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钱币》1995年第一期《丝绸之路新疆段历史货币考察纪要》一文中载:“1992年3月中旬,在新疆新和县通古斯巴什唐代古城遗址,一次出土大历元宝、建中通宝钱3000多枚。”不过,让专家感到不解的是,在遗址中还出土许多借粮契,上面落款竟然是“大历十五年”,甚至还有“大历十六年”,这让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
因为大历是唐代宗766年11月至779年12月之间使用的年号,只用了14年,怎么可能会出现大历15年,大历16年了,建中年号仅仅只有4年的时间,实际上这里面包含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悲壮历史。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为平叛,驻守于安西都护府的安西军精锐尽数前往中原,只留数千老弱病残兵士镇守。安史之乱后,唐朝实力大减,再也无力控制西域。
766年,吐蕃军队大举进攻,相继攻占河西、陇右大部分地区。从此安西大都护郭昕(郭子仪之侄)带领西域几千士兵与长安失去联系,直至最后抗击吐蕃坚守龟兹、西州两座城,坚守孤城40余年。
自公元760年河陇失守到792年最后失陷,安西守军坚守西域达30多年,孤悬塞外,将军白发,他们在暮年又迎来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战。
最终,“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右散骑常侍、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充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武威郡王郭昕力战殉国,所部白头军皆没。”
自从大唐的最后一支军队消失之后,这片土地便开始被吐蕃占据,便再也不叫大唐了。在此后的几百年里,伊斯兰文化传入这里,取代了佛教文化与中原文化,成为这片土地上共同的信仰。直到公元1800年前后这片土地才以“新疆”的名义重归于中国。
大历元宝和建中通宝以及元字钱和中字钱,俨然成为那段令人动容的历史的见证物。
自上世纪90年代,王永生先生研究并撰文《大历元宝、建中通宝铸地考——兼论上元元年(760年)后唐对西域的坚守》后,其铸造者、铸地、使用性质、流通范围等困扰钱币学、货币史研究领域上千年的难解之谜才被破解。
王永生老师经过考证认为:“大历元宝”、“建中通宝”以及别品“中”字钱、“元”字钱等都是唐代安西都护府在安史之乱后为坚守西域与大历、建中年间即公元766年至783年间在安西(今库车)地区铸造的,流通范围仅限于当时安西守军主要控制范围即库车及附近地区,主要是供驻军使用的。
但根据对近年出土情况资料的分析和对实物的研究,许多钱币爱好者和学者认为:大历、建中、元字、中字钱币铸地不止库车一处,新疆焉耆县可能是另一铸地。因此,不同铸地所铸同类钱币就更加增加了钱币规格、大小、重量等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其差异性的存在也就更容易被人们理解了。
今见到的大历元宝钱径一般为2.18―2.44厘米,重2―4克。铸造比较粗率。建中通寳直径更稍小些。
其所体现的大唐西域守军们誓死不降,为国守土的英雄气节。“大历元宝”和其后所铸的“建中通宝”,应该是中国历代古钱币中最悲状,最具有气节的钱币,是大唐西域守军对家国的赤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