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aesar001 于 2016-12-21 14:41 编辑
------余老师:希望您不要因为咱们暂时意见不同,产生误会,我对您绝对是非常尊敬的,但愿您不要因为我的知识水平低,而产生其他想法,谢谢!--------铜锌合成称为黄铜,又称熟铜:“1942年以前旡合成黄铜”--------这一点个人的见解不同,应该说1942年以前旡合成”白铜”,也就是”铜镍合金“
而不是黄铜!
我国古代铜及铜合金大抵可分为红铜、青铜、白铜、黄铜几种。黄铜是指铜锌合金,因其颜色金黄而得名,它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较强的耐磨性,是一种性能优良的铜合金。红铜亦称纯铜或紫铜,其硬度低,熔点高,有较好的延展性。青铜是指铜锡合金或铜锡铅合金,因其锈色青绿而得名。白铜则指的是铜镍合金或铜砷合金,其色泽银白而又被外国人称为“中国银”。以上几种铜及铜合金都是古人以其外观颜色来命名的,缺乏一定的科学性。黄铜历史:“黄铜”一词最早见于西汉东方朔所撰的《神异经·中荒经》:“西北有宫,黄铜为墙,题曰地皇之宫。”这种“黄铜”指的是何种铜合金,待考。但是“黄铜”一词专用于指铜锌合金,则是到了明代,其记载可见于《宣德鼎彝谱》。 这种真正意义上的黄铜出现是较其他几种铜合金晚很多。这是因为黄铜中锌的获得比较困难。 在姜寨仰韶文化遗址中曾出土有含锌量超过20的黄铜片和黄铜管,山东胶县三里河龙山文化的地层中也曾出土两种黄铜锥。显而易见这些黄铜器物的出现,并不是说人们在史前就掌握了黄铜的冶炼技术,而是说明这些只前的黄铜片是人们利用铜锌共生产矿时无意识获得的。至于我国古代早期人们有意冶炼黄铜的年代应当是在五代——北宋时期,是人们在能够炼制金属锌以前,由炼丹士发明的。他们曾长期以炉甘石(菱锌矿)与红铜合炼而制得含锌量较高的黄铜,我国古代曾称这种合金叫人造“鍮石”。有关这种合金炼制方法的文献记载恰在北宋初年。宋代丹经《诸家神品丹法》载。这是说用炉甘石和红铜、木炭混合,密封烧炼,所得黄铜可和黄金配置成“上等金”。依此法用炉甘石制备黄铜在宋代已经相当普遍。宋洪迈《容斋随笔》卷——记载大中符年间“于京师置局制造,化铜为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一也说大中祥符二年民间多熔钱点药为鍮石。我国真正由官府主持铸行的黄铜钱币的年代应是明代嘉靖年。因此铸造黄铜,黄铜历史应该从这时算起。按《明会典》上记载,及至嘉靖年间,工部所属钱局已经大量使用倭铅钱。其中倭铅指的就是金属锌,这一点已在《宣德鼎彝谱》中被证实。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凡倭铜古书本无之,乃近世所立名色。”说明锌的出现应是在明代。我国使用黄铜铸币是在明代掌握炼锌技术后开始的。综上所述,我国古代早期的黄铜制品及部分含锌铜钱,是古人在利用铜锌矿炼铜时无意识获得的,其中的锌当属于杂质的范畴。五代至北宋时期,人们已可以利用炉甘石与红铜炼制黄铜,但是用此方法炼制黄铜成本高、耗费大,因此这一时期黄铜并不作为铸钱材料。真正用黄铜铸钱,是明代锌冶炼技术被掌握后,有历史记载的时间,则是嘉靖年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