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后登录更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你最近投资的什么?” “我玩股票” “我炒房子” “我玩数字货币” “我玩邮币卡” 近些年,中国资本市场回暖,国内众多经济渐显潜力,随着国人投资心态更加开放,越来越多人投资需求日益增长。投资不在是企业精英的专注,而已成为“老少皆宜”的理财方式。 在传统思维的“诱导”下,已形成了一套“中国式投资”法则:越赚越贪、赔则无责;投资时不考虑任何因素,也不考虑投资的可行性,甚至多数投资者都是“小白”投资,只要看别人赚了钱就毫不犹豫的加入其中。 举个例子:中国人何为爱买房子? 中国人的“爱房”的程度是世界皆知的,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一个农业国家,安土重迁,骨子里透着对“房子”钟爱。 《史记·货殖列传》一篇中明确表明了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喜欢用“地”来守财。把土地称之为“本”,把商业称之为“末”。用“末”赚来的钱,要换作土地,也就是用“本”来守财。无疑,此时的“本”已演变为房子。 如今,人们买房子第一目的就是“能攒钱”“能赚钱”。 其实,这种投资思维是不健全的,甚至夹杂一种“病态”,仅仅看到“赚”而投资的行为,是不理智。在中国特色的国情状况下,买房的这样投资行为是不可复制的。 在这种“病态”的投资思维下,在投资理财的道路上很容易被人误导甚至走上被骗道路。 从近年邮币卡被清理整顿一事来看,投资者拉横幅、维权事件等一系列活动层出不穷,这真的是金融诈骗吗?真的是所有交易平台都是诈骗聚集地吗?非也!很多正规的平台因为一些客户的亏损被强行扣上了诈骗的帽子。 网络信息化的发达,让一些不法分子钻了空子。投资绝对不是个人主义崇拜,更应该理性的自我分析,因为钱是自己的,亏了赚了都是自己的事情。如果因为相信个人而进行投资,势必在资本市场这条道路上一损俱损。 金融行业任何投资产品都具备风险,俗话说“高风险高收益”。而我国目前大部分投资人对于高风险的认知就是:我赔钱,平台担责任。这也是银行一直从事刚性兑付给老百姓养成的不良习惯。每每提到“投资”二字,老百姓关心的绝不是项目风险如何把控,而是“保本吗?”,这无形中表现出我国百姓在投资理财上金融知识的薄弱。 近日,金融界又有大动作,五部门联合起草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公布,其中最受关注的一点,无疑是“打破刚性兑付”。《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资产管理业务是金融机构的表外业务,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金融机构不得开展表内资产管理业务。 “刚性兑付”简单简单解释就是,在投资过程中,平台承担了投资资金安全保障的全部责任,一旦出现问题无法按约兑付,平台负全部责任,垫付本金或本息的现象。 然而,随着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刚性兑付带来的“弊端”逐渐显露,刚性兑付不再是“高收益高回报低风险”的避风港,而是投资局面遭严重扭曲,导致金融资源分配不公,经营风险不断加剧,金融经济的原动力不断被削弱,违背了投资有风险的发展规律。 事实上,我国并没有哪项法律条文规定信托公司必须进行刚性兑付,这只是信托业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因为他们觉得只有给投资者足够的保障,才会增加活跃度才能真正成事。 投资者一味以为平台就应该给我保障,而平台又担心用户流失,只得不停保障投资者风险,从此陷入一种怪圈。 投资者自以为身处安全之境地,却不知道已身陷囹圄,因为此刻平台自身的风险因不断累积已在急剧增加中····· 一定程度上讲,打破刚性兑付是为了避免投资者落入更大的风险中。 投资者该怎么办? 在此背景下,投资教育尤为重要。其实在投资圈一定程度上国民的劣根性尽显,因很多投资者都缺少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缺少对事物真实性和精确性的基本了解,一味跟风成习。 打破刚性兑付后,投资者要更加理性投资,因盈亏自负更需慎之又慎。 首先要调整投资心态,拥有一个正确的理财心态甚是重要,投资有风险,不仅是口头言之。 其次,投资者需要正视投资风险,先看风险,再看收益。多学多看,掌握一些基础的投资基础,学会匹配风险与收益,时刻保持警惕。纵然,实现刚性兑付后,平台不再担负主要责任,但平台定会完善保障措施给予投资者全新的安全保障,以获取更大的优势。 最后,希望广大投资者提升投资能力,在瞬息万变的投资圈,一定拥有理财知识加身保护,切不可随波逐流、盲目跟风。 衷心祝福大家,投资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