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一键登录:

楼主: 永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良知而行 ---[王财贵]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23:23 | 只看该作者
所以「道德」本来并不可怕,道德也不是来规范你,限制你,道德是让你的生命顺其本性很自由的自然的开展。假如你不能够认识道德的这种意义,那么一旦想成为有德的人,每个人都好像担了千斤重量一样,而且觉得绑手绑脚,只为做个好样子给人家看,像这样子了解道德是错误的。所以刚才我才说,我们要做一个有德的人,或者我们要弘扬中国文化,其实只有一个要点,就是我们按照本性,应该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鼓掌)
依照中庸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如果我们遵照天性而行,就是我有德了。如此看来,要做一个有德者,岂不是很简单么?不过,这样讲,表面像是简单了,其实其中还是有不很透澈的地方。因为,我们的本性何在,我应该怎么做?我能够真切的知道么?我们的本性既来自天命,则我们必须了解「天道天德」,才能了悟人的本性,而天道高远,天命渺茫,如何了悟?不了解天道天命天性天德,你怎么走出你的人德呢?于是道德就变得非常困难,或者就可以因为猜想的错误,而走向不道德。



大家知道西方有一位教主叫耶稣,有一次,他的门徒忍不住问一个难题,说:「老师,你天天要我们信上帝,到底上帝在哪里?我们都没有看见上帝,你怎么叫我们信?」这和刚才说中庸要我们要从人的天性而行,而这个天性是天之所命,如果我们都不了解老天,怎么知道老天命给我们的是什么呢?问题的意思差不多。所以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必须要很高的智慧才能解破这个难关——如果是你,你能回答吗?耶稣果然了不起,有智慧,他答道:,「你天天和我在一起,你还没有看到上帝吗?」(鼓掌)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23:24 | 只看该作者
其实,这句话是搪塞之辞,并没有解决真正的疑惑。他的意义就是要你「信」,而且要信「我」!这叫做宗教。

所以由这句话开出了基督的宗教。但如果你是因为信耶稣信上帝而行其道,乃至于成为一个「有德者」,这种成,是从宗教的情操而成,是成为一个「宗教人」,一个「教徒」,这种成,不是自由自在的成,这好像还不是儒家所说的「有德者」。儒家所成的有德者,才是真正的成,这种成,依照孔子的意思是不要为人,只是为己,这样的有德者才是一个自我决定自律自主自由自在为自己而活的人。(鼓掌)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23:25 | 只看该作者
如何而可以是自由自在为自己而有德呢?

中国文化以儒家为核 心,而儒家的教化可以说是一种「成德之教」——让人成为一个有德之人的教育,儒家的教育当然有相当成熟的道德理论。尤其到了孟子,他不走这从上到下的路,说「你应该信我们的人性和天道,你依照天道而行就成为有德者」,孟子不这样建立他的道德理论,因为这是建立不起来的。孟子对于人的「道德性」───道德的根据,道德的标准的证明,走相反的路,是从下到上的,可以让我们当下自觉自证,任何人只要一念自反,即可「挺立人德,上通天德」。因为孟子告诉我们,道德的根源是在你的眼前,在你的心中,你自己当下就知道应该怎么做,每个人都按照他知道的去做,天道天德就在这里,人心即是天心,人道即是天道。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23:26 | 只看该作者
我们都知道孟子的人性论是很特别的,是所谓「性善论」。但孟子怎么证明人之性善呢?其证明合理不合理呢?我认为我们如果对孟子论性的原典有真切的了解,就知道「性善」是不可以反驳的,人性就是善,没有别的说法。

在当时有个有名的思想家叫告子,告子说,性无所善恶,就好像水无所谓东西,一塘池水,你在东边决了堤就往东边流,在西边决了堤就往西边流,所以,人性没有所谓善或者恶;另有的人说,人性是环境决定的,你给他好环境,他就向善,给他坏的环境,他就向恶;又有人说,人性有两种,有的人天生是善的,有的人天生是恶的,即是有好坯子,有坏坯子。当时只有孟子主张「性善」。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23:27 | 只看该作者
孟子的学生也和刚才耶稣的学生一样,很会问问题,就问:「孟夫子啊,现在人们对人性的说法有这么多种,老师你却单单说性善,难道其他人都不对吗?」这个问题的意思其实是:「你说性善,可以不可以证明给我看看。」孟子的回答,并没有说「你整天跟着我,还没有看到性善吗?」孟子没有讲这话,因为孟子不是耶稣。所以中国人才没有成为宗教的民族。孟子伟大,伟大在哪里?他说:我说性善的意思啊,是「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23:29 | 只看该作者
孟子当然知道一般人会质疑:怎么可以肯定人性是善的呢?

若从人性还没发出来时看,你怎么知道他以后是善人还是恶人呢?若从人性已发出来的结果看,人生的表现有那么多种,恶人一大堆,所以你怎么可以坚持说人性是善的呢?这些质疑当然都是有根据的,也是相当合理的,是不能反驳的。所以孟子不从这些「现实的」地方说话。他是从「超越的」「原本的」意义上看问题,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若」者顺也,「情」者实也,意思是:如果一个人顺着他生命的实际情况,「则可以为善矣」,那么他是可以做一个善人的,「乃所谓善也」,这是我说的「性善」的意思。而「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若,如果,如果一个人居然成为不善的人,「非才之罪也」,这个「才」字这么冩,(比划),其实最后那一撇,原来是一点,就是一横一竖,中间画一点,叫做才,是个象形字。中间的一点是一粒种子,往下生根,往上发芽,超过土地,这叫做「才」。所以才是「刚刚发生的事」,「原来」的意思。也就是说,假如一个人为不善,并不是他原来的本意,即不是他的本性就有的过错。所以孟子并没有一口咬定人间没有恶人,孟子乃是说,「如果一个人能够顺着他真实的本性而行,他应该是善的,只是他违反了自己的本性,所以才成为一个不善的人。」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23:31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理论可靠吗?如果你还不能了悟,孟子又提了一些事例来证明。

其实一个理论的建立就这么几句话也够了,「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就完全可以建立一个性善的理论,而这个理论是天下少有,只有儒家这一家,由孟子完成。只这几句话,我们就不得不佩服孟子伟大,孟子了不起。所以好话不用多,我今天的演讲也不用讲很多,假如我讲的有道理,讲几句也就够了,但我还是要多讲几句,让我们更加明白,从今天开始,这一辈子,很清楚的认识,不可再疑惑:「人性是善的」!孟子的理论不可违背,因为他举一个例子来证明——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23:33 | 只看该作者
所谓「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接下去就讲,「所以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然后扩大来讲,「无羞辱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我们把它解释一下,「乍见孺子将入于井」,这个「乍」字重要,乍就是忽然,忽然看到一个小孩子将要掉到井里去,「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个「皆」字更重要,就是任何人一定有一种惊动不安的心理自然产生。你看,要掉到井里的是一个孺子,而产生惊动不安的人是你,这是非常奇特的现象,而这种现象是客观普遍的,不是一个人主观的,或者某一个时刻才有,是必然有,时时有,人人有。不管任何时「乍见」,一切人「皆有」。这个「怵惕恻隐心」我们今天叫「同情心」,它之所以生出来,不依赖任何外界条件,而是由于你真心真情的感动。孟子说「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就是说你这种不安和触动,不是为了你想如果去救这个孩子,孩子的父母会感谢你,也不是为了你计算救了这个孩子,邻居朋友会赞赏你,当然更不是为了倘若这个孩子掉到井里就会大哭大叫,你不喜欢听他哭叫,所以起了一个恻隐之心,想要援助他。孟子连举了三个「非」,从文学的修辞来讲,是以少代多,其意就是「非掉」一切条件。这种并不因为任何条件而来的真心的感动,这种真?#92;的而且带有行动力的决定,来自于哪里呢?不来自于任何你能像到的条件,这叫「无条件」的命令,这种发出「无条件命令」的意志,叫做「自由意志」。就是你不知道从何而来,很自然的由你内在生命而产生的一个感动,一个决心,乃至于一个行动,这种感动叫做「善的感动」,这种意志叫做「善的意志」,这种行动叫做「善的行为」。而这种善的感动的可能随时都在,顺着善之感动而行,即是德行。不只是救一个孩子要这样做,人生的任何事情你都依照心之自觉去行,时时有此德行,即是有德的人。如果有人说:「你有善的感动,我并没有啊,你叫我做一个有德的人,这不是我的天性啊!」也就是说:「如果我没有感动,你就不能证明我性善哪。」如果你胆敢向孟子这样抗议,他也没有办法,他只能叫你自己回去检查检查,只要不欺骗自己,顺着自己的真情而发,必能自已证明是有的,所以做个有德者是自己承认,自己愿意的,不是谁来设定的,谁来逼迫的,这叫做「逆觉体证」。人人要反回去自己的心,自己去体贴证实,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这不是靠辩论辩来的。这自明的心里的感动,孟子称为「端」,是我们道德本性的「发现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自觉,孟子称为「四端之心」。何以会有这四端的呈现?如果要进一步追溯这些自觉的来源,会发现这它来源于我们生命内在很深的地方,我们只能自然地觉察这样做是对的,却不知道它的来由,只能说从天而来,可以说这就是人的「性」。孟子就这样由善的「心」之自觉,来证明人的本「性」是善的。说到这里,如果你还死硬坚持自己并没有感动怎么办?没关系,没有人能强迫你去做道德的事。比如我们面对父母子女兄弟朋友,一点感动也没有。又比如有些人说我是商人,我必须为恶,才可以赚到钱,我这样做不认为自己是错的,内心也不会觉得痛苦,那怎么办?孟子只能说,这种人「非人也,是禽兽也」。(鼓掌,?#92;笑)。所以你不要死鸭子嘴硬了,你心底一直明明白白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人!一切不如此者,都是自欺欺人!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23:35 | 只看该作者
不过有很多人都好像真的不知道怎么做人,他浑浑噩噩怎么办?

孟子又这样举例,说,一个人,在清晨刚醒来的时候,他还没有想到很多俗务的时候,心里是十分清静的,这叫「平旦之气」,这个平旦之气中,有一种清明的感觉,是很近乎人的本性的。但是等到他一醒来,面对他的生活环境,以前的习惯又来了,于是就开始为自己的私利而考虑,他明知道自私是不对的,伤害人是不对的,但是他借口「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所以他就改不过来了。


就好像山上的树木,本来长得很茂盛,但是被人用斧头一回砍两回砍,只剩下树根,不过这个树根还是有生命力的,还是会长,长出一些芽来,可是又有人帯着一群牛羊,又把这些新芽给啃掉了。这样又砍又啃,久而久之,这座山就真的没有树了,于是有人说,这座山本来就长不出树的。是这样吗?不是!人类的善心是随时要发的,你让他好好的发出来,你就成为有德者,只要不天天去砍它啃它!所以要做一个有德者,是那么样的亲切自然,不需要外求,所谓「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有求就有,没有求就没有,「是求有益于得也」。至于名利富贵呢,名利富贵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虽然你按照一定规律去求升官发财,是「求之在外者也」,所求是外在的东西,这种求「是求无益得也」,你求不一定有所得。所以要做一个富贵的人,尤其是心灵富贵的人,就求自己吧,不要外求了,外求往往是求不到的。求自己做一个有德的人,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不仅能做到,一个有智慧的人是立刻可以得到,谁想要做一个有德者,是一转念之间,一秒钟,就可以脱胎换骨。只是,你愿意吗?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23:37 | 只看该作者
难道我们不知道自己所作所为合理不合理,安心不安心吗?

假如你不知道,没关系,「先从你知道的地方开始」。注意!这句话很重要,你怎么成为一个有德者,你说我原来好像没有什么高尚品德,那我怎能改变成为有德者呢?刚才说过,你反手之间,就可以成为一个有德者。只要你从今天开始,所作所为都依照你内在的呼吁而行,你不要再管外在的利害,只管内在所涌现出来的一点精华,把握它,实践它,你就是个君子,甚至是个圣贤。这点精华后来王阳明叫做「良知」,良者「常」也,良者「善」也,你对于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真实的感应,这个感应是很灵敏的,是「良的」是「善的」是「常在的」。如果你一时胡涂了,就说自己没有良知,王阳明会说,你是「昧了自己的良知」,不是你没有良知,一个人不可能没有良知,所以只要不昧着良心去做事,你就是一个有德者,而良知是每个人当下就有,而且一现全现,毫不欠缺的。(鼓掌)

点评

“如果你一时胡涂了,就说自己没有良知,王阳明会说,你是「昧了自己的良知」,不是你没有良知,一个人不可能没有良知,所以只要不昧着良心去做事,你就是一个有德者,而良知是每个人当下就有,而且一现全现,毫不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2-27 11:43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 沪ICP备05041228号-3  

GMT+8, 2024-11-28 10:42 , Processed in 0.04391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