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一键登录:

查看: 227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之洞创办广东钱局考略【王贵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3 00:1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注册后登录更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张之洞创办广东钱局考略【王贵忱】

  清光绪初期,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奏准引进外国技术设备,在广州创办了广东钱局。关于创办经过,以及初铸机器版制钱、银圆的年代等问题,诸家说法不同。这篇小文试就涉猎所及,对这些问题略作考辨,不当之处谨请指教。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加爱心加爱心 减爱心减爱心 微信分享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7-3 00:16 | 只看该作者
广东钱局创办年代和规模
  从清王朝建立到鸦片战争发生的近两百年中,清政府实行的是银两与铜铸制钱并行的货币制度。初,中国对外贸易常呈出超,白银内流,但到了嘉庆末年,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的头十年,随着鸦片大量输入和国际贸易的扩大,造成巨额白银外流,使原已出现的银贵钱贱问题日趋严重,银钱并行制度的弊端日益明显和突出起来。早在道光十三年(1833),陶澍、林则徐曾向清政府奏请官铸银圆以抵制洋银,而被廷议驳回。其后,关心币制问题的朝野人士仍相继不绝提出改革动议。在长达半个世纪的酝酿后,到了光绪十年(1884),吉林机器铸造官局才铸造出中国最早的机制银币。这套银币,计分一两、七钱、半两、三钱、一钱等五种面额,原是作为兵饷之用,市面未及盛行旋被废止,传世数量甚少,其所定等值也不切合民间实用习惯,故对晚清币制影响不大。促使清末铸币在全国范围内发生一次技术革命,则是自张之洞出任两广总督之后的事。张氏从光绪十年出任两广总督,至光绪十五年(1889)改调湖广,先后在粤六年,其间政绩,多有可述者。如引进外国机器设备,创办枪炮厂、矿务局、广东钱局;又建立广雅书院,以播文教,开办广雅书局,传刻史籍等。其所创办的广东钱局,对晚清币制改革产生了巨大影响。

  广东钱局创办何年?歧说纷纭。一些论者多本诸张之洞本人奏议,认为创办于光绪十三年(1887)。因为在《张文襄公全集·奏议》中,有张之洞于光绪十三年正月二十四日(月份及日期按旧历,下同)向清廷提出的《购办机器试铸制钱折》,同年二月又有《粤省拟试造外洋银圆》的奏折。在《清德宗实录》中,也载有光绪帝对张氏奏折的答复,光绪十三年三月,上谕:“户部奏,遵议张之洞奏广东购办机器试铸制钱、银圆,并拟令督办矿务大臣兼整泸州铸钱事宜各一折。……至所称兼铸银圆一节,事关创始,尚须详慎筹画,未便率而兴办,着听候谕旨遵行”①。根据这一类奏议和官方文献,谓张之洞在粤督任中创办广东机器铸币工业是在光绪十三年的专著,有《清朝续文献通考》,《中国近代币制问题汇编·银元篇》转引张公权之《论英洋龙洋之消长及英洋之自然消灭》,张家骧《中华币制史》,章宗元《中国泉币沿革》,侯厚培《中国货币沿革史》,耿爱德《中国货币论》,王荫嘉辑录《张文襄公粤省购办机器试铸银铜钱全案·跋》(下简称跋文),魏建猷《中国近代货币史》,彭信威《中国货币史》,香港博物馆所编《粤铸钱币》等等。此外,黄万里所著《中国货币史》则说广东铸币厂是光绪十五年(1889)成立的②,当是指建成投产年代而言。卫聚贤《中国历代钱币》一书,只称“光绪十六年广东铸重库平七钱二分的银元”③,对创建年代则未及之。《皇朝掌故汇编》说张之洞创办广东机器铸币工业,是在光绪十二年(1886),而《皇朝政典类编》则称为是光绪十四年(1888)的事。由于原始资料分散,各家据以陈说的依据不同,所以已故金融史学家杨端六也说“未知孰是”④。

  我近中翻阅了王荫嘉辑录的《张文襄公粤省购办机器试铸银铜钱全案》一文(下简称全案),发现了一条把筹办年代提前一年的重要线索。《全案》收录驻英国公使刘瑞芬致粤督署公函称:“光绪十二年十月初六、十一月初十等日,接准贵督部堂(按指张之洞)电示英国有铸铜钱银钱机器望查询速示等因。当经本大臣详细查明,开具清折并机器各图缕晰函复。嗣于本年(按指光绪十三年)二月二十六日,准贵部堂宥电‘铸铜钱兼铸银钱机器一切件数、价值、日期,均照来函定购。请即定立合同,能再速尤妙’。又于三月二十一日,准效电‘今日由汇丰汇银八万两,合一万六千九百六十二镑十八先令十本士,祈速定示复’各等因。准此业经将收到汇款及此次定银尚不敷五百三十八镑,即请速汇电复在案”⑤。与此文互可印证的,是张之洞在光绪十四年向清政府奏请机器铸制钱情由说:“臣比年以来,久欲整顿圜法,惟旧例办法亏损过多,限于物力,未能举办。上年(按指光绪十三年),与广东布政使高崇基详筹熟商,博采众议,惟用机器制造,则钱精而费不巨。当经电致出使英德各国大臣,考究机器价值及铸造之法。迭接使英大臣刘瑞芬函电,喜敦厂机器全副,每日作工十点钟,能铸造铜(按:铜字下疑脱银字)钱二百七十万个”⑥。张氏向英国订购铸钱机器未经清廷批准,为此事曾受到光绪帝的严厉批评,事见《大清德宗景(光绪)皇帝实录》(四)。举此数事,再印证《皇朝掌故汇编》持光绪十二年创办说,因此可以肯定张之洞在广东创办机器铸钱工业,不是光绪十三年而是光绪十二年。

  至于订购机器经过和这套设备的设计能力,在《全案》中所录刘瑞芬致粤督署公函介绍得甚为具体。现为摘录于下:“查英国制造铸钱机器之喜敦厂在博明冈(今译作伯明翰)地方。迭经本大臣派员前往查询机器各件,并议交运、兑价各事,而该厂以英国定购章程,必须请一银行承担作保按期付价,以免日后迟误及翻悔情事。又经本大臣商恳英国伦敦汇丰银行担承作保。现与喜敦厂主议明,定购每日铸造铜钱二百六十万个,并兼铸银钱十万个,机器全副共计实价英金五万二千五百英镑。其机器制成,分为三批交运。自订立合同画押付给定价之日为始,按西历扣足七个月交运第一批;再迟五个月,扣足十二个月之期,交运第二批;再迟六个月,扣足十八个月之期,交运第三批。按期一律交清,不得逾限。其价银亦分三期给付。……兹于光绪十三年四月初三日,本大臣在伦敦使署与喜敦厂厂主订立合同,照样缮写华洋文各三份,附开机器清单,面同画押盖印”。刘瑞芬代张之洞与英商喜敦厂签订的《购办机器订立事款合同》内容细节亦附在《全案》中。据清末时译本《铸钱工艺》卷三载英国铸钱局年报称:中国造钱厂是“一千八百八十七年,中国驻英之刘钦差与伯明罕地方希登公司立一合同,为两广总督定买造钱机器全套。各种新法完备,能造银钱、铜钱。此批机器极大,欧洲各国,无有与比,每一工内(以十点钟为一工)能造银钱十万圆、铜钱二兆六十万枚。自立合同日起,限十八个月内,送至广州,安置于国家新建之造钱厂内。所拟造之银钱、铜钱,共有五种。开列如后:银钱(值鹰银一元。每千分含净银九百分,重七钱三分,即英权四百二十·八八厘);银钱(值鹰银五角,每千分含净银九百分,重三钱六分半,合英权二百十·四四厘);银钱(值鹰银五分之一,即二角,每千分含净银九百分,重一钱四分六厘,合英权八十四·一八厘);银钱(值鹰银十分之一,即一角。每千分含净银九百分,重七分三厘,合英权四十二·○九厘);铜钱(中有方孔,重一钱,即英权五十七·六五厘)。可见中国拟造银钱,比美国贸易洋钱稍重,即重百分厘之八十八。又其小银钱,系照大银钱而平分之,但也可照香港与新加坡地方,用下等银料造小银钱也。至每年造成钱若干,明年报内再详”⑦。另据J·O·斯威尼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出版的《伯明翰造币厂史》一书说,该厂在1888年受清政府委托,设计建造及装备了广州造币厂⑧。这一说法与上述合同规定自签订合同之日起一年半内,分三期交货的时间相符,也与英国铸钱局年报所陈内容同,可知双方是履行了合同。

  关于广东钱局建成投产的年代,王守谦在《中国机器版铸造制钱与银元之起源》一文中说,光绪十三年“择地于广州大东门外黄华塘建筑厂基。翌年三月七日兴工,十五年二月落成,定名为广东钱局,并雇用四英工程师专司其事。四月念六日开炉铸造”⑨。此说把建成年代定在光绪十五年二月,开炉铸造定在是年四月二十六日。王荫嘉《跋文》与王守谦文大同小异,他说:“至光绪十三年正月,张之洞始得奏可。乃于是年四月,电驻英公使刘瑞芬,向喜敦厂定购机器。……于光绪十三年七月兴工,十五年二月竣工,颜曰‘广东钱局’”。《番禺县续志》卷十二《实业志》,只是说“工业之较为伟大者,官办则有省城之钱局”,外观规模则未能详述。至于钱局建成年代,应以张之洞在光绪十五年八月初六《开铸制钱及行用情形折》所说为准。张称(铸币)“机器于光绪十三年四月间,由使英大臣刘瑞芬向英国喜顿厂定购,订期十八个月造成,分三批运粤,至上年(指十四年)十二月底一律到齐。……择地于东门外一里之黄华塘买地八十二亩有奇。贴近东濠,加开宽深,便于转运,照图建厂。至本年二月间厂屋落成,所有机器亦陆续安设齐备,于四月二十六日开炉试铸。……惟开铸之初,人与器不相习,洋匠仅有四名,分教未能徧及,开用机器不及十分之一,八月初三日开用。民间以新钱铢两齐一,质文俱精,莫不先睹为快”。由以见广东钱局建成后,试铸于光绪十五年四月二十六日,“广东钱局”是其本名。到了光绪三十二年(1906),才由清政府决定钱局直属度支部管辖,改名为度支部造币厂广东厂。及至宣统二年(1910),度支部裁并各省局厂,广东厂又改名为度支部广州造币分厂。关于清末时期的广东钱局规模等情,以该局刊本《广东钱局银钱两厂章程》(内附《广东钱局试造铜圆全案》)介绍为较详。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7-3 00:17 | 只看该作者
广东钱局初期所铸制钱问题
  广东钱局创办之初,侧重是铸造新式机铸制钱。张之洞于光绪十三年正月二十四日向清廷奉奏的《购办机器试铸制钱折》说,该厂有工人三百余名,“原议机器一年半造成,三批运送。首批七个月到,每日可造铜钱四十万个;次又五个月到,每日可添造铜钱五十万个,并银元十万个;三批又六个月到齐,每日可共造铜钱二百六十万个,银元十万个。总计仍符每日造钱二百七十万个之数”。又称:“今拟即拟此式(按指开元钱式),每一文重库平一钱,并拟于钱背面上下铸库平一钱四字”⑩。据王君复所著《先提法息存公创铸银铜币及钞票始末记》一文说,其父王秉恩充任广东钱局提调,亲自督理“鼓铸背面穿左广字,穿右满文,穿上库平横书,穿下一钱直书,合文制钱”(11)。这种机制小制钱,流传下来的还不少,色泽金黄,制造精美。可知王秉恩确是按张之洞奏请的钱式,精工铸造了这种制钱。在经过一个阶段试铸之后,是否按原设计能力日铸二百六十万个则不得而知,但从传世数量之多来看,初期的铸额不会少。对这种制钱的形制、种类、成色和开铸年代,《跋文》有较详的记录称:光绪“十五年四月二十六日,开炉试铸制钱。每枚重量一钱。面镌“光绪通宝”四字,背穿上下镌“库平(并行)一钱(直行)”四字,左右镌汉满文“广”字各一。成色铜六铅四。于八月初三日开始行用。此为我国以机器铸造制钱之始。今其钱传世尚多。又有大钱二等,文曰“光绪重宝”,背穿上下“当十”、“当五”二种,左右皆满文“宝广”二字。盖亦其时试铸而未经流行者”(《泉币》二十期)。当十、当五两种存世甚少,当十尤为少见。当十仅见《粤铸钱币》著录一品,而当五钱见之《泉币》十九期(张季量藏)和《粤铸钱币》各著录一品。这两种钱可能是试铸品,在市面上没有流通过。

  此外,在大量传世的粤铸机制光绪通宝制钱中,有一种钱式如初铸“库平一钱”制钱,但钱背无“库平一钱”四字,并以满文宝广二字代替原有汉满文“广”字,钱身与初铸品大小相同而稍薄。彭信威《中国货币史》援引光绪十五年八月初六日张之洞《开铸制钱及行用情形折》说:“广东的张之洞在光绪十三年计划铸库平一钱的机器钱,到(光绪)十五年才正式开铸。这种机制钱同白银有固定的比价,民间愿以银易钱的,可以到各银店兑换,愿以钱易银的,也可以到官钱局去兑换,都是每千文换银一两,所以是一种银钱两本位制。这种钱背面原为‘库平一钱’四字,但光绪帝的朱批,叫改用宝广两个满字,不用库平一钱字样。实际上两种都有铸造,而且铸的很多,曾广泛流通。可见在获得北京政府核准之前,已有铸造”(12)。《粤铸钱币》一书对改变版面文字一事则说,这种背满文“宝广”制钱是在光绪十六年铸的,这是因为广东钱局在此之前所铸重“库平一钱”制钱亏损,获得清政府准许改铸减重为每枚重八分的制钱。钱面仍作“光绪通宝”,钱背则改为满文宝广二字。这种新钱“按时值与市上旧钱及前铸的‘库平一钱’制钱,同时行用”(13)。此次改动钱背文版,除了彭信威说的原因外,清政府有意减重应是主要原因。这次改范模是张之洞在粤任中定案而在他于光绪十五年七月改调湖广总督后,由其继任者李瀚章在光绪十六年正式铸造的。此事实由张之洞一手筹划而成。在他调离粤任后,仍于光绪十五年八月初六日,向清廷奏报了《开铸制钱及行用情形折》,足见其在广东创办机器铸币工业前后之努力始终如一。其后,广东钱局于光绪三十二年铸行过重三分二厘的小制钱“光绪通宝”,宣统二年又铸过同式的“宣统通宝”。这两种形制薄小的制钱,传世量没有大形的两种多,当是铸额不多的关系。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5-7-3 00:19 | 只看该作者
广东钱局所铸银圆的年代和品种
  广东钱局铸造的银圆,对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影响甚大。所见诸家对此论述详略不一,对诸如铸行年代和品种等问题,多各述所见,说法不尽相同。这里先引正史《清史稿·食货五》(下简称清史稿)的说法:“初,洋商麕集粤东,西班牙、英吉利银钱大输入,总督林则徐谋自铸,图抵制,以不适用而罢。嗣是墨西哥、日本以国币相灌输。光绪十四年,张之洞督粤,始用机器如式试铸。李鸿章继任,续成之,文曰‘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广东省造’,幕绞龙。并铸三钱六分、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四种小银圆。中国自行铸钱自此始。湖北、江西、直隶、浙江、安徽、奉天、吉林以次开铸”。考李鸿章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十一月出任两广总督,次年五月离粤任回京,在两广任中仅半年,而他在光绪十七年(1891)十一月初三日复署香山县正堂杨伊卿书中已称“粤铸银圆,津市一律行用,与英洋不殊。想沪港各口岸,亦当通行无滞矣”(14)。由知李鸿章在就任两广总督之前八年,粤铸银圆已在天津市面流通使用。可见《清史稿》的说法不确。接替张之洞两广总督任的是李瀚章而非李鸿章,李瀚章于光绪十五年继任粤督,显然是《清史稿》误作李鸿章者。至于《清史稿》谓光绪十四年试铸银圆云云,如上所述英国喜敦厂制造的铸银铜币机器至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底方始全部运到广州,到了十五年二月整个安装工程才陆续完工,同年四月开炉试铸,其为失考是毋庸待言。广东钱局初铸银圆的年代,卫聚贤《中国历代钱币史》和黄万里《中国货币史》都说是光绪十六年,两书所指当是七钱二分一套大小五种的银圆,而未及初铸七钱三分一套银圆。王荫嘉在《全案》跋文中说,广东机制银圆“始于光绪十六年四月初二澂开铸,在洋款项下提银十万两为铸本,每圆重漕平七钱三分,今拟每圆加重一分五厘,并用汉洋文……背铸绞龙国徽,上曰广东省造,下曰库平七钱三分”。有的专著称这一开铸期是铸造七钱二分一套银圆,而叶世昌《七三龙洋质疑》一文则明确指出,王荫嘉将张之洞开铸七钱三分银圆系于光绪十六年四月初二日者非,应是光绪十五年八月以前事(15)。这一论断是正确的。王氏所述的开铸日期,应是指张之洞已调往湖广后,由继任粤督李瀚章主持铸造的七钱二版一套银圆,而被王氏误作初铸七钱三版银圆。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称初铸七钱三分银圆,是光绪“十四五年由广东银圆局试铸”,并说铸重库平七钱三分银圆原是用以抵制鹰洋,“但因分量重于鹰洋,终为鹰洋所驱逐,后乃改为七钱二分重”。墨西哥所铸银圆,币面饰以立鹰图案,因以鹰洋得名(或讹作英洋),早在1854年就流入中国,在中国南部和中部地区金融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张之洞谋以自铸银圆,所要抵制的就是包括鹰洋在内的外洋银圆。他在光绪十三年正月二十四日给清政府的《试铸银圆片》说:“粤省此次订购铸钱机器内,兼有铸银圆机器,……若附在钱局铸造,计此岁铸三千万枚之机器,其机器价值、厂屋、工料、火耗,一年所费不过四五万金。……外洋银圆每圆重漕平七钱三分,今拟每元加重一分五厘有奇,定为库平七钱三分。银圆上一面铸‘光绪元宝’四字,清文汉文合璧,一面铸蟠龙文,周围铸‘广东省造、库平七钱三分’十字,兼用汉文洋文,以便与外洋交易。……闻外洋银圆颇有赢余,虽每圆加重一分五厘,断无亏折。如蒙允行,恳请颁发明旨”。这一建议,在同年三月初五日被廷议所阻,光绪帝也批复缓办。在此建议被搁置两年后,张之洞又于光绪十五年八月初六日给清政府《洋商附铸银圆请旨开办折》中说到,他于光绪十三年三月二十七日接到批复,未获准铸造银圆后,“所有银圆遵旨尚未开铸”(17)。此奏折中说没有铸过银圆,实际上初铸七钱三分银圆确有实物流传下来,并且还有如其初所奏“兼铸每圆二开、五开、十开、二十开之小银圆”的三钱六分五厘、一钱四分六厘、七分三厘、三分六厘五等四种银圆实物传世,而且数量比七钱三分银圆还多一些。这一套大小五种银圆,其图案、文字和铸造技术都很精,是我国银圆中的珍品,被称为七钱三分版,以其币面“光绪元宝”被英文围绕,又称为“七三反版”。《粤铸钱币》一书,将这套七钱三版银币系之于光绪十五年所造。而《铸钱工艺》一书转载英国铸钱局年报说,广东钱局最初“拟造银钱”,面值分为一圆(重库平七钱三分)、五角(重库平三钱六分半)、二角(重库平一钱四分六厘)、一角(重库平七分三厘)等,但未及重库平“三分六厘五”一种小银币。这可能是最初的设计方案,实际上铸造的“七三”版一套银圆是大小五种,已故名画家吴湖帆说这一套银圆上的文字是其祖父吴大澂的手迹(18)(按:吴大澂于光绪十二年出任广东巡抚,至十四年离任)。吴氏以善书法著称,审之币文书法确是他的手笔。其后粤铸光绪元宝银圆两次改版,除个别者外,仍多沿用吴书币文。初铸银圆币文既是吴大澂所书,按理应是在广东巡抚任中的事,不应是离开粤任后所书。此外,在王君复《中国银圆祖范拓本跋》一文中,提供了一个重要例证,他称:“光绪中叶,南皮相国文襄太夫子总制两粤,因民之便,创铸钱局于粤,檄先严(按指王秉恩)提调一切,主持局务。初以墨洋(按指鹰洋)一元重量合粤藩司库平实重七钱三分,因定每元如其重。半元以下递减。旋询粤人习尚,谓墨银为七钱二分,又改范为七钱二分。后以广东省造库平等字环龙纹四傍未善,也移西文于龙纹四傍,仿佛花形。式范既定,铸成贡入天府,着为定制。其后各省次第踵行,皆以粤铸形制为则”。此文作者在《先提法息存公创银铜币及钞票始末记》中,也谈到初铸七钱三分银圆折耗甚巨,才改铸七钱二分制,先后“凡三次改范,始定制”。验之传世实物与文献记载相合,可知张之洞在广东钱局建成之初即光绪十五年确是铸过七钱三分一套的五种银圆,只是这套银圆流传较少,但也不是绝无仅有。据彭著《中国货币史》说,遗留下来的七钱三分银圆实物有打过戳子的,王荫嘉《跋文》则说由于七钱三分银圆成色高、分量重,在流通中被私毁藏匿,举此可以说明并非如张之洞所说“尚未开铸”,确是铸行过。只是由于张之洞未经奏准便向洋商购买铸钱机器而被清廷斥责,故对未获奏准铸银圆事有所讳言。对此问题,《大清德宗景(光绪)皇帝实录》(四)有较详细记载,录下:
  光绪十五年己丑,冬十月。
  丁亥,……又谕:各省添购机器等项,照章应于事前奏明立案。乃近阅张之洞叠次奏报,于添购机器等事,未经奏明,辄先向洋商订立合同。如前购织布、铸钱机器及沙路铁桩,本日具(奏)购买炼铁机器,动需巨款,皆于已经议办之后,始行入奏,特属非是。国家经费有常,岂容任意开支。除将所奏交该衙门核议外,嗣后如有建议创办之事,及购买机器军火各项物料,均著先行陈请,候旨遵行,不得于未经奏准之先,率行举办。将此谕令知之。(台北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印行,1970年6月再版)
正是由于光绪帝对张之洞严厉批评,使张氏对初铸七钱三银圆事避而不谈。见于著录和传世的“七三”银圆实物也不算特少,有可能是试铸品,但毕竟存世量无多,向为钱币收藏家所珍贵。“七三”系统的一组大小五种银圆,是中国机器版自铸的第一套五种龙圆银币。

  广东钱局铸造的第二套银圆,也是光绪十五年的事。这次改范模新铸,意在减重,故仍用旧范,只是将纪重文字七钱三分改为七钱二分,并依旧法递减小银圆的重量,铸造三钱六分、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等四种面值小银币。由于币面“光绪元宝”四字被英文围绕,致遭清廷驳回,禁止发行。这套七二版的五种银圆,比七三版的尤为稀少,但至少有两种版别,可知当时的铸造量未必很少,可能流通过。这套银圆,在钱币学界称之为“七二反版”,被《粤铸钱币》一书列为“极为罕有品”,谓之铸于光绪十五年。《跋文》对这一组大小五种银圆记述较为详细。此文作者王荫嘉说:“旋以(七钱三分)银色既高,分量亦重,私毁藏匿,亏损重而流通滞,改为‘七钱二分’,仍用原模鼓铸,五种以次递小。寻悟钱文之非,不宜以英文置于‘光绪元宝’之面,致俗呼‘反版’,有干忌讳。乃用原文重行缩镌,纪地纪重之英文与汉文互易,始广为鼓铸,极力推行。至是而广东银圆凡三变矣”。从这两次改钱范可以看出,第一次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第二次则是为避忌讳的政治原因。张之洞于光绪十五年八月初六日给清政府的《洋商附铸银圆请旨开办折》中,对开铸银圆的理由及其重量等因有所陈述,这也是他在即将离开粤任之际最后建议开铸银圆的报告。他说:“今官局拟铸银圆,并拟照外洋通例,兼铸每元二开、五开、十开、二十开之小银圆,以便民用,亦铸明分两轻重。……惟洋钱每元向重七钱二分,臣前奏因中国之银中国所用,故拟定为库平七钱三分。兹据汇丰洋行声称仍拟铸七钱二分,则与向有洋钱一律,便于交易。窃思既欲中外通行,自宜俯顺商情,仍以七钱二分为率。至附铸之小银圆,亦照此递为差减,民间向来以此为便。……谨将广东钱局试铸银圆式样大小五种分装两匣开单,恭呈御览”。这一奏折获得议准,在他离开广东后,才由继任粤督李瀚章正式鼓铸,即“于光绪十六年四月初二日始于开铸,在洋款项下提银十万两为铸币铸本。计分五种:一号库平七钱二分,配纯银九成;二号三钱六分,配纯银八六;三号一钱四分四厘,四号七分二厘,五号三分六厘,均配纯银八二成。一面镌蟠龙纹,周围镌广东省造库平七钱二分等字样。市面行用,商民称便”(19)。这次改范铸造的银币,属第三次制版,即所谓的一元、五角、二角、一角、五分五种等值的银圆。这一套银币,从光绪十六年到光绪三十四年铸造时续时停,留存下来的甚多,俗谓之“广洋”。其图案、文字与第二次版相同,只将英文与汉文互换位置,成为币面全是汉文,币背为蟠龙图案而环以英文“广东省造,七钱二分”。此种银圆款式,日后为其他省份相继采用,终于成为晚清银圆的典型规范。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7-3 00:25 | 只看该作者

广东钱局总图



造钱厂分图


  校后记:此文初稿在1984年第五期《学术研究》发表后,曾先后承蒙叶世昌、严显郁先生提示有益的意见,又抄录有关资料见赠。这次重校过程中,除了增补一些资料外,并根据叶、严先生的意见,对相关文字部分做了改动。特此说明,并致谢意!
  注释:
  ① 《清德宗实录》卷二四○,光绪十三年三月癸巳。
  ② 黄万里著《中国货币史》,河洛图书出版社,1979年10月台湾影印初版本。
  ③ 卫聚贤著《中国历代钱币》,香港版,无出版年月。
  ④ 杨端六:《清代货币金融史稿》,三联书店,1962年7月第一版。
  ⑤ 《泉币》十九期,1943年7月1日出版。
  ⑥ 引自《清代货币金融史稿》,四四页。
  ⑦ 《铸钱工艺》三卷,英国傅兰雅、中国钟天纬同译,清末活字本。
  ⑧ 陈福耕:《陕西省造银币》,《泉币之友》1984年一期。
  ⑨ 《泉币》二十期,1943年9月1日出版。
  ⑩ 《张文襄公全集·奏议十九》。
  (11) 《泉币》二十期,1944年1月1日出版。
  (12) 彭信威著《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11月第二版,七七一页。
  (13) 《粤铸钱币》,香港博物馆编辑,香港市政局出版,1979年5月。
  (14) 《李文忠公尺牍》,见魏建猷《中国近代货币史》转引。
  (15) 《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十二期。
  (16) 张之洞:《开铸制钱及行用情形折》,见《张文襄公全集·奏议廿五》。
  (17) 《张文襄公全集·奏议廿五》。
  (18) 王荫嘉:《清史稿不载七钱三分之主币》,《泉币》十八期,1943年5月1日出版。
  (19) 《番禺县续志》卷四。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7-3 06:56 | 只看该作者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 沪ICP备05041228号-3  

GMT+8, 2024-11-13 14:32 , Processed in 0.060455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