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一键登录:

查看: 7225|回复: 3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请教蔡老一些中华民俗节日知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8 09:1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注册后登录更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手上集藏了一些花钱,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端午节”的特别多,其它节日的少见。

春节、清明、中秋、重阳都是大节日,为什么“端午节”花钱特别多?请教蔡老


师友们如果有民俗节日花钱,也请发上来学习!谢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加爱心加爱心 减爱心减爱心 微信分享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11-18 16:21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一个好课题
民俗钱与民俗

点评

赞同: 5.0
赞同: 5
赞同!  发表于 2014-11-20 09:05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11-18 17:58 | 只看该作者
pbx5588老師 您好!晚安!
因眼睛“白內障”(視力)問題尚未解決(弱視+畏光),故上網較少,敬請 您老多包涵。謝謝!

点评

蔡老 您好: 请先保重好身体,期待康复的好消息! 再次感恩!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20 09:04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4-11-18 18:01 | 只看该作者
取材:中國古代詩歌與節日習俗
※龍翔碧水競飛舟——端午節
農曆五月五日,俗稱端午節,是我國夏季最大的傳統節日。「端」之義與「初」同,「端五」亦如稱「初五」。宋‧陳元靚《歲時廣記‧端五》云:「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古人已經把五月五日以前的幾天以端來稱謂。在古代「五」與「午」同音,所以端五又稱端午。五月五日,月與日都是五,故又稱重五,或重午。唐宋時,此日午時為「天中節」,而午時為「陽辰」,故又有端陽之稱。道教又稱此日為「地臘節」。明清時,北京人又稱此日為「女兒節」或「五月節」。
清‧陳舒‧天中佳卉

01.jpg (371.36 KB, 下载次数: 2)

01.jpg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11-18 18:18 | 只看该作者
龍舟鼓笛和吳歌,彩索纏筒弔汨羅——端午溯源
端午節的別稱如此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岐出。端五節起源於何時,至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關於端午節起源的說法,主要有四種: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說;起源於三代夏至說;惡月惡日驅避說。持以上諸說者,都能言之成理,因而各執己見,據理力爭,幾成聚訟。但是,端午節作為一個傳統節日,其風俗活動又相當豐富,以上諸說把端午節的起源僅只解釋為某種因素,恐有以偏概全之弊,不能充分地說明問題。「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在交通不發達的時代,人們侷限於一定的生活天地,難於交往,見聞閉塞,其風俗活動自然會因時因地而異。只有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文化交流的頻繁,各地的風俗才能相互影響吸收,形成特定的、具有全國普遍性的節日風俗。因此,在考察端五節起源時,應綜合各種因素,不能固執一端,而排斥其他。
迄今為止,流傳久遠、影響最大的是端午節起源於紀念屈原之說。屈原,戰國時代楚國人。因「博聞強記,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受楚懷王重用,任以僅次於宰相的左徒之職。後懷王聽信讒言,疏遠了屈原。太子子蘭當政之後,他又遭流放。秦軍攻破郢都後,屈原感到理想已經完全破滅,遂於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二七八年),五月五日投人汨羅江,為理想而獻身了。屈原不僅是政治革新家,而且是偉大的詩人。他的《離騷》、《九章》、《九歌》、《天問》等作品,堪稱我國古典文學寶庫中的瑰寶,哺育了後世許多著名詩人,並得到他們的推崇和讚佩。大詩人李白讚美「屈平辭賦懸日月」,一代文豪蘇東坡也充滿熱情地讚揚說「屈原作《離騷經》,蓋《風》《雅》之再變者,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答謝民師書》)他的高潔志行、愛國精神和與日月同光的偉大詩篇,使他受到歷代人民的衷心愛戴和崇敬,即使在世界上,他也完全可以和其他國家的偉大詩人並列而毫無愧色。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人民把端五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與屈原聯繫起來。《續齊諧記》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做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荊楚歲時記》云:「屈原以是日死於汨羅,人傷其死,所以并將舟楫以拯之。今之競渡是其跡。」但考諸史實,龍舟競渡之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經存在。《事物原始》引《越地傳》云:「競渡之事起於越王勾踐,今龍舟是也。」據此,起初龍舟競渡之俗實與屈原無關。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11-18 18:21 | 只看该作者
惡月、惡日之說,是我國較早出現的歲時禁忌習俗。早在戰國時代,視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的俗信就已存在。《夏小正》曰:「此日蓄探眾藥以蠲除毒氣。」《風俗通》則云:「俗云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房,令人頭禿。」不僅五月諸事不吉,就連五月五日所生之子也被視為不祥之兆。王充《論衡‧四諱》記載當時風俗,「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已舉之,父母禍死。」戰國時代,以養士聞名的孟嘗君田文,生於五月五日,其父田嬰根據當時的俗信,當其降生時就要把他遺棄,幸虧其母私下撫養才長大成人,後來他成為一代名士。其父母不只未因「舉之」而「禍死〕,田氏門楣反而因他而生輝。雖有此前古之鑑,但漢代人仍然迷信這種惡俗,足見這種俗信影響力之大。不過,僅僅以這樣的俗信作為端午節的源頭,說服力過於單薄,不能令人信服。
端午源於夏至說,注意到了時令,五月五日是和夏至很接近的盛夏之時,所以端午節中就融進了夏令的飲食、服飾、禁忌等風俗。《風土記》云:「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與夏至同。」似乎端午確乎源於夏至。但是端午的節俗,不僅是夏令的飲食、服飾、禁忌等風俗,因此,斷言端午的源頭就是夏至,僅此而已,別無其他,也是相當勉強的。
端午源於吳越民族圖騰祭,聞一多先生在其《端午考》與《端午的歷史教育》兩文中創立此說。他認為古代的越民族以龍為圖騰。為了表示他們的「龍子〕身分,鞏固本身的被保護權,每年五月五日,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的一項活動即是登上龍形的獨木舟。在擊鼓聲中,於水上競渡爭先。競渡習俗即由此而來。此說自然有一定的科學性,但競渡之俗並非吳越民族所專有,且競渡的時間也不盡相同。清代史學家趙翼在其《陔餘叢考》中說:「競渡不獨午日也,今江浙間多用春日,疑非本意。」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11-18 18:23 | 只看该作者
綜合以上諸說,對端午節的形成可以勾勒出一個南北融合的大致輪廓。端午節的節期和夏、商、周三代夏至風俗及惡月惡日之說有關。夏季悶濕、炎熱,瘴氣毒蟲肆虐,易生疾病,於是夏季就被蒙上了不祥的陰影,而其中的五月五日更被視為惡月惡日。為了驅除疾疫,相應的禊袚活動,如浴蘭、除瘟等亦隨之產生,而食用某些夏令食品、划船驅疫等也是禊袚、驅逐活動的組成部分。由此即奠定了端午節俗的信仰基礎。生活在與上述習俗相近的沅湘一帶的屈原,他高潔的品德、光輝的功績,又令人樂於附會,於是這早已產生的端午節俗便和屈原的生平聯繫起來而得到了新的解釋。在屈原這一歷史人物的輝映下,端午節俗就顯得更加真實,它的內涵也更加豐富而憑添了情韻。
先秦時,南北風俗迥異,五月五日作為一個節日的風俗也各有側重。秦以後,隨著國家的統一,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風俗習慣也滲透交融,於是端午節就在南北風俗融合的基礎上形成了。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11-18 18:26 | 只看该作者
明朝知是天中節,旋刻菖蒲要避邪——辟惡求祥
仲夏之月,瘟毒為害,易受其病,古人必須想方設法,除瘟避毒,於是各種方法、手段先後出現,且日益增多和完善,與其他節日相比,端午節驅除厭避的風俗更加豐富多釆。古人對驅除厭避的節俗相當重視。所以歷代傳承,久而未絕。
驅避的對象起初是比較籠統的,後來才有所謂五毒之說。驅避所用之物卻相當繁複,概括說來有蘭、艾、蒲、雄黃、符圖、繒縷等。這些節物本身,大多數都隨著時間的推移,發展繁衍而自成一小小的系列。
端午節最早用於驅除不祥的是蘭。蘭為香草,用以煎湯沐浴之俗古已有之。《大戴禮記》云:「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楚辭》即有「浴蘭湯兮沐芳華」的詩句。此後即相沿不絕。唐‧韓鄂《歲華紀麗》云:「端午,角黍之秋,浴蘭之月。」注釋云:「午日以蘭湯沐浴。」宋代詩詞中多詠及蘭湯,如:「喜辰共喜沐蘭湯,毒沴何需採艾禳。」(蘇軾《皇帝闔四首》),「由來佳節載南荊,一浴蘭場萬慮清」(晏殊《內廷四首》),「蘭條薦浴,菖花釀酒,天氣尚清和」(蘇軾《少年遊‧端午贈黃守徐君猷》),「見浴蘭才罷,拂掠新妝,巧梳雲髻」(趙長卿《醉蓬萊‧端午》)。元代民間浴蘭之俗不絕,「馥馥蘭湯浴,艷艷蒲酒持」(馬祖常《石田集·‧端午效六朝體》),「浴蘭芳荊楚風流」(張可久《[雙調〕折桂令》)。端午浴蘭之俗,從風俗信仰角度看,是為了驅除瘟病,從科學角度看,則可以收到衛生保健之功。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11-18 18:28 | 只看该作者
艾,也是端午用來除病驅毒的應節之物。屈原在《離騷》中屢次提到艾:「戶服艾以盈腰兮,謂幽蘭其不可佩。」、「何昔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艾,為與「幽蘭」相對的惡草,用來比喻小人。當然這只是詩家比興的一種說法。實則艾是菊科多年生草木植物,具有藥用價值。陸佃《埤雅》曰:艾,草之可以又病者也。早在先秦時期,艾就被採來,取其葉製成灸條治病,效果甚佳。古代有「歲多病,則艾草先生」的說法。因而它的藥理作用就被盲目誇大了,以為艾具有驅瘟避邪的萬應靈效。《荊楚歲時記》云:五月五日「採艾以為人形,懸於門戶上,以禳毒氣」。梁王筠《五月望探拾》詩:「長絲表良節,命縷應嘉辰。結蘆同楚客,採艾異詩人。」蘇軾《皇帝闔四首》之二云:
    喜辰共喜沐蘭湯,毒沴何須採艾禳。
    但得皋夔調鼎鼐,自然災祲變休祥。
蘇軾對彩艾禳災。持有比較清醒的看法,不以這種做法為然。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宋代端午採艾以禳毒氣之風仍然盛行。這種採集來的艾,並非以單一的自然形態存在,而是被加工製作成幾種樣式。《荊楚歲時記》中提到了艾人,即把艾剪製、紮結為人形。這種艾人一「出世」,即代代相傳,存留後世。宋‧周密《乾淳歲時記》云:「五月五日採艾以為人形,懸於門上,以禳毒氣。」蘇軾詩云:「香黍筒為稷,靈苗艾作人。」(《太皇太后闔五首》王之道詞:「角蕈橫龜枕,蘭房掛艾人。」(《南歌子‧端午二首》)又有所謂天師艾,實則以艾為材料做成的厭勝之物。宋‧陳元靚《歲時廣記‧畫天師》引《歲時雜記》云:宋代端午節,京都的人們除畫張天師像販賣以外,又以泥塑其像,以艾為鬚,以蒜為拳,置於門上,稱天師艾。蘇轍詩云:「太醫爭獻天師艾,瑞霧常縈堯母門。」(《學士院端午帖子‧皇太妃闔》之三)太醫也乞靈於天師艾,紛紛「爭獻」,這種閃耀著道教靈光的艾人何其行時。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11-18 18:32 | 只看该作者
驅邪降福─天師五毒

01.jpg (76.52 KB, 下载次数: 0)

01.jpg

02.jpg (70.08 KB, 下载次数: 0)

02.jpg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 沪ICP备05041228号-3  

GMT+8, 2024-11-24 19:18 , Processed in 0.059484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