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一键登录:

楼主: 九加五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朝服饰品级及薪俸制度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2-10 12:47 | 只看该作者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2-10 12:48 | 只看该作者
清朝的饮食习惯 (2011-02-28 10:28:37)
标签: 杂谈       
清朝统治者源于白山黑水间的东北大地,其饮食习惯是在东北形成的。东北满族淳朴的食风、简单的饮食方式随着清朝皇室入关,也带到了北京城。入关之初,满族贵族初次登上统治地位,需要本民族的武装力量维护刚刚取得的权利。因此,用民族传统意识和民族传统风俗加强民族凝聚力,是清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清统治者一方面钦定中国传统的儒学、理学为“正学”,使其在文化思想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稳定和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另一方面又积极地制定一系列防止汉化的措施,其中就包括服饰、发式、礼仪、饮食等方面,以此来加强满族八旗官兵的凝聚力,来保持与皇室的向心力。无论是清宫廷筵宴,还是皇帝赏赐有功之臣,清宫廷饮食大多保留满族传统,饮食原料、物料仍以东北特产的粮肉蛋菜为主。每到年底仍例关外风俗行“狍鹿赏”:向满、蒙、汉八旗军的有功之臣颁赐东北野味。届时,北京城内分设关东货场,专门出售东北的狍、鹿、熊掌、驼峰、鲟鳇鱼,使远离家乡故土的八旗士兵和眷属身在异地,也能够吃到家乡风味。正如《北京竹枝词》中所写到的一样:“关东货始到京城,各路全开狍鹿棚。鹿尾鲤鱼风味别,发祥水土想陪京”。

  但是,清代宫廷生活在北京这块土地上,必然要受到北京风土人情、饮食时尚的影响。而且,清王朝统治者与历代封建统治者一样,亦有着王天下者食天下的强烈愿望,对天下的美味食品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清初的顺治、康熙两朝,在以故乡“关东货”为主要饮食的同时,也效法明代宫廷以“尝鲜”为由,按季节征收天下贡品:江南的鲜鱼虾蟹,两广的瓜果蜜饯,山东的苹果,山西的核桃,直隶的蜜桃、鸭梨,陕甘的花皮瓜,新疆的奶子葡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江苏镇江的鲥鱼之贡。鲥鱼是生活在今江苏南京、镇江一带季节性很强的鱼种,每年春季溯江而上,初夏时洄游生殖。宋《食鉴本草》中载,“鲥鱼年年初夏时则出,月余不复有也”。因此鲥鱼身价倍增,成为江南特产。自明代列为进贡皇宫的贡品,清代初期仍沿此俗。第一网鲥鱼就要送皇帝尝鲜,宫廷即在桃花盛开的时候举行“鲥鱼盛会”,届时皇帝赐文武百官一同品尝。鲥鱼味道鲜美,但运送鲥鱼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鱼打涝上来后,用冰船和快马分水、旱两陆运送抵京,并在沿途设冰窖、鱼场保鲜。镇江到北京约三千里路程,官府限定二十二个时辰(四十四小时)送到,宫廷早已做好烹制准备,鲥鱼一到,既举行盛会。因此,为争取时间,送鱼人在途中马歇人不歇,只准许吃鸡蛋充饥。常常是“三千里路不三日,知毙几人马几匹?马伤人死何足论,只求好鱼呈圣尊。”

  又据清宫档案记载,皇帝派往各地的官员经常向皇室进“鲜”,即各地应节的新鲜食品,康熙年间任苏州织造的李煦就曾在不同季节向清宫进贡食品与饮料。春季,“今有新出燕来笋,理合供进,少尽臣煦一点敬心。”初夏,“苏州新出枇杷果”、“佛手”。秋季,“苏州今秋十分丰收……洞庭山杏子理合恭进”。刚刚入冬,李煦又进“冬笋”和“糟茭白”。康熙三十七年(1698)十月李煦向清宫呈进了一批江南鲜果和露酒:“佛手计二桶,香橼计二桶,荔枝计二桶,桂圆计二桶,百合计二桶,青果计二桶,木瓜计二桶,桂花露计一箱,玫瑰露汁一箱,蔷薇露计一箱,泉酒计一坛。”

  天下美味食品进入宫廷,清帝的饮食逐渐发生变化。顺、康两朝逐渐改变以各类野兽肉和家禽、家畜等为主要原料和简单的烹饪方式,从各种肉类整治、洗净后切成大块煮、炖、蒸、烧、烤等熟制、用大盘大碗盛装,到食品多层次地加工和注重包装形式。康熙五十九年(1690)一月十二日,法国传教士张成一行抵京。玄烨在畅春园热情款待远道的客人,赐给他们的食品有“堆成金字塔行的冷肉”,有“用肉冻、豆荚、菜花或菜心拼成的冷盘”。一月二十八日是我国传统的新年,玄烨邀请传教士们一起过年。除夕晚膳又赐给他们“年饭”十二盘菜肴,二十一种果品。菜肴、果品一改满族“简单”的烹制方法,使清代宫廷饮食在“质”的方面发生了很大的飞跃。特别是到了乾隆时期,随着国家政治的巩固,社会经济文化空前发展,清代宫廷饮食也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

  乾隆在位(1735—1795)期间,清王朝经过了近百年的统治之后,正是鼎盛时期。全国的耕地面积已超过明代最高数字,达到六百余万顷。粮食富足,加速了商业发展和城市的繁荣。社会财富大量积聚,统治阶级的享乐之风也日盛一日。皇帝居于封建统治的最高层,饮食服御,豪华奢丽,达到惊人的地步。宫廷饮食不仅打破了“关东货”一统天下的局面,而且在饮食结构、烹饪技术上都得到改变。首先是北京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使常年生活在东北的满族人在身体、生活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常食含热量较高的鹿肉、熊掌,容易使体内外的湿热相搏,易患重病。因此乾隆帝对饮食结构进行调整,并对前代定制的宫廷制度中一些未成系统的条文加以修订。在《钦定宫中现行则例》、《国朝宫室》中对宫廷饮食的等级标准及其份额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即后、妃的不同等级享受不同的标准。皇帝有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八个等级的妻妾。皇帝、皇太后、皇后享受最高标准的饮食,每次进膳用全份膳48品(包括菜肴、小菜、饽饽、粥、汤及干鲜果品);每天用盘肉十六斤、汤肉十斤、猪肉十斤、羊两只、鸡五只、鸭三只、蔬菜十九斤、萝卜(各种)六十个、葱六斤、玉泉酒四两、青酱三斤、醋二斤以及米、面、香油、奶酒、酥油、蜂蜜、白糖、芝麻、核桃仁、黑枣等。皇后以下皇贵妃、贵妃、妃、嫔等按照等级相应递减。皇贵妃、贵妃食半份膳(是皇帝的二分之一)二十四品,妃以下食半半份膳(是皇帝的四分之一)十二品。

  清统治者“王天下者食天下”,对全国各地的贡物,则是有选择食用。皇帝御膳的主食——五谷杂粮,专用东北的粘高粱米粉子,散高粱米粉子,稗子米,铃铛麦,山西的飞罗白面,陕西的苡仁米,紫麦,宝鸡的玉麦,兰州、西安的挂面,山东的恩面、博粉,广西的葛仙米,河南的玉麦面,直隶的福寿字饽饽,山东的耿饼,安徽的青饼。在北京一地仅选用玉泉山、丰泽园、汤泉三处交的黄、白、紫三色老米。再有,清宫的御膳机构逐步健全,每日的饮食不仅是为了饱腹,还依不同的传统节日习俗食应节食品:冬至馄饨,上元元宵,端阳粽子,中秋月饼,重九花糕……都以宫廷特有的原材料制作,在色、香、味、形上追求吉祥富贵,渲染皇家富豪的气派。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2-10 16:30 | 只看该作者
清宫如何选秀女 (2011-02-28 10:24:43)

   凡八旗官员家中年满14岁至16岁的女子,都必须参加三年一次的秀女挑选。
  清朝的后宫,上至皇后,下到宫女,都是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出来的。从顺治到光绪九朝,选秀女总共80多次。
  八旗秀女,每三年挑选一次。挑选秀女的目的,除了充实皇帝的后宫,就是为皇室子孙拴婚,或为亲王、郡王和他们的儿子指婚,重要性自不待言。秀女们要走进紫禁城高高的宫墙,必须经过一道道的考察。

    首先要严格审查旗属与年龄,不在旗的想参加选秀,势比登天;在旗的想逃避选秀,也是自讨苦吃。顺治朝规定:凡八旗官员家中年满14岁至16岁的女子,都必须参加三年一度的秀女挑选,17岁以上的女子不再参加。乾隆五年(1740)进一步规定,如果旗人女子在规定的年限之内因种种原因没有参加阅选,下届仍要参加阅选。没有经过阅选的旗人女子,即使到了20岁也不准私自聘嫁。乾隆皇帝命令“户部通行传谕八旗,所有未经选看之秀女,断不可私先结亲。”根据清宫档案,到清末光绪年间,参选秀女的年龄,最小的是11岁,大的可达20岁。

  每到要挑选秀女的时候,先由户部奏报皇帝,奉旨允准后,立即行文八旗都统衙门,由八旗的各级基层长官逐层将适龄女子花名册呈报上来,到八旗都统衙门汇总,最后由户部上报皇帝,皇帝决定选阅日期。

  各旗选送的秀女,要用骡车提前送到京城。秀女们抵达京城后,在入宫应选的前一天,坐在骡车上,由本旗的参领、领催等安排次序,称为“排车”,根据满、蒙、汉排列先后次序。最前面是宫中后妃的亲戚,其次是以前被选中留了牌子、这次复选的女子,最后是本次新选送的秀女,分别依年龄大小排列,鱼贯衔尾而行。日落时分发车,入夜时进入地安门,到神武门外等待宫门开启后下车,在宫中太监的引导下,按顺序进入顺贞门。
  宫中的御花园、体元殿、静怡轩等处,都曾是阅选秀女的场所。一般每天只阅看两个旗,根据各旗参选秀女人数的多少进行搭配。通常是五六人一排,供皇帝或太后选阅,但有时也有三四人一排,甚至一人一排的。如有被看中者,就留下她的名牌,这叫做留牌子;没有选中的,就撂牌子。然后,留牌子的秀女再定期复选,复选而未留者,也称为撂牌子。经复选再度被选中的秀女,还有两种命运:一是赐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一是留于皇宫之中,随侍皇帝左右,成为后妃的候选人。如果成为后妃的候选人,手续会更为复杂,初次“引阅”之后,屡屡“复看”,有“记名”的,这是被选中留牌子的;有“上记名”的,这是皇帝亲自选中留牌子的。最后,还要经过“留宫住宿”进行考察,在留宫住宿的秀女中选定数人,其余的都撂牌子。
  皇帝一死,风华正茂的后妃们就要搬出原来居住的东西十二宫,住进专为皇帝遗孀安排的“寡妇院”。
  当“秀女”二字映入人们的眼帘时,人们的直觉是秀女应有沉鱼落雁之貌,然而,秀女中有靓丽容貌的实在不多。从一张张清末应选秀女的照片上,似乎很难将这些面孔与任何一个表述美貌的词汇联系起来。清皇室公开的两条选秀的标准,一是品行,二是门第。清代册封皇后、妃、嫔的册文中,常常见到的是“宽仁”、“孝慈”、“温恭”、“淑慎”,以及“诞育名门”、“祥钟华阀”等等字眼。其中,门第又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光绪皇帝的皇后隆裕,相貌奇丑,但她是慈禧皇太后的侄女,因此,她最终也当上了皇后。
  在清代,皇帝一死,还是风华正茂的后妃们就要搬出原来居住的东西十二宫,住进专为皇帝遗孀安排的院落——慈宁宫、寿康宫和寿安宫,就是人们常说的紫禁城里的寡妇院。从此,这里的座座佛堂和袅袅轻烟,就是她们未来日子的主要内容了。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2-10 16:31 | 只看该作者
清朝皇宫的秀女制 (2011-02-28 10:27:28)

    现代的选美,各式各样,名称不一,可谓五光十色。殊不知中国古代也有不同的选美活动。有档案记录的,就算清代的选秀女活动了。
  秀女也就是美女。何谓美女,各个时期有不同的看法。各个阶级也有不同的标准。既有唐肥燕瘦之美,也有“三寸金莲”之美,更有柔弱哀怜之美。而清朝宫廷选美,即所谓秀女,首先必须是血统纯洁的官员的女子,以保持满洲贵族的尊严和特权。在保证血缘和社会地位高尚的情况下,才讲女子的美貌与素质。挑选秀女,是为皇帝做妃嫔或为亲王、王子指婚,所以必须体形健美、品行端正。因此要经过层层挑选,保证无误。凡届挑选秀女之期,由户部行文各旗都统,将应阅女子年岁等,由参领、佐领、骁骑校、领催及族长,逐一具结呈报都统,然后汇咨户部,户部上奏皇帝,皇帝批准何日选看秀女后,户部马上再行文各旗都统,各旗造具秀女清册。由参领、佐领、骁骑校、领催、族长及本人父母或亲伯叔父母兄弟之妻,亲自带秀女送至紫禁城的神武门,依次排列,由户部交内监引阅。这算是第一次挑选。凡经太监挑选被记名的,须再行选阅。这是第二次挑选,凡不记名者,听本家自行聘嫁。如各旗官员女子,因有事故,不及与选者,下次补送选阅。未经阅看之女子及记名之女子,私相嫁聘者,自都统、参领、佐领及本人父母族长,都要分别议处。被选秀女的年龄,必须是13岁至17岁的未婚女子。经太监两歇挑选后,最后报皇帝选定,或被纳为妃嫔,或指婚给亲王或王子为妻。慈禧太后就是以秀女的身份进宫,被咸丰帝选中封为贵人,由于得到皇帝宠爱,随后晋升为嫔,再升为妃。咸丰帝热河宴驾之后,被封西太后,与东太后慈安共同垂帘听政,扶助其子载淳(同治)当皇帝。这个善于玩弄权术的慈禧西太后,掌握中国的大权达47年之久。这里我要向读者交待皇帝老婆的名份及数额。据《国朝宫史》载:皇帝的老婆,第一位的是皇后,只许一个,主持内宫事务。第二是妃,其中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第三位是嫔六人。皇后居中宫,妃嫔居东西十二宫。第四位是贵人,第五位是常在,第六位是答应,这就不限数额,只看皇帝的精力与喜爱了。

  

  皇帝选美,三年一次,也太长了一点,还有一年一次选秀女活动,算是选美的一个补充形式。这一年一次选秀女,主要为挑选宫女,以服侍内宫各位后妃。它挑选的范围是内务府所属三旗一般人家的女子,内务府三旗,即清朝起家时由皇帝自领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内务府三旗所有年满13岁的女子,都要经过挑选,凡选定的,大部分到宫中做宫女。在做宫女期间,如果被皇帝看中,还可升为妃嫔。如果皇上看不上,须要服役至25岁,然后才能放出宫,可以婚嫁。被选入宫的秀女,少数被选为妃嫔,那就身价百倍了。但是除个别得到皇帝宠幸,其他也多是久居冷宫,守活寡过日子。多数未被选为妃嫔的秀女,那就是唯恭唯谨待侯后妃等各主人手下,稍不如意,便鞭打责罚,甚至被逼致死的,其悲惨的一生,也是值得怜悯的。在紫禁城内的隆宗门外,坐落一组以慈宁宫为主体的建筑群。有人把它称做紫禁城中的寡妇院。因为这里原主人便是先皇的后、嫔、妃们。她们当中主要是通过选秀女而入宫的。明清两代皇帝虽不象唐代“后宫佳丽三千”,但人数并不算少。皇后、皇贵妃、嫔、妃、贵人、常在、答应等,她们都住在乾清宫两侧的东西六宫。一旦皇帝驾崩,按祖制她们都要搬到慈宁宫居住。这里的生活可以说是与欢笑无缘,只有在“红颜暗老白发新”的清寡单调的生活中了此一生。慈宁宫偶尔也有欢乐,如给皇太后上徽号,册立后妃以及元旦、冬至、皇太后万寿节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只有这时清王朝的遗孀们济济一堂,饮酒作乐。但这样的活动毕竟一年只有几天,到了清朝末年,随着清王朝的衰落,这几天的活动也被迫停止了。有的只是白天接着黑夜,花开花落,年复一年,毫无生机的生活。慈宁宫建筑群中的佛堂很多,这些太后、太嫔、太妃们在百无聊赖的守寡期间,焚香礼佛,试图从那虚无缥缈的佛界中寻求精神安慰和寄托。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2-10 16:33 | 只看该作者
清代服饰制度 (2011-03-01 13:06:16)


清代皇帝的便服的衣料多选用单色织花或提花的绸、缎、纱、锦等质地。无论是织花、提花,多采用象征吉祥富贵的纹样。如团龙、团寿、团鹤,寓意“幸福”、“长寿”;蝙蝠、团寿字、盘肠、绶带纹样,寓“福寿绵长”,因蝙蝠谐音“福”、盘肠谐“长”、绶与“寿”同音。再如,用“”字或万年青花与灵芝头组成的纹样称“万事如意”;葫芦颈上系彩带,与“”字合称“子孙万代”文饰,因葫芦是爬蔓植物,连续接果有连绵繁衍子孙,永远不断的意思。
  清代服饰制度还规定,穿不同的服装,头上要戴相应的冠帽。皇帝的冠帽有朝服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冬朝冠面为熏貂和黑狐,夏朝冠面为玉草。皇帝的冠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和行服冠。朝冠有冬夏之分。冬朝冠呈卷檐式,用海龙、熏貂或黑狐皮制成,外部覆盖红色的丝绒线穗,正中饰柱形三层金顶,每层中间饰一等大东珠一颗。环绕金顶周围,饰以四条金龙。金龙的头上和脊背上各镶嵌一颗一等大东珠,四条金龙的口中又各衔一颗东珠。夏朝冠呈覆钵形,用玉草、藤、竹桥编制。其顶亦为柱形,共三层,每层为四金龙合抱,口中各饰一东珠,顶上端一颗大东珠。另在冠檐上,前辍金佛,嵌十五颗东珠,后辍“舍林”,前饰七颗东珠。吉服冠,顶子为满花金座,上端一颗大珍珠。常服冠,黑绒满缀红缨,红绒结顶。
  皇帝穿朝服时要戴朝珠,根据不同的场合戴不同质地的朝珠。朝珠由一百零八颗东珠串成,每二十七颗东珠又用四粒红珊瑚结珠等距间隔出上、下、左、右四部分,其上部结珠呈葫芦形称“佛头”。佩戴朝珠时,佛头垂于背后,用黄绦带连接一组玉饰,称做“背云”。朝珠垂在胸前的左右红珊瑚结珠处,分别饰一两串绿松石珠串,称为“纪念”。朝珠的构成,有着特殊的含义。一百零八颗珠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四个红珊瑚结珠象征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下垂于背后的佛头、背云,寓意“一元复始”,三串绿松石纪念表示一月中的上、中、下三个旬期。皇帝穿朝服时戴一盘东珠朝珠,皇后、皇太后穿朝服时戴一盘东珠外,还在两肩斜挂两盘红珊瑚朝珠,以示身份特殊。皇帝佩戴朝珠,还根据不同的场合戴不同质地、不同颜色的:祭天戴青金石朝珠,祭地戴琥珀或蜜腊朝珠,祭日戴红珊瑚朝珠,祭月戴绿松石朝珠。不同质地不同颜色的朝珠寓意天、地、日、月,而东珠朝珠作为天地与人间的纽带,为皇帝专用。
  皇帝在穿戴服饰中,腰间都要系相应的腰带,穿朝服系朝服带,穿吉服时系吉服带。朝带有两种,一种用于大典,为明黄丝织带,带上有龙文金圆版四块,中间嵌蜜石、东珠;一种用于祭祀,带上用四块金方版,嵌以束珠及各色玉、石。朝带并有垂带物品,即左右佩盼、囊、隧、鞘刀等。吉服带与朝带颜色相同,形制相似。带上的四块金版嵌珠宝随意,带端的一版角带扣,列左右的二块有环,以佩带玢(音fēn)。带上拴的荷包也格外讲究。满语称荷包为“法都”,是满族人喜欢的饰物。满族旧俗,无论男女,穿长袍系腰带,带上都拴“活计”,荷包是活计之一。它是由满族先世出猎或游牧时随身带的“囊”(一种皮质的饭袋)演变来的,同切割用的鞘刀、点火用的火镰、擦汗用的手帕等同为出猎的必备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游牧、狩猎变为固定的居住与耕种,这些活计就失去原来的意义而变为装饰。清代皇帝的活计更是质地精良,制作精美。在绸缎上绣各种图案,与衣服相配。荷包上绣的纹饰有“五谷丰登”(正月)、“五毒”(端阳节)、“鹊桥仙会”(七月)、“丹桂飘香”(中秋)、“菊花”(九月初九重阳)、“葫芦阳升”(冬至节)、“甲子重新”、“万国咸宁”(大年三十)等,以应节景。
  清代皇帝的衣料由内务府广储司拟定式样颜色及应用数目奏准,对缎匹长阔尺寸、质地、花样、色泽都有明确的规定。如档案中的“敕谕”多次记载要求官局所织缎匹“务要经纬均匀,阔长合适,花样精巧,色泽鲜明”,如质量不合格,需补赔罚奉或受鞭责。内务府画师设计画样格外精心,发往江宁(南京)、苏州、杭州三处织造司分织。江宁织造负责御用彩织锦缎,苏州织造负责绫、绸、锦缎、纱、罗、缂丝、刺绣,杭州织造负责织造御用袍服、丝绫、杭绸等。刺绣由如意馆画工设计彩色小样,经审后,按成品尺寸放大着色发交内务府和江南织造衙门所属的绣作进行生产。
  皇帝穿衣也有不顾典制而随心所欲的时候。按规定,皇帝吉服为最高的等级明黄色,皇子嫔等人的龙袍是香色(秋叶色)。典制中虽然服饰的颜色有等级、身份的差别,但乾隆却明确表示喜欢香色。乾隆十九年(1754)十二月二十九日是除夕,乾隆皇帝要在宫中神祖供像前行辞旧岁礼。是日晚,他照例沐浴更衣。当四执库太监捧出明黄色龙袍时,他却下旨要穿“香色刻丝黑狐面龙袍”。并且说,这件龙袍“着寻常日少伺候,留至每年十二月三十日沐浴后再伺候,以后每年是为例”。如果换了别人,穿着不符合身份的服装,肯定有违制之嫌。皇帝金口玉言,为所欲为,不受制度限制。另外,乾隆皇帝口口声声衣冠服制遵循古礼,可他在许多宫廷绘画中都以汉装出现。他曾说过,他的汉装像不过是“丹青游戏”。宫廷绘画多是写实的作品,水平再高的画家也不敢为皇帝画像张冠李戴。由此可知,宫廷生活往往被政治化,更显皇权的至高无上。
  清宫内设有尚衣监,存放皇帝的袍褂和服饰,又有专门的衣服库,管理皇帝平日常用的服和冠,还有一大群随时侍侯皇帝更换衣服的太监们。皇帝一天之中多次更换服饰,有时一天内更换二至三次。
b1在我国古籍《周礼》中,天子的衣、冠规定为“黄裳”和“玄冠”。其寓意天子受命于天,非凡人,他穿的服装的颜色应合于“天地玄黄”之色。从色彩上看,“玄”是黑中有红的深兰色,代表天空;而“黄”色,是指土地之色。从此以后的天子到皇帝,时空跨越了几千年,“玄”、“黄”色被当作正统的颜色,为历朝历代的官服制度相互因袭。以明黄色为主的皇帝服饰,也贯穿清代始终。但是,清代皇帝服饰的披领、箭袖和腰带却保留了满民族独特的风格。
  皇帝的官服基本上分为三大类,即礼服、吉服和便服。礼服包括朝服、朝冠、端罩、衮服、补服;吉服包括吉服冠、龙袍、龙褂;便服即常服,是在典制规定以外的平常之服。
  礼服中的朝服是皇帝在重大典礼活动时最常穿着的典制服装。按清朝《大清会典》规定,皇帝的朝服一般“色用明黄”,祭圜丘、祈谷用兰色,祭日用红色,祭月用月白色。其式样,是由上衣、下裳组成通身长袍,另配箭袖和披领。衣身、袖子、披领都绣金龙,衣身绣三十四条金龙,两袖各袖金龙一,披领绣金龙二。根据不同的季节,皇帝的朝服又有春夏秋冬四季适用的皮、棉、夹、单、纱多种质地。
  朝服的形式与满族长期的生活习惯有关。满族先祖长期生活在无霜期短的东北,以少种植、多渔猎为主要经济来源。“食肉、皮衣”成了他们的基本生活方式,尤其是满洲贵族穿用的服装多为东北特产的貂、狐、猪冽狲等毛皮缝制。为方便骑马射箭活动自如,服装的形式采用宽大的长袍和瘦窄的衣袖相结合。衣领处仅缝制圆领口,并配制一条可摘卸的活动衣领,称“披领”;在两袖口处各加一个半圆形可挽起的袖头,因形似“马蹄”,称为“马蹄袖”。满族先祖穿宽大的长袍的腰间系一腰带,胸前便成了存放出行小件物品的衣兜。这种设计适应狩猎生活中冬季骑射方便实用,披领保护头颈,箭袖覆盖手背有保暖的作用。后金时,努尔哈赤曾将这种貂皮缝制的袍子赏赐“众家贝勒”穿用,没有作为制度,至皇太极时,有建议确立满族衣冠服饰。天聪六年(1632)皇太极在初定冠服制度中,特许“八固山诸贝勒”冬、夏俱服,在城中行走。由此便阐明“服制是立国之经。我国家以骑射为业,不能改变国初之制”。皇太极告诫群臣,吸取金朝世宗的教训,“凡改汉衣冠者,无不一再世而亡”,左佩矢、右挟弓,就好像把左手交给了他人,“待他人割肉而后食。”特别指出,汉族衣冠不利于骑射的道理,“我朝以武功取天下,还要以武功巩固天下”。
  清入关后,满族生活环境的变化,长袍箭袖已失去实际的作用,再次议论服装改制。清前期的几位皇帝认为:衣冠之制关系重大,它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盛衰兴亡。尤其是对定鼎中原的少数民族来说,更是如此。到乾隆帝时进一步认识到,辽、金、元诸君,不循国俗,改用汉唐衣冠,致使传之未久,趋于灭亡,深感可畏。祖宗的服饰不但没有改变,还在不断恢复完善,最终形成典章制度确定下来。
  因此,清代服饰与其他方面相比,满族特点保存的较多。如长袍、箭袖的服装不仅得到保留,还将其定为象征国家最尊贵的礼服,载入清代典章制度中。在隆重的典礼上,皇帝视朝、臣属入朝时所穿的礼服,即为朝觐之服,成为名副其实的朝服了。特别是满族传统服装的箭袖,入关后虽然失去实际作用,但箭袖却作为满族行“君臣大礼”的行礼动作得以保留。箭袖又称马蹄袖,平时挽起成马蹄形;一遇到行礼之时,敏捷地将“袖头”翻下来,然后或行半礼或行全礼。这种礼节在清朝定都北京以后,已不限于满族,汉族也以此为礼,以示注重守礼。因箭袖的这一特殊功能,清代的吉服、便服也都设计了箭袖。即使是平袖口的服装,还要特意单做几副质料较好的箭袖“套袖”,以备需要时套在平袖之上,用过之后脱下。这种灵活、方便的“套袖”还有个美好的名称——“龙吞口”。清代官服的箭袖形式,一直保持到清朝灭亡。
  清代服装在保留本民族传统的同时,也吸收了历代皇帝服装的纹饰——十二章(十二章墨线图)。十二章是十二种含义图案:日、月、星辰(寓意普照天下)、山(高可仰,取其仁德)、龙(能兴云作雨,取其变化)、华虫(取其文采昭著)、粉米(五谷之一,可以养人)、藻(有花纹的水草,取其有纹彩)、火(取其燃)、宗彝(为祖庙尊崇,表示不忘祖先)、黻(黑白两色绣成弓形相背,示见善背恶)、黼(斧头状象征权威)。这些纹饰象征皇帝是大地的主宰,其权力“如天地之大,万物涵复载之中,如日月之明,八方囿照临之内”。
  宫中遇有喜庆的事,皇帝万寿正日、皇太后万寿圣节和元旦节令的前后三日,皇帝穿吉服。吉服又称龙袍,上下连属的通身袍,其形式是,右衽、箭袖、四开裾;领、袖都是石青色,衣明黄;通身绣九龙十二章,龙文分前后身各三条,两肩各一条,里襟一条。龙纹间有五彩云;十二章分列左肩为日,右肩为月,前身上有黼、绂,下有宗彝、藻,后身上有星辰、山、龙、华虫,下有火、粉米;领圈前后正龙各一,左右行龙各一,左右交襟行龙各一,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立水。穿吉服时,外面罩衰服,挂朝珠,佩吉服带。清代皇帝的龙袍也有裘、棉、夹、纱等多种质地,适合一年四季不同季节穿用。
  故宫现存皇帝龙袍还有在绣金龙、十二章、彩云之中,加绣双喜字文饰的。在清代典章服饰制度中没有见到文字记载,但它是皇帝成婚时穿用的。按照清代规制,皇帝成婚称为“大婚”,幼年即位的皇帝成年后,要举行隆重的大婚典礼,清早期的顺治、康熙和晚期的同治、光绪都是即位后举行大婚的皇帝。是时,颁诏天下,举国同庆。宫廷内围绕皇帝、皇后的吃、穿、用及洞房陈设等都以龙凤双喜为主要图案。同治十一年(1872)、光绪十四年(1888)晚清的两位小皇帝成婚前,苏州织造定织、绣了一大批龙凤双喜的门帘、床帐。皇帝大婚时穿的龙袍上加绣双喜字样,也是理所当然的。
  皇帝在平常的日子穿便服,又称常服。皇帝在宫中穿常服的时间最多,如经筵、御门听政、恭上尊谥、恭捧册宝等都是穿着常服活动的。常服有常服袍和常服褂两种,其颜色、纹饰没有特殊的规定,随皇帝所欲。但从故宫收藏的皇帝便服的颜色、文饰来看,也都有明显的隐义。清代入关之初,满族贵族喜穿天蓝、宝蓝色衣褂,寓意清淡、明快,“清”与国号同字同音,因此淡蓝、宝蓝、天蓝等颜色成为宫廷服饰中领导潮流的颜色。皇帝的便服也选天蓝色、宝蓝色。故宫藏宫廷画《清康熙读书像》康熙便服像,画的就是年轻的康熙身着宝蓝色便服的写实作品。就连面用明黄或石青色的皇帝礼服、吉服,里衬也用天蓝或月白色。宫廷崇尚蓝色,乾隆、嘉庆朝都有这种颜色的便服。直到道光年间仍为流行颜色。故宫藏《喜溢秋庭》图卷,描绘的就是身着宝蓝色便服的道光皇帝与后妃、子女在御苑内嬉戏休闲,共享天伦之乐。除此以外,皇帝的便服颜色还有象征天下富足、生活红火的木红色、枣红色,谐音“禄”的灰绿色,以及洁净、清爽的姜黄色、浅米色等。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6-2-10 16:56 | 只看该作者
揭秘清代公主的婚姻年龄 (2011-03-02 13:55:00)
标签: 杂谈        分类: 转载文章
清代共有12位皇帝.清军入关之前有两位皇帝,即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进关后,自顺治到宣统有10位皇帝.前后12位皇帝育有82位公主,其中太祖努尔哈赤有8位,太宗皇太极有14位,顺治帝有6位,康熙帝有20位,雍正帝有4位,乾隆帝有10位,嘉庆帝有9位,道光帝有10位,咸丰帝有1位,同治、光绪、宣统3位皇帝没有女儿.三百多年前,皇家应是婴幼儿生长条件最好的地方.他们吃有精良的食品,衣有绫罗绸缎,住有高屋广厦,病有高明的御医、精致的药品,同时享受着母亲和乳母们的精心呵护.即便是这样,仍有35个小公主在10岁之前早殇.百分之四十的小格格迈不过10岁的门槛,那么我们姑且将10岁以上的小公主们视为成人吧.

按现代社会的标准,18以下尚属少年儿童期.在今天的家庭中,11岁的女孩儿正处于父母膝下撒娇承欢、上学读书的年龄,而清代的公主们却用柔弱的身体肩负起与外族和亲以稳定边疆、联姻重臣以巩固社稷的政治重任.她们中10至13岁出嫁的有18人,14至18出嫁的有21人,19岁以后出嫁的只有6人.出嫁年龄最小的公主是努尔哈赤的长女,只有10岁,出嫁年龄最大的是努尔哈赤的二女,是30岁.相比较而言,清前期的公主们出嫁年龄较小,平均年龄在13岁,康熙以后出嫁年龄稍大,平均年龄在17岁.

清代皇帝们作为父亲也和普通人一样疼爱自己的女儿.努尔哈赤为联络女真大部乌拉部,先后将侄女和13岁的皇四女穆库什嫁给了乌拉部贝勒布占泰.未曾想却遭到布占泰的虐待,还用鸣镝射公主.太祖努尔哈赤闻之极为愤怒,率兵往征,灭其部落,领回皇四女.但是作为统治者,他们考虑更多的是维护部族的利益、扩大自己的权势.清前期努尔哈赤、皇太极早早地将格格们嫁出去,完全是当时形势的需要.

公主们的生活条件在当时是比较优越的,但是长寿者并不多.假设11岁至36岁是处于生育高峰的年龄,故去者有29人,占35%,年龄超过37岁者有18人,占22%.82位公主平均寿命是21.8岁,如果以11岁作为分界限,成活下来的47位公主,其平均寿命是36岁.最长寿者当属努尔哈赤的皇七女,活到81岁.清朝历代公主的平均寿命以太祖努尔哈赤的女儿们寿命最长,平均为52.5岁,太宗皇太极的女儿们第二,平均为36.7岁.平均寿命最短的属雍正的女儿们,才6岁.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6-2-10 16:57 | 只看该作者
宫规 (2011-03-02 13:47:39)

宫规是清代宫廷定制。皇帝尊圣祖母为太皇太后,尊圣母为皇太后,居慈宁、寿康、宁寿等宫。奉太妃、太嫔等位随居。皇后居中宫,主内治。皇贵妃1位,贵妃2位,妃4位,嫔6位,分居东西十二宫,佐内治。自贵妃以下封号,俱由内阁恭拟进呈,钦定封册。贵人、常在、答应俱无定位,随居十二宫,勤修内职。宫女数额:皇太后宫12名,皇后宫10名,皇贵妃位下8名,贵妃位下8名,妃位下6名,嫔位下6名,贵人位下4名,常在位下3名,答应位下2名,内廷位次各有差等,须各依本分位次,谦恭和顺,接上以敬,待下以礼。非本宫首领,太监、女子不可擅行使令。皇帝驾临内宫,本宫居住之内廷等位咸迎于宫门外,立。俟驾至随行进宫,驾回,仍送于本宫门外。若皇后驾临,各宫迎送之仪亦如之。内廷等位遇娠,每日食用照常额加半。有生母者许进内照看。本宫首领太监照常上夜外,宫殿监奏派总管太监一员率敬事房太监及御药房首领太监等上夜。凡皇子诞生未赐名者,皆称皇子,不按位次称呼。蒙赐名,始称皇几子。其赐名之例,由宗人府奏请。奉旨后,内务府知会宫殿监,宫殿监奏交内阁拟嘉名,俱折呈览,恭候钦定后,宫殿监知会内务府转行宗人府登记,俟恭修玉牒载入。凡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之父,姓名、官位,宫殿监敬谨登记,遇恭修玉牒,由宗人府奏请咨行内务府,转行宫殿监。宫殿监查明缮折奏闻后,交内务府转行宗人府载入玉牒。恭逢皇子、公主诞生,其年、月、日、时,系内廷某位某氏所生,宫殿监敬谨登记,遇恭修玉牒载入,皇孙、皇孙女并同。内廷等位父母年老,奉特旨许入宫会亲者,或1年,或数月,许本生父母入宫,家下妇女不许随入,其余外戚一概不许入宫。各宫首领遇年节奉主命往外家,或以事故慰问前往者,不许传宣宫内外一切事情。宫殿监时加稽查,倘不加稽查,别行发觉者,将宫殿监与犯者一并从重治罪。凡已出宫女子,不许复进宫出入,妄传内外一切事情,亦不许差人至宫门与本主请安。凡各宫女子,不许与太监等人认为亲戚。非奉本主使令,不许擅相交语并嬉笑喧哗。各宫小太监许于本宫内掖门出入。每夜起更时,各宫首领进本宫查看灯火毕,随出,锁掖门,报知敬事房。凡宫殿监等处太监行路或遇各宫女子,皆让女子走过再行,不许掺杂争路。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6-2-10 17:04 | 只看该作者
六种宴席简介 (2011-03-01 13:07:25)

满汉全席(一) 蒙古亲潘宴

    此宴是清朝皇帝为招待与皇室联姻的蒙古亲族所设的御宴。一般设宴天正大光明殿,由满族一、二品大臣坐陪。历代皇帝均重视此宴,每年循例举行。而受宴的蒙古亲族更视此宴为大福,对皇帝在宴中所例赏的食物十分珍惜。《清稗类钞*蒙人宴会之带福还家》一文中说:“年班蒙古亲王等入京,值颁赏食物,必之去,曰带福还家。若无器皿,则以外褂兜之,平金绣蟒,往往汤汁所沾需,淋漓尽,无所惜也."
  茶台茗叙: 古乐伴奏-满汉侍女敬献白玉奶茶

  到奉点心: 茶食刀切 杏仁佛手 香酥苹果 合意饼

  攒盒一品: 龙凤描金攒盒龙盘柱(随上乾果蜜饯八品)

  四喜乾果 虎皮花生 怪味大扁 奶白葡萄 雪山梅

  四甜蜜饯 蜜饯苹果 蜜饯桂圆 蜜饯鲜桃 蜜饯青梅

  奉香上寿: 古乐伴宴-焚香入宴

  前菜五品: 龙凤呈祥 洪字鸡丝黄瓜福字瓜烧里脊万字麻辣肚丝

  年字口蘑发菜

  饽饽四品: 御膳豆黄 芝麻卷 金糕 枣泥糕

  酱菜四品: 宫廷小黄瓜 酱黑菜 糖蒜 腌水芥皮

  敬奉环浆: 音乐伴宴-满汉侍女敬奉贵州茅台

  膳汤一品: 龙井竹荪

  御菜三品: 凤尾鱼翅 红梅珠香 宫保野兔

  饽饽二品: 豆面饽饽 奶汁角

  御菜三品: 祥龙双飞 爆炒田鸡 芫爆仔鸽

  御菜三品: 八宝野鸭 佛手金卷 炒墨鱼丝

  饽饽二品: 金丝酥雀 如意卷

  御菜三品: 绣球乾贝 炒珍珠鸡 奶汁鱼片

  御菜三品: 干连福海参 花菇鸭掌 五彩牛柳

  饽饽二品: 肉未烧饼 龙须面

  烧烤二品: 挂炉山鸡 生烤狍肉  随上荷叶卷 葱段甜面酱

  御菜三品: 山珍刺龙芽 莲蓬豆腐 草菇西兰花

  膳粥一品: 红豆膳粥

  水果一品: 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 信阳毛尖


满汉全席(二) 廷臣宴

    廷臣宴于每年上元后一日即正月十六日举行,是时由皇帝亲点大学士,九卿中有功勋者参加,固兴宴者荣殊。宴所设于奉三无私殿,宴时循宗室宴之礼。皆用高椅,赋诗饮酒,每岁循例举行。蒙古王公等皆也参加。皇帝籍此施恩来拢络属臣,而同时又是廷臣们功禄的一种像徵形式

  

    丽人献茗:狮峰龙井

  乾果四品:蜂蜜花生 怪味腰果 核桃粘 苹果软糖

  蜜饯四品:蜜饯银杏 蜜饯樱桃 蜜饯瓜条 蜜饯金枣

  饽饽四品:翠玉豆糕 栗子糕 双色豆糕 豆沙卷

  酱菜四品:甜酱萝葡 五香熟芥 甜酸乳瓜 甜合锦

  前菜七品:喜鹊登梅 蝴蝶暇卷 姜汁鱼片 五香仔鸽糖醋荷藕

  泡绿菜花 辣白菜卷

  膳汤一品:一品官燕

  御菜五品:砂锅煨鹿筋 鸡丝银耳 桂花鱼条 八宝兔丁玉笋蕨菜

  饽饽二品:慈禧小窝头 金丝烧麦

  御菜五品:罗汉大虾 串炸鲜贝 葱爆牛柳 蚝油仔鸡鲜蘑菜心

  饽饽二品:喇嘛糕 杏仁豆腐

  御菜五品:白扒广肚 菊花里脊 山珍刺五加 清炸鹌鹑红烧赤贝

  饽饽二品:绒鸡待哺 豆沙苹果

  御菜三品:白扒鱼唇 红烧鱼骨 葱烧鲨鱼皮

  烧烤二品:片皮乳猪 维族烤羊肉 随上薄饼 葱段 甜酱

  膳粥一品:慧仁米粥

  水果一品: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珠兰大方


满汉全席(三) 万寿宴

    万寿宴是清朝帝王的寿诞宴,也是内廷的大宴之一。后妃王公,文武百官,无不以进寿献寿礼为荣。其间名食美馔不可胜数。如遇大寿,则庆典更为隆重盛大,系派专人专司。衣物首饰,装潢陈设,乐舞宴饮一应俱全。光绪二十年十月初十日慈禧六十大寿,于光绪十八年就颁布上谕,寿日前月余,筵宴即已开始。仅事前江西烧造的绘有万寿无疆字样和吉祥喜庆图案的各种釉彩碗、碟、盘等瓷器,就达二万九千一百七十余件。整个庆典耗费白银近一千万两,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丽人献茗:庐山云雾

  乾果四品:奶白枣宝 双色软糖 糖炒大扁 可可桃仁

  蜜饯四品:蜜饯菠萝 蜜饯红果 蜜饯葡萄 蜜饯马蹄

  饽饽四品:金糕卷 小豆糕 莲子糕 豌豆黄

  酱菜四品:桂花辣酱芥 紫香乾 什香菜 暇油黄瓜

  攒盒一品:龙凤描金攒盒龙盘柱 随上

        五香酱鸡 盐水里脊 红油鸭子 麻辣口条

        桂花酱鸡 蕃茄马蹄 油焖草菇 椒油银耳

  前菜四品: 万字珊瑚白菜 寿字五香大虾无字盐水牛肉疆字红油百叶

  膳汤一品: 长春鹿鞭汤

  御菜四品: 玉掌献寿 明珠豆腐 首乌鸡丁 百花鸭舌

  饽饽二品: 长寿龙须面 百寿桃

  御菜四品: 参芪炖白凤 龙抱凤蛋 父子同欢 山珍大叶芹

  饽饽二品: 长春卷 菊花佛手酥

  御菜四品: 金腿烧圆鱼 巧手烧雁鸢 桃仁山鸡丁蟹肉双笋丝

  饽饽二品: 人参果 核桃酪

  御菜四品: 松树猴头蘑 墨鱼羹 荷叶鸡 牛柳炒白蘑

  烧烤二品: 挂炉沙板鸡 麻仁鹿肉串

  膳粥一品: 稀珍黑米粥

  水果一品: 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 茉莉雀舌毫
满汉全席(四) 千叟宴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的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康熙五十二年在阳春园第一次举行千人大宴,玄烨帝席赋《千叟宴》诗一首,固得宴名。乾隆五十年于乾清宫举行千叟宴,与宴者三千人,即席用柏梁体选百联句。嘉庆元年正月再举千叟宴于宁寿宫皇极殿,与宴者三千五十六人,即席赋诗三壬余首。后人称谓千叟宴是“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
   丽人献茗:君山银针

  乾果四品:怪味核桃 水晶软糖 五香腰果 花生粘

  蜜饯四品:蜜饯桔子 蜜饯海棠 蜜饯香蕉 蜜饯李子

  饽饽四品:花盏龙眼 艾窝窝 果酱金糕 双色马蹄糕

  酱菜四品:宫廷小萝葡 蜜汁辣黄瓜 桂花大头菜 酱桃仁

  前菜七品:二龙戏珠 陈皮兔肉 怪味鸡条 天香鲍鱼三丝瓜卷

  虾籽冬笋 椒油茭白

  膳汤一品:罐焖鱼唇

  御菜五品:沙舟踏翠 琵琶大虾 龙凤柔情 香油膳糊肉丁黄瓜酱

  饽饽二品:千层蒸糕 什锦花篮

  御菜五品:龙舟镢鱼 滑溜贝球 酱焖鹌鹑 蚝油牛柳川汁鸭掌

  饽饽二品:凤尾烧麦 五彩抄手

  御菜五品:一品豆腐 三仙丸子 金菇掐菜 溜鸡脯香麻鹿肉饼

  饽饽二品:玉兔白菜 四喜饺

  烧烤二品:御膳烤鸡 烤鱼扇

  野味火锅:随上围碟十二品

  一品   :鹿肉片 飞龙脯 狍子脊 山鸡片

  野猪肉 野鸭脯 鱿鱼卷 鲜鱼肉

  刺龙牙 大叶芹 刺五加 鲜豆苗

  膳粥一品:荷叶膳粥

  水果一品: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杨河春绿


满汉全席(五) 九白宴

    九白宴始于康熙年间。康熙初定蒙古外萨克等四部落时,这些部落为表示投诚忠心,每年以九白为贡,即:白骆驼一匹、白马八匹。以此为信。蒙古部落献贡后,皇帝高御宴招待使臣,谓之九白宴。每年循例而行。后来道光皇帝曾为此作诗云:"四偶银花一玉驼,西羌岁献帝京罗"
  丽人献茗:熬乳茶

  乾果四品: 芝麻南糖 冰糖核桃 五香杏仁 菠萝软糖

  蜜饯四品: 蜜饯龙眼 蜜饯莱阳梨 蜜饯菱角 蜜饯槟子

  饽饽四品: 糯米凉糕 芸豆卷 鸽子玻璃糕 奶油菠萝冻

  酱菜四品: 北京辣菜 香辣黄瓜条 甜辣乾 雪里蕻

  前菜七品: 松鹤延年 芥茉鸭掌 麻辣鹌鹑 芝麻鱼 腰果芹心油焖鲜蘑蜜汁蕃茄  

  膳汤一品: 蛤什蟆汤

  御菜一品: 红烧麒麟面

  热炒四品: 鼓板龙蟹 麻辣蹄筋 乌龙吐珠 三鲜龙凤球

  饽饽二品: 木犀糕 玉面葫芦

  御菜一品: 金蟾玉鲍

  热炒四品: 山珍蕨菜 盐煎肉 香烹狍脊 湖米茭白

  饽饽二品: 黄金角 水晶梅花包

  御菜一品: 五彩炒驼峰

  热炒四品: 野鸭桃仁丁 爆炒鱿鱼 箱子豆腐 酥炸金糕

  饽饽二品: 大救驾 莲花卷

  烧烤二品: 持炉珍珠鸡 烤鹿脯

  膳粥一品: 莲子膳粥

  水果一品: 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 洞庭碧螺春


满汉全席(六) 节令宴

    节令宴系指清宫内廷按固定的年节时令而设的筵宴。如:元日宴、元会宴、春耕宴、端午宴、乞巧宴、中秋宴、重阳宴、冬至宴、除夕宴等,皆按节次定规,循例而行。满族虽有其固有的食俗,但入主中原后,在满汉文化的交融中和统治的需要下,大量接受了汉族的食俗。又由于宫廷的特殊地位,逐使食俗定规详尽。其食风又与民俗和地区有着很大的联系,故,腊八粥、元宵、粽子、冰碗、雄黄酒、重阳糕、乞巧饼、月饼等仪器在清宫中一应俱全。
  丽人献茗:福建乌龙

  乾果四品:奶白杏仁 柿霜软糖 酥炸腰果 糖炒花生

  蜜饯四品:蜜饯鸭梨 蜜饯小枣 蜜饯荔枝 蜜饯哈蜜杏

  饽饽四品:鞭蓉糕 豆沙糕 椰子盏 鸳鸯卷

  酱菜四品:麻辣乳瓜片 酱小椒 甜酱姜牙 酱甘螺

  前菜七品:凤凰展翅 熊猫蟹肉 虾籽冬笋 五丝洋粉五香鳜鱼

  酸辣黄瓜 陈皮牛肉

  膳汤一品:罐煨山鸡丝燕窝

  御菜五品:原壳鲜鲍鱼 烧鹧鸪 芜爆散丹 鸡丝豆苗珍珠鱼丸

  饽饽二品:重阳花糕 松子海罗干

  御菜五品:猴头蘑扒鱼翅 滑熘鸭脯 素炒鳝丝 腰果鹿丁扒鱼肚卷

  饽饽二品:芙蓉香蕉卷 月饼

  御菜五品:清蒸时鲜 炒时蔬 酿冬菇盒 荷叶鸡 山东海参

  饽饽二品:时令点心 高汤水饺

  烧烤二品:持炉烤鸭 烤山鸡 随上

  薄饼 甜面酱 葱段 瓜条

  萝葡条 白糖 蒜泥

  膳粥一品:腊八粥

  水果一品: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杨河春绿


天津满汉全席

    清初的顺治、康熙两朝政治开明,经济复苏,广建粮仓,足民之食,大运河也沟通了南北的经济贸易,丰富了津门百姓的饮食内容。爱新觉罗·玄烨于庚午年秋三月御笔亲书:“转粟排千舰,分流纳九河。潮声连海江,树色入京多。鼓楫鱼龙伏,停帆鹳鹤过。津门秋望远,明日涌金波。”

    当时天津的商业、漕运、手工业蓬勃发展,繁荣兴盛,饮食业进入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为满足官府、商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的饮食需要,津门饮食文化呈现出荟萃百家之长、吸取百城之精的局面,形成了以天津地域饮食文化为特色的规格高、礼仪重、席面大的满汉全席。

    天津满汉全席菜品丰富、多而不杂、丰而不俗,冷荤、大菜、热炒、羹汤、茶酒、饭点、果品、蜜饯成龙配套。大件菜带炒菜,天津称之为“带子上朝”,这种席面按四四排,开席时,甜碗上毕,上大件,俗称开口甜。先是四干碟、四蜜饯、四糖饯、四鲜,四冷荤、四青菜、四甜碗、四大菜压桌,之后是四粥碗、四茶点。

    天津满汉全席用料极其广泛,山珍海味、瓜果菜蔬就地取材。天津“八大成”之一的“义和成”饭庄以制作满汉全席、南北大菜、官宴而著称。在“义和成”饭庄里,厨师大部分是干单打一的活(俗称角活),即各管一角活儿,厨房分前墩、后墩、碟子房(冷荤)、大锅台(大灶)、小灶、面案(点心房)。由于分工明确,菜品制作精湛,小到作料大到干货发制、菜品调剂搭配、器皿变化、上菜时机、行厨办宴,一气呵成。

    大菜品种有:汆鸡茸燕菜、扒黄肉翅、乌龙戏珠、扒熊掌、汆三腐、茉莉汆竹荪、红烧鲥鱼、金蝉戏牡丹

    四红:红烧猴头、 黄焖鹿筋、挂炉烤鸭、烤全猪

    四白:奶汁扒广肚、高丽银鱼、四喜云片野鸭、哈巴肘子

    四小碟:烧银菜、酸沙紫蟹、虾子白菜、萝卜干贝球

    四粥碗:八宝粥、荷叶粥、秫米粥、小米粥

    四茶点:马蹄酥、状元糕、麒麟饼、芙蓉糕

    带卤小菜四个:姜丝肉、八宝酱、虾子腐竹、酸沙白菜

    小菜:炒青虾仁、熘南北、炸三苔、炒江豆腐、金钱香菇、如意冬笋、汆金三鱼、冰糖银耳

    随席点心:双上三鲜蒸煎合、三鲜烧麦、汆龙眼桂圆、四喜饺、清素三角、鸡茸云吞汤、石榴贝子、蟹黄酥合子、真素包、冰糖荸荠鼓、鲍鱼汤、春柳三丝汤

    民初时,天津菜筵席形式改朝换代,津门厨师把满汉全席部分菜抽出,略加调整、充实,演变成今日的燕菜席、鸭翅席、海参席等多种席面,使天津菜更加丰富多彩。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6-2-10 17:58 | 只看该作者
享受知识,欣赏,谢谢。

点评

从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了解一个社会的整体概貌,避免我们今天在谈古论今中出现一些常识性的纰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2-11 17:24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6-2-11 17:24 | 只看该作者
8888 发表于 2016-2-10 17:58
享受知识,欣赏,谢谢。

从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了解一个社会的整体概貌,避免我们今天在谈古论今中出现一些常识性的纰漏。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 沪ICP备05041228号-3  

GMT+8, 2024-5-16 22:12 , Processed in 0.04400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