰,上缀朱纬,长出瞻。顶三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龙四,饰东珠如其数,上衔大珍珠一。梁二,在顶左右瞻下两旁垂带,交项下。


清 皇帝冬朝冠、冠盒
清宫旧藏,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皇帝冬朝冠

水獭皮制成,上缀红绒,顶饰金龙、东珠(最上端顶珠缺失)。


藤编冠帽盒

圆锥阶梯形,盖钮平齐呈柱状。此盒先用竹篾构结骨架,然后再用细藤皮攀援编织,并按照藤丝编织纹理,用黄、红、蓝等色油漆,依次描绘山字、蝙蝠和花卉等极具装饰效果的变形纹样。盒内底部中心为承以冠帽作柱状凸起,并叠套壁状铁皮圈和明黄色丝绸丝绵衬垫。内壁描绘纹样与外同。



(2)皇帝夏朝冠:冠形作圆锥形,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用玉草(玉草产于东北,满族叫德勒苏草,进关以后,视此草为发祥之物)或藤丝、竹丝做成,外裱以罗,在两层喇叭口上镶石青色织金边饰;以红纱或红织金为里,外层缀朱纬,内层安帽圈,圈上缀带。冠前缀金累丝镂空金佛,金佛周围饰东珠十五颗,冠后缀金累丝镂空舍林(金龙状饰物),有东珠七颗。冠顶部再加金累丝镂空云龙,嵌大东珠宝顶,宝顶形式与冬朝冠相同。


皇帝夏朝冠图:



==========================================
对比实物图:


========================================================
三月十五日或二十五日,皇帝御夏朝冠,织玉草或藤丝、竹丝为之,缘石青片金二层,里用红片金或红纱。上缀朱纬。前缀金佛,饰东珠十五。后缀舍林,饰东珠七。顶如冬朝冠。
=======================================================
《钦定大清会典图》亦记载:皇帝夏朝冠,织玉草或藤竹丝为质,表以罗。缘石青片金二层,里用红片金或红纱。檐敝,上缀朱纬,内加圈,带属于圈。前缀金佛,饰东珠十五。后缀舍林,饰东珠七,余制如冬朝冠。




  清高宗夏朝冠冠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皇室顶戴折叠

成年皇室顶戴

清朝成年皇室帽顶镶嵌天然野生珍珠(主要是东珠),以金为底,但珍珠数量有严格区别,即官衔愈高,珍珠数量愈多,但最多不超过12颗(皇帝例外)。即皇帝、皇太子、执政亲王、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皇子及皇孙等一律不许戴翎羽,因为是官员之物所以皇室不可使用,镇国公辅国公可以戴翎羽。具体规定:

  • 皇帝朝冠饰东珠22颗及纯白金珠5颗(无翎羽)
  • 皇太子朝冠饰东珠12颗(无翎羽)
  • 执政亲王朝冠饰东珠11颗(无翎羽)
  • 亲王朝冠饰东珠10颗(无翎羽)
  • 郡王朝冠饰东珠9颗(无翎羽)
  • 贝勒朝冠饰东珠8颗(无翎羽)
  • 贝子朝冠饰东珠7颗(无翎羽)
  • 皇子(末授爵)朝冠饰东珠6颗(无翎羽)
  • 皇孙(末授爵)朝冠饰东珠5颗(无翎羽)
  • 镇国公朝冠饰东珠4颗及三眼花翎
  • 辅国公朝冠饰东珠3颗及双眼花翎

折叠未成年皇室顶戴

清朝未成年皇室帽顶镶嵌天然野生珍珠(主要是东珠),以银为底,但珍珠数量有严格区别,即官衔愈高,珍珠数量愈多,但最多不超过9颗及不戴翎羽(皇帝例外),具体规定:

  • 皇帝朝冠饰东珠22颗及纯白金珠5颗(无翎羽)
  • 皇太子朝冠饰东珠9颗(无翎羽)
  • 亲王朝冠饰东珠8颗(无翎羽)
  • 郡王朝冠饰东珠7颗(无翎羽)
  • 贝勒朝冠饰东珠6颗(无翎羽)
  • 贝子朝冠饰东珠5颗(无翎羽)
  • 皇子(末授爵)朝冠饰东珠4颗(无翎羽)
  • 皇孙(末授爵)朝冠饰东珠3颗(无翎羽)
  • 镇国公朝冠饰东珠2颗(无翎羽)
  • 辅国公朝冠饰东珠1颗(无翎羽)

这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乾隆皇帝两幅配戴皇冠的像



这是乾隆皇帝年老的一幅



下面这是两幅乾隆皇帝半身像配戴的皇冠






高宗夏朝冠,全高约14公分 外径约28公分。

圆冠式。冠内用红纱衬里,外罩白布,并以黑地织金绲边包缘。冠外缀朱纬;平顶,顶覆织金锦。冠下绿色系带上附黄签,一面墨笔楷书:「泰字一号 高宗纯皇帝御用清凉绒缨朝冠一顶」,另一面墨笔楷书:「乾隆四十三年 上留」。



乾隆皇帝皇冠皇冠顶上的金冠顶

皇帝朝冠顶,高12.4公分

通体以金工中的镂空累丝技法制成,顶衔一颗大珍珠,下方分成三层,层与层之间贯一颗东珠为间隔,每层承以四只金龙,半球形底座层之金龙首朝下,上方两层之金龙张口朝上,各龙之间饰以东珠一颗。此饰于皇帝朝冠之上,实物与清代典制相符。民国初期原收贮于养心殿内的保险箱中。


一件是故宫南迁到 台北的,另一件相同的信息不详。




乾隆皇冠皇冠正中央的金佛


皇帝夏朝冠金佛,全高8.4公分 纵长3.3公分 横长6.0公分。

通体金质镂空累丝制成,底座呈两层椭圆形,每层饰行龙二,龙首两两相对于背面,正中坐一佛,火焰式背光上饰二行龙。绕著坐佛嵌饰十五颗东珠。根据清朝的典制,皇帝夏朝冠的正面帽沿中央缀饰「金佛」,嵌饰十五颗东珠,实物与之相符。民国初期原收贮于养心殿内的保险箱中。








背面冠中央的舍林

皇帝夏朝冠舍林,全高4.5公分 纵长3.0公分 横长5.0公分。

细长椭圆形底座,座上饰金累丝行龙二,第二层饰金累丝花叶纹,最上层饰回首大行龙一,并嵌饰七颗东珠。清代皇帝夏朝冠的背面帽沿中央缀饰「舍林」,嵌饰东珠七颗。民国初期这件帽饰原收贮于养心殿内的保险箱中,在帐册中原名「刀把头」,后依据《皇朝礼器图式》更名。经查阅满文辞典,知「舍林」是满文的汉字音译,原意是为了保护前额而在盔帽等上横钉的铁件饰,也指保护马匹等前额用的护额。







~台灣故宮博物館~~清 高宗 夏朝冠~

圓冠式。冠內用紅紗襯裡,外罩白布,並以黑地織金緄邊包緣。冠外綴朱緯;平頂,頂覆織金錦。冠下綠色繫帶上附黃籤,一面墨筆楷書:「泰字壹號 高宗純皇帝御用清涼絨纓朝冠一頂」,另一面墨筆楷書:「乾隆四十三年 上留」。乾隆四十三年即西元1778年。清代的冠服制度浩繁,僅在皇帝的袍服方面就分袞服、朝服、常服、吉服、行袍等等。隨著季節的變化,這些袍服遂有冬夏之別。在不同的場合需穿著不同的袍服,例如皇帝領首祭圓丘、祈穀、祈雨時,需穿著石青色的袞服。朝服基本上為明黃色,但是祀天時用藍色,朝日用紅色,夕月用月白色。隨著時令與場合的不同,皇帝搭配袍服所戴的冠帽也不同,有朝冠、吉服冠、行服冠與雨冠之分,亦有冬夏之別;其中,冬朝冠或用薰貂皮毛,或用黑狐皮毛製成,夏朝冠或織玉草,或以藤絲、竹絲製成。因此,這件冠帽應是一頂清帝的夏朝冠,依據冠下繫帶所縛黃籤上的文字,曾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御用之冠,民國初期收貯於紫禁城內的永壽宮,這個宮殿乃作為皇帝寢宮—養心殿的庫房。這件曾屬於清高宗的夏朝冠原僅餘帽體本身,所應配飾的朝冠頂、金佛與舍林皆已不存,今乃另選用同類帽飾縫綴。



6清 高宗 夏朝冠.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6-2-8 15: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九加五 于 2016-2-8 16:59 编辑



(3)皇帝吉服冠:冠形似朝冠,冬用海龙、薰貂、紫貂,上缀朱纬,冠顶满花金座,上衔大珍珠一颗。满花金座有的是镶嵌宝石的。夏吉服冠也用玉草或藤丝、竹丝编织,红纱绸裱里,石青织金缎或织金绸、纱缘边。上缀朱纬,顶满花金座上嵌大珍珠一颗。


《周礼》五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褒冕;享先公、享射,则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祀社稷五祀,则希冕;祭小祀,则玄冕。清沿古制,乾隆朝增改服制规定, 皇帝吉服冠, 冬用海龙、薰貂、紫貂,均按时令更替;上缀朱纬;顶满花金座,上衔大珍珠一颗。夏织玉草或滕竹丝制,红纱里,石青片金缘;上缀朱绒;顶如冬吉服冠。





清代皇帝貂皮冬吉服冠
皇帝吉服冠,是皇帝穿吉服(龙袍)时所戴,东珠顶。此冬吉服冠用貂皮制作,上有清宫旧藏时的黄签,为珠顶的重量说明。

清代皇帝冬吉服冠
皇帝薰貂皮冬吉服冠
Qing emperor’s winter sable crown for auspicious occasion

清 The Qing dynasty (1644-1911)

直径 3lcm 高 18cm 沿宽 9cm 文物号 故59707

皇帝吉服冠。帽檐上仰,紫貂为之。石青素缎面,上缀朱纬。冠顶镶金鏨花点翠金座,上衔大珍珠一颗。红色棉布里,垂蓝布窄帽带。冠有黄纸签,上书“大正珠顶一座,珠重二钱八分,金托重五钱二分,金珠重八钱”。 (房宏俊)













拍品信息

估价


100,000150,000

成交价


299,000





拍品描述


皇帝吉服包括吉服冠、八团有水龙褂、八团无水龙褂,正行龙式龙袍、八团有水龙袍和八团无水龙袍。主要用于重大吉庆节日,还用于皇后先蚕坛躬桑、献茧仪式。时节不同,皇帝所着衣冠亦有不同,在《清会典》中有着严格的规定。据《皇朝礼器图式·卷四》记载:“本朝定制,皇帝冬吉服冠,御用之期,与朝冠同海龙为之。立冬后,易薫貂或紫貂各惟其时,上缀朱纬顶满花金座,上衔大珍珠一。”此件冬吉服冠帽以石青色素缎为面,大红色皱绸里,外镶熏貂皮边,其造型简练自然,颜色搭配沉稳和谐,制作工艺精致细腻。上缀朱纬,针脚缜密。冠顶镶金錾花点翠金座,镶嵌蓝、红宝石,金座錾几何形纹饰,上衔大珍珠颗粒圆整、光泽透明、有宝光、质地坚硬,为百里挑一之佳品。吉服冠除皇帝的为两梁之外, 其余王公百官有梁者,皆为一梁。此吉服冠为皇帝御用两梁,且熏貂皮檐,应为立冬后,十一月初一日前和下年元月十五日上元节以后的冬天里,皇帝所使用的吉服冠。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6-2-8 15:41 | 只看该作者
猴年吉祥!

点评

祝猴年春节幸福美满!大吉大利!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2-8 15:57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6-2-8 15:57 | 只看该作者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6-2-8 16:28 | 只看该作者

范主说:电视剧都是欺负我们不懂历史!

(文|Hasuran Li,授权商务范发布)

问:为什么各个影视剧中的清朝官员帽子都不同?哪种是不符合历史的?

这是个挺繁琐的问题,所以拖了这么久才来写答案。简单回答:哪个都不符合历史,保守估计,近二十年的古代电视剧中的服饰、头饰、冠帽都没几个符合历史的。

清宫戏关于冠帽的槽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1.帽子跟服装对不上(比如穿朝服却配了吉服冠)

2.场合用不对

3.滥用瓜皮帽

4.用清末style混搭所有时间段(就好比把21世纪流行的服饰穿在30年代人身上)

这还不包括女装,要是算上女装的头饰、冠帽,那简直就没法说。

就按题主的问题,说一说清代男子冠帽。清代的冠帽,按照季节划分,有暖帽(mahala)和凉帽(boro)。

两大类;按照功用划分,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几大类;按照时代划分,清代早期、中期、晚期,带帽习惯和样式都有些差别。

首先说一下凉帽和暖帽这两大形态。所有类型和功用的帽子,都有凉帽和暖帽两种形态。顾名思义,凉帽就是天儿热的时候戴的;暖帽就是天儿冷的时候戴的。一个大致的、样式的对比(请忽略材质)——

清凉帽(缺帽顶,吉服冠或常服、行服冠):

清乾隆皇帝紫貂冬常服冠:

一般来讲,清代宫中在不同时节是要统一换衣服的,我隐约记得会下旨(找了半天没找到来源,先把这个说法放在这)。在冠帽这方面,一般农历三月末、四月初会从暖帽换为凉帽,大概八月末、九月初就从凉帽换为暖帽(当然八、九月的时候还不至于用皮草)。

如乾隆二十一年穿戴档,农历三月二十九日:

从三家店回程,驾幸圆明园。是日,换凉冠,戴天鹅绒竹衬冠,穿酱色宁紬绵巡幸袍,倭缎领绵袖红青缎面中毛羊皮巡幸褂,黄线巡幸软带,栓纳纱珊瑚云大荷包,左边大荷包内装黄宝石古钱盒,白布绵袜,薄绵套裤,青缎绿牙缝凉里尖靴。进早膳毕,繋灰色褡裢袷都什希,装绣黄缎火镰袱,乘八人暖轿至太平庄,中伙,少坐。仍乘八人暖轿进畅春园大东门,至寿萱春永请皇太后安毕,乘四人暖轿出后铁门,进出入贤良门,至勤政殿办事毕。仍乘轿至九洲清晏,更换得勒苏草折紑缨冠,蓝宁紬长襟绵袍,倭缎领绵袖,青羽缎面中毛羊皮长褂,有栓扮黄线[石羅]子寻常鞓带,青缎凉里皂靴,少坐。乘船至同乐园、进晚膳后,至秀清村少坐,回至九洲清晏。至晚沐浴未换袍褂。

所谓「缨冠」,即是凉冠、凉帽。

咸丰四年八月十九日:

上戴天鵝絨沙台冠,穿蓝氊裌袍,石青缎棉褂,戴菩提朝珠。束金带头线钮带,穿青缎凉里皂靴。至大西天、阐福寺、极乐世界、万佛楼,拈香毕,至玉兰堂。朝珠下来,辦事进早膳,见大人毕,还养心殿。

所谓「X台冠」,指的即是暖帽——当然这时候还没带皮毛。

根据天气冷暖,每年具体凉帽暖帽转换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比如光绪十五年八月二十三日(世宗宪皇帝忌辰),光绪仍然「戴白罗面生丝缨冠」;(中间缺)八月二十九日戴「天鹅绒缎台冠」。可见是在23-29日之间才换了帽子样式。再如光绪十六年四月初二,光绪祭天于圜丘坛,「上戴清凉绒缨朝冠」——依然是凉冠——与乾隆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九日就换凉帽不同。

这些时令上的小问题,很多电视剧都是不注意的。比如《鹿鼎记》抓鳌拜之前,韦小宝、鳌拜、康熙夜半私会(大误)的场景中,他们是这样穿的:

——先把皇帝忽略不计,鳌拜和韦小宝戴的都是暖帽样式。然而鳌拜被擒于五月份,这时候实际应该戴凉帽。

当然,这是个很小的毛病,一般来讲,只要别出现同一群人中,一部分穿的跟另一部分的时节不一样这种大篓子,倒也无所谓。

然而这幅场景中一个更糟糕的、几乎清宫剧永远摆脱不了的大毛病之一,出现在了鳌拜的身上——

1.

帽子跟服饰对不上,混搭风:鳌拜戴着吉服冠,却穿戴了披领(朝服才戴的),然后外褂里面却又穿了吉服袍。

不少朋友提出让我说一下朝服和吉服的区别,全面论述可以再写一个答案了,因此我就简单说一下。朝服(doroi etuku),是清代礼制最高的大礼服,实际应用中很少用到,一般出现在大型祭祀、大型朝会(如登极)的部分场合中:

吉服,顾名思义,就是重大节日时候穿的服装,又名「花衣」。皇帝吉服袍又称「龙袍」(清代龙袍,在术语中指的是吉服而不是朝服),一般在大型节日如元旦、万寿、冬至、除夕、先农坛耕耤礼、筵宴、大婚、中秋、七夕、端阳节等等等,这些节日、庆典的部分场合中穿。

雍正祭日用朝服袍(祭服袍)vs.乾隆黄纱绣彩云金龙单龙袍(吉服袍):

——点击看大图。注意领子形状、有无披领、上下是否分裁、纹饰等差别。朝服袍如上文所说,根据功用不同还有其他颜色。皇帝吉服袍用色不拘,除了明黄,更多的是其他颜色的吉服袍(龙袍)。

请注意,这里我只列举了「袍」的区别,但是朝服和吉服,在应用中要成套穿着,还有其他的(如冠帽等)的区别,千万不可混搭。

说回《鹿鼎记》。按这个场景(披领)的意思,导演大概是认为见皇帝就得穿朝服(也是清宫戏常见槽点之一)~但是我们来看看鳌少保帽子特写:

——分明就是个吉服冠好伐!

不仅仅是鹿鼎记这种武侠电视剧,许多其他类型的清宫戏,大臣身上,我就从来没见过拍朝服场合能搭配对朝服冠……比如说,楼主提到的《宰相刘罗锅》,我随便找了一张图:

——皇帝一身朝服,旁边大臣确实吉服袍褂打扮,成何体统?(不过《宰相刘罗锅》倒是有一点好,似乎整个剧里没给吉服袍褂配披领,也算是比其他的剧强得多。)

回头再说说鳌少保。前文我说道他的混搭风,除了帽子戴不对,导演还给朝服场景配了个吉服袍——我在鳌少保健步如飞的身影中勉强抓到了这一幕:

——看到外褂下面露出那一节花花绿绿的条状纹饰了吗?

亲爱的朋友们,以后你在剧中只要看到这个东西和披领同时出现,就知道清宫戏导演的智商又暴露了:是的,这个东西叫做「水脚」,是吉服袍海水江崖下面特有的部位,只要看见它,就说明演员外褂里面穿的是吉服袍,而不是应有的朝服袍……可下拉,(后面有张图)

而且如此之长的水脚,一般是中晚期特征。

那么鳌少保的朝服应该怎么穿呢?我找到了一张鳌拜冬朝服像(未穿外褂):

——注意帽子和下摆,与清宫戏中的区别。

截掉脖子以下不能描写的部位,来给朝服冠一个特写:

——这一个典型的民公冬朝服冠,可以跟如下吉服冠做一个对比:

上图是福建总督方光禄,头戴冬吉服冠,身穿吉服袍褂,全图(注意对比吉服袍下摆的水脚与朝服下摆):

由此可见,朝服冠与吉服冠最大的区别在于帽顶的不同(还有其他小区别暂时略过)。朝服冠帽顶是长条状,帽顶底座也比较高;吉服冠帽顶则是球。

亲王朝冠冠顶vs.一品吉服冠冠顶(与亲王冠顶制同):

夏朝服冠与夏吉服冠也是一样的,顶子的大小、样式不同。

……

答主表示找不到带着夏吉服冠的画像,没办法,拿夏常服冠顶缸对比吧:

这样,我们就引出了常服冠与吉服冠的区别那就是——

皇帝的常服冠与吉服冠冠顶不同。

皇帝常服冠:红绒结顶,不加梁*

皇帝吉服冠:大珍珠,有梁

【*注:制度如是规定……但早期与乾隆定制以后或有不同……实物与制度存在不同TAT】

——注意限定词,·皇·帝·……其他人这两个冠帽都是没区别的(但是所有人的吉服袍褂和常服袍褂之间都是有区别的)!讲到这里我就要哭惹……求题主别让我挨个讲所有人的冠帽都是什么样子的……写不下……

康熙冬吉服冠vs.康熙冬常服冠(是的不要怀疑他们俩是一个人):

其他官员(包括亲王至镇国公等)的吉服冠与常服冠的冠顶,按照品级与身份,有材质上的区分;各色人等之朝服冠冠顶,也按照品级与身份,有材质上的区分。

——这里展开讲就太复杂了,恐怕写不下。

下面我们来看看常服冠和行服冠的区别。

对于除了皇帝以外的人,行服冠与常服冠最大的区别,就是一般来讲,夏行服冠上面的朱氂比夏常服冠上面的朱纬要长(材质+长度);冬行服冠与冬常服冠则没有区别。

1903年,穿着行服袍褂、戴夏行冠的铁良(注意众人帽子上面朱氂的长度):

清末,拉弓射箭的老八旗,身穿常服袍褂,戴常服冠(注意朱纬的长度):

皇帝的冬行服冠,与冬常服冠是一样的;夏行服冠上缀朱氂(常服冠缀朱纬),并且其顶以及梁为黄色(感谢@新水令提醒,之前图片故宫标注错误,乃为常服冠。皇帝夏行冠图片暂缺。)

请注意,所有的冠帽都要跟配套的服饰搭配。混搭是绝对错误(而且在清宫剧中非常常见)的。

2.

下面我们说说清宫戏中有关冠帽的第二个错误——应用场合不对。

如果你有认真对比本回答和清宫剧,你会发现这个帖子中出现的很多真实场景都没有出现在清宫戏中……即便刨除清宫戏戏服本身就有硬伤的因素,导演安排每个场景中演员所穿的服饰,大多也是不对的。

比如前段时间广为吹嘘的某剧:

——且不说这个场景布置中的种种硬伤满满槽点(谁能告诉我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来御门听政

【注:即通常意义上的「上朝」】?为什么侍卫站在大臣中间怕他们打起来吗?侍卫为什么穿大阅甲?皇帝为什么辣么孤独跟小太监一起站在台子上?你要跟小太监说悄悄话嘛?)

关键是,御门听政穿常服袍褂,即如下这种:

请问导演布置的这一大群是什么鬼(让我们先把皇帝忽略)?

——一眼扫过去清宫戏能犯不能犯的错反正该剧都犯了……

在宫中的日常生活,其实皇帝和宫人也基本都是常服或者便装的,比如乾隆 哈萨克贡马图(局部):

再比如清末慈禧和李莲英(注意慈禧所穿服饰在清早期、中期都不存在,是在清晚期到清末逐渐发展出来的服饰):

——看见了吗?哪怕是浮夸的清末,平时玩乐的时候人家都是穿便装的好吗?那可不可以告诉我,为什么这个小太监,对就是散发着绿色光环的你——

为什么要一直穿着花花绿绿的吉服呢?

——我们还看到了,这些大臣居然神奇的、在同一天里,忽然把凉帽换成了暖帽……

搞清楚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回答中,清代文武官员服饰的区别,我提到了清代朝服的应用场合,在这里再次总结一下:

其实朝服(朝冠)出现的场合是非常有限的。根据穿戴档,乾隆十七年,一共穿礼服(朝服、祭服)十六次(这算比较多的);乾隆二十一年,一共只有三次……三……次……

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上朝」,也就是御门听政。前文说过了,是穿常服袍褂的——所以皇帝、官员只戴常服冠。请不要再给皇帝天天戴朝服冠了好吗?我倒是很期待哪个清宫剧可以拍一拍祭祀或者是亲耕、亲蚕的场景——这些场景涉及到不同的地点换不同的服饰(大多数场景涉及礼服、吉服),如果按照礼制拍,会非常的有意思,也会很好看。可惜,实在没办法对清宫戏抱有这等期待。

我们就再以这个吹牛不上税的神剧为例,说一说第三点吧——

3.

滥用瓜皮帽

瓜皮帽的来源,或许是明代的六合一统帽:

明 穿褡护的男子(局部)

在清早期直至清中期,都基本上看不见瓜皮帽的踪影,如《康熙南巡图》中的平民百姓:

徐扬《乾隆南巡图》局部(这个有场景的因素):

道光 《情殷鉴古图》,着便服,戴暖帽:

直到同治,才出现了戴着瓜皮帽的画像(身着便服)——

同治 游艺怡情(局部):

可见瓜皮帽的应用是很晚很晚的,并且瓜皮帽只能与便服相配。所以这种场景出现在雍正时代,真的是贻笑大方:

——事实上这么奇葩的帽子,哪怕出现在清末,也是非常诡异的。

——另外这皇帝穿的如同土财主一般一身黄是要闹哪样?--b

往上看看,哪个皇帝常服便服也一身黄了?怎么不给皇帝打个金床背身上呢?就别说是品味高杆的雍正了,就是乾隆也没有这么土鳖啊……

这类错误的冠帽,也是清宫戏中比比皆是的,如《鹿鼎记》经典的场景(不但用差了年代,而且作为便服标配,瓜皮帽还跟“吉服”配上了):

——看在演员好看的份上原谅你~(我是说演少年康熙的那位,不要误会)

由此可见,我们要注意,即便是同一个朝代,不同时期服饰的特点也是有很大不同的。

4.

那些时代的混搭……

在冠帽这一点上,还稍微好一点点。毕竟冠帽在不同时代的差别可以算作是细节问题了,不是非常明显的东西。简单说说,晚期的暖帽,折檐比较宽,如下图二品冬吉服冠:

晚期的凉帽看起来也比较挫(见上面照片)……

还有一些晚期才有的特征,比如鳌拜这张:

——注意后背上的披领是牛角型的,不够舒展,这是比较典型的晚期特征。早期的披领是扇形的,比较舒展挺括。

再如晚期的补子比较小,早期的补子比较大;晚期补子上的动物比较死板,早期比较活泼;晚期吉服袍上海水江崖比较丑,早期海水江崖活泼好看;晚期水脚较长机械,早期水脚较短也灵活;晚期的龙好似吸了大烟……

一言以蔽之,晚期丑。这些晚期的元素都被放到了康熙雍正朝……你可以自己脑补一下清宫戏符合历史的程度有多低。

以上说的都是男装。

女装(从服饰史角度而言)比上文惨百倍。

(本文经授权商务范发布|来源:知乎)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6-2-8 16: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九加五 于 2016-2-8 23:40 编辑

言归正传:

(4)皇帝常服冠:冬为有折檐的圆形帽,满缀红缨、红绒结顶。用皮或青绒制作。夏常服冠形同夏朝服冠,以玉草或藤、竹丝编织,红纱、绸里,石青织金缘边。上缀朱纬、红绒结顶。



紫貂常服冠 高宗
皇帝常服冠,是清代皇帝穿着常服时所戴,常服是清代皇帝穿用最广泛的服饰,在召见等一般的场合皆是穿着常服。常服冠区别于其他冠帽最显著的特征是帽顶为“红绒结顶”,红绒结,虽然材质普通,远不及大臣的各色宝石、料器或金属顶名贵,但等级却是最高的。
此两顶冬常服冠为紫貂制成,上有清宫旧藏时的黄签,书“高宗”二字,可知为乾隆皇帝所用。









清代皇帝冬常服冠
皇帝常服冠,清代皇帝穿常服时所戴,红绒结顶,皇子吉服冠与之相同。








皇帝夏行服冠,清乾隆,直径30cm,高18cm。清宫旧藏。
    冠式如斗笠,以本色丝织席纹纱为面,冠缘沿石青色花卉纹织金缎边及石青色丝织人字绦,帽前缀大[url=]东珠[/url]一粒。上饰大红色丝线盘花冠顶,即所谓“红绒结顶”,四周垂洒红丝拈线。冠内衬大红色绉绸里,内钉同质软帽圈,垂蓝布抽拉系带。
    这件皇帝夏行服冠制作精细,于简练中见华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新水令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864572/answer/43772719
来源:知乎

“叫起”就是清代口语里所称的皇帝平日视事时召对臣工,虽然《清会典》中没有明确记载这类场合皇帝服饰(“折本降旨则有御门之仪,随时听政则御燕朝,召臣工入对日以为常······御门、燕朝各从所宜服”),但从每日记载皇帝着装的《穿戴档》看,如果不在应穿吉服的重要节庆吉日期间,也不是穿素服的国丧期、忌辰日或例穿行服的离京巡幸时期,皇帝日常政务场合都穿常服。

皇帝冬常服冠,暖冠,皮草质(春秋也有天鹅绒、青毡等质),用红结线顶。


皇帝夏常服冠,编织物,内外覆织物,用红结线顶,冠檐前部缀珍珠一枚。


皇帝常服袍,大襟右衽,四开衩,暗花纹或无纹。颜色较多随皇帝喜好选用(以蓝色、绛色、驼色、米色等最多见,一般不用明黄色)。


皇帝常服褂,圆领对襟,暗花纹或无纹,颜色固定为石青色,即一种极深的蓝(档案里也有写成红青色,较石青浅,但也可能已与石青相混)。



穿着时褂在袍外,袍腰间束带,脚穿靴(乾隆时档案里夏季也穿鞋),另外在冬季皇帝以端罩或貂皮/黑狐皮黄面褂等翻毛皮褂替代常服褂,这是清代典章里所没有记载的。

列举几则相关的清代宫廷档案说明。
乾隆二十一年《穿戴档》
六月初五日
戴双层清凉纟丕缨冠,穿驼绒色直地单纱袍,红青直径地单纱褂,金刚石马尾钮子带(拴刀子、火镰),青缎鞋袜,乘四人亮轿至金鱼池喂鱼毕,至怀清芬进早膳毕。至勤政殿办事、引见毕... ...

六月十六日
戴双层轻凉南纟丕缨冠,穿酱色直地纱袍,红青直地纱褂松石马尾钮子带(拴刀子、火镰),青缎鞋袜。乘八人亮轿出出入贤良门,进前园西北门,至集凤轩请皇太后安毕。乘四人亮轿至讨源书屋进早膳、办事、引见毕... ...


六月二十三日
戴双层轻凉南纟丕缨冠,穿兼丝葛袍,红青直径地单纱褂,松石马尾钮子带(拴刀子、火镰),青缎鞋袜。乘四人亮轿至怀清芬进早膳毕,至勤政殿办事、引见毕... ...


六月二十八日
是日理事。戴双层轻凉南纟丕缨冠,穿兼丝葛袍,红青直径地单纱褂,红宝石马尾钮子带(拴刀子、火镰),青缎鞋袜。乘四人亮轿至勤政殿理事毕。至怀清芬进早膳、办事、引见毕... ...


所引四条档案正好包含了清代皇帝日常视事的几种方式,“办事”就是批阅奏章、召对臣工,之后还有引见庶寮(清代有任职、升迁、调动、保荐、俸满等和地方官京察一等、大计卓异者的相关官员由主管衙门带领入宫引见,从乾隆起居注和穿戴档看引见是相当频繁的),二十八日“理事”对照当日《起居注》看指的是御勤政殿听政,所引档案中这四日皇帝居住于圆明园,“御乾清门听政”若逢皇帝住园内则为“御勤政殿听政”(御门/殿听政乾隆时期一般一个月举行一两次)。清宫《穿戴档》中凡是朝冠、珠顶冠(吉服冠)、朝袍、龙袍、衮服(金龙褂)均会注明名称以及颜色、质地和织绣方法,凡冠只写材质的均为常服冠,凡袍褂只写颜色、质地的均为常服袍褂,所引档案记载的这些日常政务场合皇帝穿着的正是常服。

咸丰三年《穿戴档》
三月二十五日(换戴凉冠)
上戴绒草面线缨冠(缀珠重一钱五分),穿蓝江绸棉袍、石青缎棉褂,束铜镶珠三块瓦线鞓带,穿青缎凉里皂靴,至御门听政毕,还养心殿办事、进早膳毕,至乾清宫见大人毕,至西厂子看侍卫步箭毕,还养心殿。

咸丰四年《穿戴档》
三月十五日
上戴天鹅绒缎台[胎]冠,穿蓝缎棉袍、绣石青绸棉金龙褂,戴蜜蜡朝珠(内殿),束金镶红蓝宝石线钮带,穿青缎毡里皂靴。至天穹殿、钦安殿、斗坛拈香毕,至延晖阁办事、进早膳毕。还养心殿,朝珠、金龙褂下来,换石青江绸棉褂,见大人。

五月十四日
上戴万丝生丝缨冠(缀珠重一钱六分五厘),穿蓝芝地纱袍、石青直地纱褂,束金镶碧玡 王+么 马尾钮带,穿青缎凉里皂靴。至钦安殿龙王前拈香毕,还养心殿。办事、进早膳、见大人毕,至建福宫等处拈香毕,还养心殿。

五月十五日
上戴万丝生丝缨冠(缀珠重一钱九分),穿驼色葛纱袍、石青芝地纱褂,束白玉钩马尾钮带,穿青缎凉里皂靴。至钦安殿、斗坛、天穹殿拈香毕,还养心殿。办事、进早膳、见大人毕,换驼色葛纱衫。


这几则档案同样显示御门听政、召对、引见时皇帝也是普通的常服袍褂。

若逢国丧期,如大行皇帝、大行皇太后宾天穿满百日缟素后的二十七个月内,上述场合皇帝均穿素服,式样同常服,但袍和褂全为元青色,即黑色;平时逢已故帝后忌辰,只穿元青色外褂,袍用蓝色最多见。

穿皇帝常服的康熙帝。

召对、引见时官员如何穿着未在清代典章、官书里见到明确记载,目前仅见到御门听政的,清嘉庆钦定《皇朝词林典故》“御门侍班仪”下注“凡御门皆常服朝珠,若逢五逢十,仍用补褂,惟月之三十日,则移于次月初一日。”在某些私人笔记中记载过皇帝召对时的臣工穿戴,如震钧《天咫偶闻》:“召对、引见皆服天青褂、蓝色袍,杂色袍概不得服,羊皮亦不得服,恶其近丧服也。”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故事:引见官员,例由吏部带领,应着蓝袍天青褂,挂朝珠,每逢朔、望,及五日、十日,着补褂... ...至召见,大致服色略同,惟长袍不一例,蓝者、深驼色、浅酱色者皆可着,亦配忠孝带(俗称荷包手巾带)”说明召对时官员服饰可能是初一日以及逢五逢十日为常服袍补褂朝珠,其余日期为常服袍常服褂朝珠,但是常服袍的颜色是固定用蓝色还是可随意选用因不同记载间互相矛盾或不同时期有不同规则,不能确定。官员常服袍褂形制、装饰特征同皇帝,补褂为饰有“补子”的石青色对襟褂。

总体来说,皇帝日常视事着装较同场合官员为轻,即不论日期均用常服褂或冬季翻毛皮褂,不用装饰四团龙纹补子的金龙褂(衮服),官员可能视日期在常服袍外或穿常服褂或穿补褂;召见引见时皇帝不挂朝珠(御门听政有挂朝珠例,也有不挂例),官员需挂朝珠。
清代官员补褂

“叫大起”也是口语称谓,可能是类似光绪庚子年决定宣战前的大型集议,我查了一下史料,有私人笔记记载当年是五月二十一日开始三天“叫大起”,据光绪二十六年《穿戴档》
五月二十一日
上戴白罗面生丝缨冠(缀珠重七分),穿酱色芝麻地纱袍、石青芝麻地纱金龙褂,戴伽楠香朝珠,束绿玉勾搭线鞓带(挂带挎),穿青缎凉里尖靴,辰初外请,至圣母皇太后前请安毕,更换寻常,见大人毕,还涵元殿。

后两日除袍色不同,与之一样。
从档案里看,当天光绪皇帝起床后给皇太后请安穿常服袍、金龙褂,之后就换成了常服褂(清宫口语里将常服袍褂称为寻常袍褂,因皇帝一开始就穿的是常服袍,这里所更换的”寻常“只能是指的常服褂),和皇帝日常视事的穿着一样,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从清代皇帝穿戴习惯看也不会穿非常服袍褂的服饰。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6-2-8 17:1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欣赏

点评

谢谢!新春吉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2-8 18:06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2-8 18:06 | 只看该作者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 沪ICP备05041228号-3  

GMT+8, 2024-11-1 07:02 , Processed in 0.073564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