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6-12-23 22:38
|
只看该作者
清代俄罗斯战俘在北京的幸福生活 (2010-01-21 10:14:08)[url=]转载▼[/url]
话说1685年,康熙在平定南方三藩之乱后,派将军彭春带领五千人,于5月25日攻入雅克萨.后1686年清军再克雅克萨.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1689年9月7日)由清政府全权使臣索额图和沙俄全权使臣戈洛文签约于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当时的俄罗斯沙皇是彼得一世(1672—1725年). 这个条约奠定了中俄边界150年左右的稳定局面.
金庸在《鹿鼎记》中借用了这段史料,并安排韦小宝出席了签约仪式现场. 少为人知的是在雅克萨战役中有许多俄罗斯士兵被俘获,并于1685年底被押送至北京. 那时清朝的经济总量是毫无异议的全球第一,北京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关于这一点,我先插个小图片,讲个小故事 图为安娜.伊凡诺芙娜皇后皇冠,这个皇冠上最夺目的红宝石重达一百克,是俄罗斯使节(那会儿从莫斯科到北京来回大概要用两年时间)尼古拉.斯帕菲尔1676年在北京用2672金卢布购买的(我认为买贵了哈),1730年镶嵌在了这个皇冠上,长期以来宝石专家都认为这是一颗红宝石,并一直是苏联的历史名宝石之一,直到现在网上的各种资料以讹传讹老是把"大皇冠"和这个皇冠搞混哈,其实这是一块红色尖晶石.这个小故事从侧面印证了康熙盛世. 这些俄罗斯战俘一看这阵势,基本都表示不愿意再回俄罗斯了,真心归顺了清朝.清廷把他们安置在东直门西胡家圈胡同,并编为满洲第四参领第十七佐领(按八旗兵制,旗以下是参领,参领以下是佐领,佐领是百人左右的基层部队)隶属镶黄旗.康熙皇帝"因其教,不易其俗",专门赏了他们一座庙作为东正教堂(老百姓叫罗刹庙),让他们没事祈祷祈祷.因为恢复了他们的自由,想回俄罗斯完全可以跑回去哈.但是我在资料里查来查去,发现他们真没跑哈,而且都娶妻生子,在北京开枝散叶了哈,为什么不跑了哪?原来据史载,清政府曾把他们从北京派往前线,主要任务是进入雅克萨城侦察敌情,他们的任务还包括在阵地前向自己的同胞喊话,号召他们投降博格达汗(康熙).因为他们表现不错,后来清政府分别给俄罗斯战俘的领导成员们赐予了七品到四品的官衔,这还不够,实惠地在后面哈,分房子(二环内的房子啊),分地,发工资,发媳妇.... 媳妇没发哈,只是允许他们与中国人通婚哈.现在咱们刚毕业地大学生看了肯定贼生气哈. 富裕的北京相对当时还比较野蛮的俄罗斯来说,简直充满新鲜感和吸引力. 俄罗斯旗人的来源,还包括其它时间来自其它地区的一些人员。 在入居北京并编入八旗满洲后,俄罗斯人从服饰;发型到语言;姓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845年俄国外交官科瓦列夫斯基曾来过北京.他的书中是这么写的:中午前我们来到了南馆,大司祭和传教士团成员们已在恭候我们,还有阿尔巴津的男女老少近百人,几乎都来了.看到这些俄罗斯人的后裔有种很奇怪的感觉,他们的服饰、语言、容貌一点都不像俄罗斯人. 我能想象出来哈,他很可能看到了一群梳着清式辫子,穿着长袍马褂,神态安详的俄罗斯人. 他们的后代一直在北京繁衍生活到了现在. 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自1715年开始二百多年,俄罗斯向中国共派遣了20次东正传教团,并有大量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要在中国呆十年之久,加上来回路上两年,一个人最宝贵的青春就全贡献了哈. 他们为中俄文化交流做出了持续贡献哈. 图中紫点为俄罗斯旗人清朝时的聚居地在现在北京地图上的投影,胡家圈胡同已经被拆除了 让我们再来看看尼布楚条约签定240年后(1929年)才形成的《关于战俘待遇的日内瓦公约》(1949年修订和补充后形成日内瓦第3公约) 其主要内容是:战俘系处在敌国国家权力管辖之下,而非处在俘获他的个人或军事单位的权力之下.故拘留国应对战俘负责.并给予人道待遇和保护;战俘的自用物品,除武器、马匹、军事装备和军事文件外,应仍归战俘保有;战俘的住宿饮食及卫生医疗照顾等应得到保障;对战俘可以拘禁,但除适用刑事和纪律制裁外不得监禁;不得命令战俘从事危险性和屈辱性的劳动. 附:收藏苏联俄罗斯钱币是我的爱好之一,所以对苏联俄罗斯历史文化也就感点兴趣哈,就从这个帖子开个头吧,陆续就着纸币,硬币梳理一下中俄,中苏关系史哈. 图为同时期的中俄货币,俄罗斯的那枚是彼得一世的铜币,价值不菲,因为从彼得一世开始他们才使用这种硬币,所以是稀少品种。之前主要是绳银,就是从银丝上掐下一截,然后锤上图案。 中国这种方孔钱已经使用了两千多年了,一直没怎么变,到了康熙这儿也就还这样 注:我写清朝的十九个属国的时候,有位固执的博友对小沈阳很有意见哈,所以把一腔怒火发泄在了我地文章上,反复留言和发纸条来攻击我哈,并强行命令我不许使用哈字.所以这回我先声明:我这个 "哈" 不是小沈阳地"哈". 请读成四川人带着商量语气地那种 "哈" 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