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一键登录:

楼主: 九加五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钦定大清会典图 (清)昆冈等修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2-8 19: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九加五 于 2016-2-8 23:54 编辑

(5)皇帝行服冠:冬行服冠形如冬常服冠,用黑狐、黑羔皮或青绒为之,满缀红缨、红绒结顶。夏行服冠形同夏常服冠。





清朝皇帝的行服

狩猎曾是满族先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方式,为适应骑射的需要,满族创造性地缝制出方便、实用、自成一款的服装,后世称为行服。随着满族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适应新环境的服装款式成为主流,行服退居为围猎、马上驰骋征战以及外出巡幸所用。清代行服包括行服袍、行服褂与行裳。因其重在实用,既没有繁缛的纹饰,颜色也非常朴素。在款式上,缺襟是其显著特点,以便跨腿骑马及开步射猎。在其满族“骑射尚武”的历史中,行服享有“得胜袍”、“得胜褂”的美誉,被载入清代史册。






    皇帝行服冠,清初期,冠口直径30cm,加冠缘直径36cm,高20cm。
    冠用玉草编结而成,衬大红色四合如意云纹[url=]织金缎[/url]里,顶缀朱纬。冠沿垂蓝色云纹暗花纱风帘,仅露出面部。冠后缘下垂石青色绦红[url=]珊瑚[/url]背云两条,冠内垂石青色系带两根。风帘正前有青金石小扣二,左侧有青金石小扣一 ,两侧还有牙质小扣各二,这些扣可用于调节风帘的松紧。此冠形制较为特别,在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代冠帽中仅此一件,也不见于《大清会典》记载。但根据冠上置有可遮挡风沙日晒的风帘、用玉草编成、冠沿镶石青色云纹织金缎片金边及衬大红色织金缎里等形制、用料和工艺特征推断,其年代属清代早期,应是皇帝春夏和秋季出行时戴用的一种行服冠。



清代皇帝夏行服冠
皇帝行冠,为清代皇帝穿着行服时所戴,清代皇帝在出行等场合穿行服。行冠也是红绒结顶,冬行冠用黑绒或青呢制作,夏行冠帽缨用朱牦,余同常服冠。

这是顶清代皇帝的夏行冠。
[夏行服冠与夏常服冠相近,好像差别在于帽纬的质地上。]




皇帝夏行冠冠(即凉帽样式) 红绒结顶。帽缨用朱牦,余同常服冠。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2-8 20:03 | 只看该作者
(6)皇帝雨冠:冬季冠形为高顶式,前有深檐。夏季为平顶式,前檐展敞。按不同季节表用明黄色毡、油绸或羽缎制作,月白缎里。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2-8 20:04 | 只看该作者
衣帽的学问:清宫剧里的服装,都有哪些地方搞错啦? | 博物馆




开宸 十五言

不知从何时开始,电视上的清宫戏越来越多,服装也越来越华丽,但是这些衣服真的有那么讲究吗?
今天,我们请到一个嗷的一声昏古气的满族老师,给大家普及下知识。

要说清朝这个穿衣,最讲究的大概就要数官员的穿法了。衣服体现了官员的等级,你要是把上司的衣服拿来套自己身上,这可是犯了大忌。还有其它一些地方,类似于夏天穿个棉袄,冬天穿个短裤,看着也是怪别扭。

咳咳,但是你们现在看到那些清宫剧,有不少都是在乱掰呐。特别是帽子一事儿……

清代政治体制规定,朝廷中有正式职位的官员要穿着补服,全套的补服由帽、外衣、朝珠、朝靴等组成,官员的品秩差别主要看冠服顶子、蟒袍以及补服的纹饰。蟒袍本就不是常穿常见、接地气儿的物件儿,补服密密麻麻的线脚在荧屏上看不清也就算了,唯独明晃晃顶在头上的帽子比较显而易见,也就是常说的“顶戴花翎”,于是我们先说说这帽子的问题好了。

统而言之,时下清宫剧里常见的帽子问题有以下三点:

一、时间错误

时间错误又可以分为季节性错误和时代性错误两个类型。无论是什么时代,人对季节的更替和温度的变化都是有反应的,这属于最基本的生理反应。清代的帽子根据季节的不同分为凉帽(boro) 和暖帽(mahala) 两大类。

凉帽为圆锥形,下檐外敞呈喇叭形,多用德勒苏草、藤、篾、竹等制成,外裹浅色绫罗,上缀红缨顶珠。

暖帽为圆形,有一圈向上翻折的檐边,黑色的帽子上同样有红色绒线所制成的帽纬和顶珠,多用皮毛、呢、缎、布等材料制成,随温度变化更换取用,暖帽中较薄的暖帽也叫“台冠”,多在刚换帽、尚未很冷之时穿戴。


依次:暖帽 台冠 凉帽

每年换帽的时节虽没有固定日期,但却有大概的范围(北洋水师特例,全年均带暖帽),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季·换季》中记载:“每至三月,换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届时由礼部奏请。大约在二十日前后者居多。”不过不管哪天下旨换帽,总归是皇上换了百官就要上行下效的,即便是哪位怕冷或怕热,也只能私下里多备点儿姜汤蒲扇,总不至于出现如下的情形就是了。



清代帽冠的时代性主要是说不同时期帽子的式样变化,以及某些特定时间出现的帽子款式。前者如果细究起来未免不近人情,但后者里最典型的就是瓜皮帽的泛滥。




这是影视剧里从顺治到乾隆的形象,从马甲到旗袍再到马褂都配着顶瓜皮帽,这种装束也俨然成为人们对清代男子服饰“标配”的认识,但如果不对这种装束加以时间上的限定,就谬出千里之外了,因为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瓜皮帽应该是在清代晚期同光年间才出现在人物绘画中的。

六帝便装图集

上面是康熙皇帝、雍正皇帝(应为还是皇子时候)、乾隆皇帝、道光皇帝的便服图,都是凉帽或暖帽配常服,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的两张便服图才出现瓜皮帽的身影。除了皇帝,再来几张宗室和臣工的画像。




截取自《康熙南巡图》,请注意人物带的都是带红缨的帽子,虽然看不清是暖帽还是凉帽,但肯定不是小瓜皮

瓜皮帽据信源自于明代的六合一统帽,由六片布拼合缝制而成,清代的瓜皮帽有软胎和硬胎两种,软胎的可以折叠,方便携带。


依次:软胎瓜皮帽、硬胎瓜皮帽

二、场合错误

场合错误主要是指头上戴的和身上穿的不协调,就好比一个西装革履的人戴了顶大檐儿草帽,或者一个穿着比基尼沙滩裤的人顶了一顶钢盔。

那么清代官场的帽子又有怎样的讲究呢?清代男士的帽子主要有礼帽和便帽之分,礼帽根据场合和功能的不同又可分为朝冠、吉服冠、常服冠和行服冠四种,依其字面意思分别与朝服、吉服、常服和行服配合穿戴。皇帝因系九五之尊,为天下表率,所以相应的礼节更为繁琐驳杂,四种服饰和帽冠区分相对明晰,大臣则需与皇帝相适应,我们姑且依皇帝服制一一道来。

皇帝朝服,是皇帝在登基、大婚、万寿圣节、元旦、冬至、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礼和祭祀活动时所穿的礼服,其基本款式由披领(又称扇肩)和上衣下裳相连的袍裙相配而成,对应的朝冠也有夏款(凉帽)和冬款(暖帽)之分,我们先看下君臣朝服像:


康熙皇帝夏季朝服像、康熙年间被誉为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一品文官夏朝服像

咸丰皇帝冬朝服像、清代晚期抗英名将关天培一品武官冬朝服像

请注意他们衣服的特色—肩上的披领和下摆上的双龙(蟒),这是朝服区别于吉服的主要之处。至于我们今儿的主角—帽子,则有如下特点:皇帝冬朝冠的顶子有三层,镶嵌有15颗小东珠,顶部有大东珠一个。皇帝夏朝冠比起冬朝冠要多正面的金佛和后面的舍林。宗室及百官冬朝冠的顶子也都由三部分构成—基座、中和顶。亲王、皇子及以下的夏朝冠比冬朝冠多正面的舍林和后面的金花,百官则无此装饰。


皇帝朝服冠顶子特写,东珠间是做工精巧的金龙图案

一品夏朝冠+单眼花翎、六品冬朝冠

吉服是仅次于朝服的一种礼服,常说的皇帝的“龙袍”便是吉服,吉服形制为圆领右衽大襟、窄袖加综袖、马蹄袖端。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这也成为吉服和朝服比较明显的区别所在。

官员的补服是套在吉服外面的外褂,一般不单独穿用,凡穿吉服袍时外面必穿补褂。惟一的例外是每年三伏天盛夏酷暑期间,叫做“免褂期”,此时穿吉服袍可免套补褂。

大约是因为在三伏前后的非免褂期盛装工作也实在太辛苦,传世的清代吉服中出现了一种专门的下摆,估计是官员们讨巧充样子的结果。就官员而言,吉服下摆只能是两开襟的,只有宗室成员才有资格穿用四开襟,彼时年羹尧坏事儿的时候,他穿四开襟衣服一项也曾被列入罪状,可如今的清宫剧里,连太监都是四开襟了,真不知道年大将军若是泉下有知该作何感想。


吉服下摆

雍正皇帝和他亲弟弟恂郡王(十四阿哥)冬季吉服像

说起来吉服的帽子出镜率是最高的,它的样式与朝冠基本一样,最大区别还在顶子上。它没有朝冠那么繁复的装饰,一个基座加一颗宝石而已。换句话说,朝服冠的顶子宝石是长的,而吉服冠的顶子宝石是圆的。吉服冠的顶子上往往还有一条梁,估计是方便提溜帽子用的。

不过皇帝、亲王、皇子的顶子是镶嵌在基座上的,而官员的顶子是用螺杆固定的,顶子、缨穂和基座是可以拆卸的,凡是被罢免的官员都要被摘去帽子上的顶子,以示不再担任朝廷职务,即所谓的“夺顶”。

皇帝冬吉服冠,没找到夏季的,最右是两个皇帝吉服冠顶子,注意是镶嵌的

官员的吉服冠顶子,可以清晰的看到螺杆,而且将顶子拧下来后朱缨也可以拆卸下来

常服可以理解为日常服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便服,谁愿意整天被正装束缚着呢,被某嬛传演绎得面目全非的“御门听政”,实际上便是穿着常服进行的例行会议。行服是指出行时所穿的服饰,比如狩猎、骑马等场合。常服冠和行服冠基本上没有多少区别,都是满缀朱缨、红绒结顶,跟吉服冠比较特点在于吉服的顶子是东珠,而常服冠或行服冠是红绒结。官员的冬季常服冠和行服冠没有区别,夏季常服冠朱缨较长,而行服冠朱缨较短,想来应该是不想骑马的时候红缨子乱飞、干扰视线吧。

康熙皇帝夏、冬常服像,平时处理政务大概这个造型就是“标配”了,好比现在的“商务休闲装”,看起来爱自拍还是有好处的……

推测短的应该是行服冠的朱缨,长的是常服或吉服的。当然其实朱缨的质地也是有说道的,这里不过多涉及了。

写到这儿再来看几张截图,判断下靠不靠谱:

依次:披领+吉服冠=不靠谱;披领+吉服冠=不靠谱;朝服冠+吉服褂=不靠谱;披领+朝服冠=基本靠谱

依次:皇帝和亲王都是吉服,场合一致,且吉服+吉服冠=基本靠谱;皇帝和和珅都是朝服,场合一致,基本靠谱;披领+吉服冠=不靠谱;一个场合一样的衣服帽子却一对一错,不知道服装师是不是没戴眼镜……

三、身份错误

身份错误涉及到顶戴+花翎的完整概念,顶戴与花翎实际上是两个体系,并非一定相生相伴。如果说顶戴相当于职务,而花翎更有学位的味道,比如现在的省长不一定都有博士学位,清代的一品大员也不一定都有花翎可以戴。那么错误点也就来了,基本上影视剧里出现官帽的地方就一定拖着一条翎子,即便是在花翎跌下神坛的晚清,也有些过了。

我们以朝服冠规制(吉服冠宗室略有变化,官员基本与朝冠顶子材料一致)为例学习下清代品秩与顶戴的相关规定:

皇子、亲王:金龙两层,东珠10颗,红宝石冠顶
郡王:东珠8颗,红宝石冠顶
贝勒:东珠7颗,红宝石冠顶
贝子、固伦额附:东珠6颗,红宝石冠顶
镇国公、和硕额驸:东珠5颗,红宝石冠顶
辅国公:东珠4颗,红宝石冠顶
侯:镂花金座,东珠3颗,红宝石冠顶
伯:东珠2颗,红宝石冠顶
文武一品、镇国将军、郡主额驸:东珠1颗,红宝石冠顶
文武二品、辅国将军、县主额驸:中饰小红宝石1颗,珊瑚冠顶
文武三品、奉国将军、郡君额驸:中饰小红宝石1颗,蓝宝石冠顶
文武四品、奉恩将军、县君额驸:中饰小蓝宝石1颗,青金石冠顶
文武五品、乡君额驸:中饰小蓝宝石1颗,水晶冠顶
文武六品:中饰小蓝宝石1颗,砗磲冠顶
文武七品:中饰小水晶1颗,素金冠顶
文武八品:阴文镂花金冠顶
文武九品:阳文镂花金冠顶

一至四品朝冠(上)和吉服冠(下)顶子

五至九品朝冠(上)和吉服冠(下)顶子,八九品没找到对应的图,请在七品顶子的基础上想象下吧,镂花而已

说完顶戴再来说说“花翎”,作为统称叫花翎不如叫翎枝来的确切。翎枝分花翎和蓝翎两种。前者由孔雀羽制成,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颁赐给五品以上文武官员及宗室;后者也叫“染蓝翎”,以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所作,无眼。据说鹖鸟生性勇武好斗,至死不肯退却,武士冠上插鹖翎,借以显示武士的英勇,用来颁赐给六品以下侍卫及树有功勋的低级武官。

清代因花翎是赏赐军功、昭示品级的重要装饰,绝非一般官员所能佩戴,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历代帝王都曾三令五申,要求臣工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将严行参处。


花翎与蓝翎


按清初规制,贝子和固伦额驸(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附(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统领、参领(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

注意,“有资格”不等于“授予”,在宗室亲贵中有可能被赐予花翎的人要在十岁时经必要骑射考试,通过者才能戴用,大臣只有在建立卓越功勋的情况下才会被“赏戴花翎”。

而皇帝赐给臣下花翎也是非常审慎的,据统计乾隆年间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也不过二十余人,怪不得当年收复台湾的靖海侯施琅宁愿不要侯爵也想换一根花翎回来戴戴。至于身份更为高贵的亲王、郡王、贝勒在清初是不戴花翎的,就跟皇帝也不戴一样,似乎让他们佩戴花翎有一种纡尊降贵的味道。但乾隆年间,许多王公以兼任内大臣等职务为由向皇帝乞翎,因此之后他们便也渐渐开始佩戴三眼花翎了。

带翎官帽与不带翎官帽

再往后的事情不说也罢,气数殆尽的政权是完全没有能力维系所谓的尊严的,卖官鬻爵的风气自然也会蔓延到高贵的花翎上来了。

课后习题:题图的帽子,戴对了么?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2-9 02: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九加五 于 2016-2-9 02:32 编辑


石青色缎穿米珠灯笼纹如意帽,清光绪,高12cm,帽圈直径20cm。清宫旧藏。如意帽俗称瓜棱帽,它以六片缎缝合而成,瓜棱形圆顶式,红绒结顶。帽檐用万字纹织金缎缘边,帽顶后垂红缨。帽上双喜灯笼纹样,用各色米珠钉缀或刺绣而成,工艺精湛,色彩鲜艳。此帽是清代光绪皇帝穿便服时所戴。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2-9 02:51 | 只看该作者

瓜皮帽

瓜皮帽 ,亦名" 六合 一 统 帽 " 或" 小帽 ", 因其在清代盛行而为人们熟知 , 事实上瓜皮帽在明代已经广泛行用 。 前人论述其起源时 ,大多援引明人旧说,认为是明太祖所创 [26 ]( 卷 1 9《豫 章 漫 抄二 》 , ) 。这 种"把历史事物归结于某些杰出人物创造发明 "的说法是中国古代历史写作中十分常见的叙述模式 , 并不完全信。因此考察其真正来源, 从形制分析入手是一条重要途径。

明代笔记《事物绀珠》中载: "小帽六瓣金缝,上圆下缀檐,国朝仿元制。"隆庆年间任山西巡抚的靳学颜在其著作中也写道: "元人帽制必圆而六瓣。"

枣林杂俎》:"清时小帽,俗呼'瓜皮帽',不知其来已久矣。瓜皮帽或即六合巾,明太祖所制,在四方平定巾之前。"即取"六合一统"之意,故名。取意安定和睦,天下归一。因为在政治上有一定象征意义,故也是由政府规定令全国通行的帽式,通常多用于市民百姓,而官吏家居时也常戴。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6-2-9 02:53 | 只看该作者
特点

其质料:夏秋用纱,春冬用缎;颜色多黑,夹里用红。

富者用红片金或石青锦缎缘其边。如当时"竹枝词"云:"瓜皮小帽趁时新,金锦镶边窄又匀。"

小帽形式有平顶、尖顶、硬胎、软胎。平顶大多是硬胎,内衬棉花。尖顶大多是软胎,不戴时可折之藏入衣袋。帽上"结子",都用红色丝线编结,有丧用黑或白色。结子大小,随时而变。一度崇尚樱桃般小结,转而流行大结。

清末,也有不用帽结,代以珊瑚、水晶、料珠等。在帽缘正中,有的缀有一块四方形帽准作装饰,多用玉,亦有用碧霞珠宝的。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6-2-9 03: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九加五 于 2016-2-9 14:28 编辑

后妃冠帽
(1)皇后、太皇太后、皇太后朝冠:冬用薰貂,夏以青绒为之,冠体为圆顶呈半圆坡状,周围有一道冠檐。冠体上缀朱纬,冠顶呈宝塔形,分三层,每层贯东珠各1,皆承以金凤,饰东珠各3,珍珠各17,上衔大东珠1。朱纬上周缀金累丝凤凰7,每个凤身上饰东珠9,猫睛石1,每个凤的凤尾饰珍珠21。冠后金累丝翟(雉鸟)1,翟背饰猫睛石1,翟尾饰珍珠16。从翟鸟下垂珠结,由五行每行64颗珍珠串连,平排垂挂,在五行垂珠的半中间即第32颗外,接衔一个圆形青金石结,系用金累丝圆形饰片嵌青金石1,东珠6,珍珠6制成。然后再从石结下面接垂五行的后半串珍珠。共珍珠302颗,这就称为“五行二就”。每行大珍珠1,末缀珊瑚。冠后从冠檐里边下垂倒葫芦形护领,护领下端垂明黄色丝绦两条,末缀宝石。冠左右缀青色缎带。皇后夏朝冠以青绒为之,余制如冬朝冠。吉服冠:冠形基本相同,以薰貂为之,上缀朱纬,顶用东珠。



清代皇后夏朝冠
从皇太后到辅国公乡君的冬、夏朝冠后部都是垂有珠串的,数数有几串珠子那就是有“几行”,像皇太后、皇后的朝冠,从冠后正中金翟尾巴上一共垂下了五串珠子,那就是“五行”,从皇贵妃到辅国公乡君的朝冠后部垂的都是三串珠子,那就是“三行”;至于“就”,其实就是“段”“截”的意思,都是“两就”(两段、两截),因为从皇太后到辅国公乡君的冬、夏朝冠后部垂下的珠串每串珠子都被一个呈椭圆形的饰物(因为这个饰物中间都镶嵌一块青金石,所以在清代制度中名为“青金石结”)给分成了两段,所以有了“五行二就”和“三行二就”这两种级别。





故宫藏,清代皇后朝冠!以纯金打制金凤,嵌以东珠(珍珠),帽围以上好紫貂皮制成!后面是珍珠宝石等贵重材质做成流苏!是清代皇后册封大典,千秋庆典、皇帝万寿等喜庆日子偶尔佩戴!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6-2-9 03: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九加五 于 2016-2-9 14:58 编辑

(2)皇贵妃朝冠:形制与皇后朝冠相同,差别的只是7只金凤上没有猫睛石,翟鸟下所垂珠结不是五行二就,而是“三行二就”,三行共用珍珠192颗。
(3)妃、嫔朝冠,顶都是二层而不是三层,每层承以金凤,每凤饰东珠9,珍珠17,妃冠顶上衔猫睛石,嫔上衔䅟子。朱纬上周缀金凤5,每凤饰东珠7、珍珠21。后金翟1,妃翟上饰猫睛石1,珍珠16,嫔翟上只有16颗珍珠,没有猫睛石。从翟鸟下垂的珠结三行二就,妃用珍珠188,中间金衔青金石结1,饰东珠、珍珠各4,末缀珊瑚。嫔翟鸟下垂的珠结三行二就用珍珠172颗,中间金衔青金石结1,饰东珠、珍珠各3,末缀珊瑚。余同皇贵妃。


皇贵妃`贵妃点翠嵌珠石金凤冬朝冠




~台灣故宮博物館~~清 皇貴妃冬朝冠~

依《皇朝禮器圖式》所載,這是清代皇貴妃的冬朝冠,意即在正式上朝穿著禮服時的冠帽。全冠以黑色貂皮為邊,朱色緯線覆蓋頂面,七隻密嵌珍珠的金鳳和一隻嵌貓睛石的金翟綴於周邊﹔鳳首向外伸向帽沿,鳳尾如花束向上揚開﹔翟首口銜三行珍珠串,中貫以青金石結。冠頂高聳起三隻金鳳上下相疊,以東珠相間隔,是整頂帽子最醒目的裝飾。冠後護領,垂明黃絛二,中貫珊瑚結。整頂冠帽所用的黑絨與朱緯、黃金與珍珠的顏色對比,十分亮麗,也顯現相當的地位的榮耀。



3清 皇貴妃冬朝冠



吉服冠
清代后妃宝石钿子,形似簸箕,以黑色丝线缠绕成盘肠纹饰(联通纹),缀以宝石,珍珠,翡翠制作的雕刻花件,是清代后妃穿吉服时(非朝服又非便服的一种礼服)佩戴的一种帽子,一般是在中秋节、元宵节、冬至庆典等节日佩戴。与朝冠形制完全不同!



0041 清 点翠嵌珠宝翔凤蝠蝶花卉朝冠 [url=]收藏[/url]分享到:




图片中的放大镜,支持鼠标滚轮缩放区域大小




显示全部拍品中国宫廷御用艺术
[url=]上一页[/url][url=]下一页[/url]41-44/16页



[url=]关闭[/url]
扫一扫下载登录app
随时随地掌握最新预展
随心所欲尽享便捷功能




拍品信息
作者
--
尺寸
--
作品分类
珠宝翡翠
创作年代
估价
HKD  100,000-150,000
成交价
[url=]登录后可查看[/url]
专场
中国宫廷御用艺术
拍卖时间
1996-04-28
拍卖公司
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
拍卖会
1996年春季拍卖会
说明
宽27cm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6-2-9 03:46 | 只看该作者
顶戴

帽顶 众所周知,冠是古人所用的一种头饰。出现之初,它的作用是保暖与防护。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阶级社会出现以后,冠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及造型、款式也不断演化,最终成为了一种十分复杂的,具有实用、装饰、表明身份等诸多作用的服饰。 帽顶,又称冠顶、顶戴,是古人使用在冠顶端上的一种装饰,其制始于元代,发展于明,盛行于清。通过不断完善、发展,使帽顶成为了用于区分戴用人员等级尊卑的一种特殊冠饰。通常与以金属材料制成托座,镶嵌宝石,以材质、颜色区分等级。

    元代帽顶一般用于帝王、贵族、官员所戴夏服冠(钹笠冠)上,由于当时统治阶级推崇佛教,所以帽顶的款式、造型、用材也多与佛教有关,。如图1中的两颗元代帽顶,其一用青铜制作,造型如佛教法器“金刚杵”;另一颗铜制鎏金,上小下大呈塔形,由上而下第一层浮雕图案为佛像与侍者,第二层浮雕图案为金刚,整颗帽顶共有佛教人物16个,刀法简练、图案粗广。 随着封建统治机制的不断完善,帽顶制度进入明代以后,较元代更加完善、严格。
    明代帽顶装饰在缠棕帽(最初为武士戴用,后来发展为明代贵族、官员所专用的一种冠帽,以棕、藤或马鬃编织而成,圆顶、四周有檐,檐大者称大帽,檐小者称小帽。)上,以材质区分等级尊卑。明制规定,一、二品官员用玉顶,三至五品官员用金顶,六品以下用银顶;若用顶珠,三至五品不得用玉,六品以西就只能使用玛瑙、水晶、香木了。图2就是一颗明代三至五品官员使用的鎏金帽顶。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6-2-9 03:51 | 只看该作者
清代,帽顶的使用进入全盛时期,清代官员戴的官帽又称“大帽”、“顶子”或称为“顶戴”、“顶戴花翎”。上至帝王,下至官、生、耆老不论是朝会大礼还是日常办公,都必须在官帽上安装帽顶。为了规范帽顶的配戴,清王朝还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帽顶制度,对帽顶的款式、用材、颜色、尺寸进行了严格规定,使帽顶成为区别清代官员品级尊卑的最重要饰品,以致当时帽顶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官帽本身。如授官时称“赏给顶戴、或顶戴荣身”,罢官时则称“摘去、革去顶戴”。
    清代官员用冠共有两种,按时令不同可分为夏冠与冬冠。一为冬季所戴,称“暖帽”;一位夏季所戴,名“凉帽”。根据规定,每年三月开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暖帽多为圆形,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质,也有缎质、呢质、布质,视气候而变,暖帽中间装饰有用红色丝绦编成的帽纬, 俗称“红缨”。帽纬之上装有顶珠,按品级而异,无品则无顶。按使用场合不同又可分为朝会大礼时使用的朝冠,与日常公事使用的吉服冠,同样帽顶也按使用场合不同分为朝冠顶戴与吉服冠顶戴。顶珠的质料和颜色的不同,代表了官员的品级的不同,清政府规定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 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石,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雍正八年(1730年),更定官员冠顶制度,以 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凉帽为圆锥形,用藤、竹、篾席、麦秸等编成,外裹绫罗,颜色多为白色,也有湖色及黄色。凉帽顶上也装有红缨、顶珠,制同暖帽。 另,凡戴官帽,都需在顶珠之下,装一支两寸长的翎管,用来安插翎枝。翎管多用玉、翠、珐瑯或花瓷制成。花翎用孔雀翎毛做成,俗称孔雀翎,蓝翎则用鹖羽制作。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 沪ICP备05041228号-3  

GMT+8, 2024-11-24 09:22 , Processed in 0.11423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