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福建船政铸币史 叶伟奇 《中国钱币》2006年第1期 清同治五年(1866),闽浙总督左宗棠倡议在福州马尾创办福建船政。福建船政是洋务运动时期诞生的近代中国第一批军工企业之一,是清季中国、乃至远东地区规模最大的近代造船厂,它的出现被公认为近代中国由传统手工业迈向近代大工业生产的开端。晚清时期,福建船政除制造兵舰、商船外,还曾经两次铸造货币,但铸造时间短暂,数量不多,故而其史事鲜为人知。 (一) 晚清福建船政的第一次铸币活动是在清光绪十一年(1885),是次铸币的始末原委,在张寿镛等人编著的《皇朝掌故汇编·钱法二》中可以了解一些端倪。据该书记载,光绪十一年,闽浙总督杨昌浚、船政大臣裴荫森上疏清廷,请求福建开炉铸钱,并变通钱法。其奏折称,福建省垣(福州)原设有宝福铸钱局,自咸丰年问改铸铁钱行用钞票后,已停办20余年了。同治四年,前闽浙总督左宗棠,曾奏请制造轮船,待轮机购入以后,又可兼铸钱。但因制造之初,赶办造船之工,一时不能兼顾铸钱之事。“现在钱价日昂,百物因之俱贵”,请求清廷“俯念闽省制钱缺乏,民用维艰,准予筹款变通鼓铸,以杜流弊而浚利源,地方幸甚”。可见,光绪年问福建出现“钱荒”,市面流通制钱不足,通货紧缩,交易阻滞是福建地方当局奏请恢复铸钱的主要原因。 但如何变通铸钱呢?上述奏折认为直接在福建船政内铸钱是最便捷的方式。其理由有三:其一,有现成的铸币场地,“船政厂屋有余,添炉调匠,无须另行建盖”;其二,铸币材料铜铅等容易获取,“船料出洋采购,顺途附运铜铅,亦皆便捷”;其三,具备铸币所需技术和管理人才,“在厂员绅,本以考工为事,并讲求算学、化学,兼思监铸,测算尤精”;“厂员之上,设有提调,就近督率稽查,白无流弊”。因此利用船政厂房开办铸钱事务,“通盘筹划,较之城内专设一局,办理尤称简易,经费亦可节省”。 至于福建船政所铸之钱是何模样,奏折中也有说明:“至摊铸钱文,必须先计工本,官办无亏,私毁无利,方能垂诸久远。据船政学堂监督、刑部主事钟大焜确切校核,以铜铅各重一百斤入炉,与铸出新钱数目相准。试铸之钱,每文重八分五厘,民间堪以使用”;“据呈钱样轮廓,颇似开元,虽分径差小,而体质殊厚,经臣等访诸绅耆,均称尚可适用”。福建船政采用机器冲压铸造的重八分五厘的铜钱,面文“光绪通宝“四字,楷书对读,光背,直径22mm,重3.06克,黄铜质。该钱仅仅试铸若干作为样品进呈清廷审核,后不知何故并未正式铸造发行,所以迄今已极为罕见。现在所知,光绪十一年(1885),福建船政所铸“光绪通宝”光背机制钱,比原先认为的近代最早机制铜钱——广东铸造的“光绪通宝”背“库平一钱”机制钱还早诞生了四年,因此可以称为“我国近代机器铸造铜钱的鼻祖”。 (二) 晚清福建船政的第二次铸币活动是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此次铸币的目的主要是筹措款项,解决船政经费来源不足的问题。 福建船政开办之时,清廷曾指定闽海关拨款四十万两作为开办费,以后每月从关税收入中拨款五万两作为经费,不足之处则由厘税补充(1873年起,每月经费增至七万两)。但自1876年后,闽海关的关税收入开始减少,后来又因闽省水灾为患,商情凋敝,厘税也短收,闽海关对于每月拨付船政的经费颇感吃力,逐渐拖欠。从1875年至1895年的二十年间,闽海关累积拖欠经费达六百余万两,致使船政经费拮据,维持艰难。1898年光绪皇帝曾下令十五省按年协款一百八十万两,协助船政复苏,但不久即被慈禧太后挪作拱卫首都军队的经费,协款之事不过昙花一现而已。福建船政经费支绌,几乎陷于停顿。 1904年,福州将军崇善再次兼署船政大臣,办理船政事务。为解决船政经费来源问题,崇善决定在福建船政内创设铜币局,以铸币盈余弥补船政经费之不足。光绪三十年(1904)五月初二日崇善上奏清廷请求福建船政开铸铜元,其奏云:“再查制钱奇绌,各省相同,多以鼓铸铜元相辅而行,以维圜法。闽省设局铸送多年,铜色既佳,流行甚广,阎闾称便。奴才此次亲赴船政阅视,查内有鱼雷一厂,因经费支绌,停造多年,现既空闲,拟即设法筹借款项,添购机器,就此鼓铸铜元,无须购地建厂,锅炉马力亦可由近厂带用,机器零件由轮机厂亦能自制,将来仿造鼓铸各项机器,更可愈推愈广。综计现时用款约止借银十万元,较诸各省便益良多。”并乐观地认为,“闽海关岁拨船政经费二十四万两尚不敷用,得此盈利可以无虞支绌。将来鼓铸扩充,能以盈余巨款,亦可广为代铸。似此不独便商利民,犹能振兴厂务,实为有益无弊之举。”(《船政奏议续编》卷一“崇善六”)。 次年七月,铜币局开办于福州东郊马尾“总理船政事务衙门”前,称作“闽海关铜币局”,附属于船政。其时魏瀚因反对鼓铸铜元被参革,离开船政,崇善破格提升沙县知县高凌汉为船政提调,主管铜币局事务。同时委任候选道马景融为铜币局总办,候补知府马庆骐为提调,候选县丞张启正为总监工,具体负责铸造铜元事务。八月崇善复奏称,拟另择地筹款建厂购机铸钱。该铜币局为建造厂屋用银63475两,购买机器用银132473两,建成厂房11间,办公及员司匠役住房、库房70间,熔烘等炉52座,水井1口,水柜3具,烟囱6个,蒸汽引擎3部,锅炉2座,辗片机14架,舂饼机6台,光边机10架,印花机36台,各项零星机件皆备(陈璧:《望嵓堂奏稿》第6卷)。原计划每日夜生产铜元160万枚,由于机器设备不精良,加上工匠操作不熟练,开办之初铸币产量不高。据1905年9月30日出版的《中外日报》记载:“迨十二日开工,自晨至夜,核计所出,向之订购八十万者不及十万,局内上下骇绝”。后来违反清廷规定向日本购买铜饼直接印花,产量逐渐提高至每日50余万枚(《福建货币史略》第88页)。 船政附属闽海关铜币局铸造的铜元品种单一,目前只发现“光绪元宝”当十铜元一种,直径27mm,重7.10~7.40克。正面珠圈内书“光绪元宝”四字,楷书对读,中心为满文“宝福”字样,珠圈上缘署“福建官局造”,下缘镌“每枚当钱十文”,两侧分列“闽”、“关”二字,表明系闽海关铜币局所铸,故称“闽关铜元”。背面珠圈内有象征清王朝的蟠龙图案,上下缘环署以英文“F.K.CUSTOM- HOUSE”(福建海关)及“10CASH”(十文)字样,左右两侧饰以小五角星。 闽关铜元根据正面“闽关”二字大小、背面蟠龙图案不同以及背面英文字体的大小,可以分为三种版别:其一,正面珠圈两侧“闽关”二字以大字书写者,钱币学界称之为“大闽关”(图1);其二,正面“闽关”二字以小字书写者,称为“小闽关”(图2);其三,正面“闽关”二字以大字书写,但“闽关”二字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右高左低,背面珠圈内蟠龙图案与上述两版别不同,俗称“官局龙”,珠圈上下缘英文字母为“FOOKIEN CUSTOM” (福建海关)、“10CASH”(十文),也不同于上述两版别,且英文字体较小,此种版别称为“官局龙闽关铜元”或“小英文闽关铜元”,较为罕见(图3)。闽关铜元一般为紫铜铸造,黄铜质铜元难得一见。 福建船政创办闽海关铜币局,鼓铸铜元,原打算以铸币盈余收入,抵补船政经费之不足。但因铜币局管理不善,贪污腐败成风,加之各地滥铸铜元,铜元愈铸愈贱,币值每况愈下,而铜价却不断上涨,因而非但不能盈余巨款,解决船政经费短缺的困难,反而严重亏损、负债累累,至1905年底不得不停办。 晚清福建船政的两次铸币活动,开办时间均很短暂,都仅持续数月时间,故而不大为世人所知。而且铸造的钱币数量少,流通时间也短,实物迄今存世亦罕。然而福建船政的这两次采用机器铸造货币的实践,是我国货币铸造工艺从传统的手工翻砂铸造向近代机器铸造过渡的有益尝试。船政铸造的“光绪通宝”光背机制钱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机制方孔铜钱,闽关铜元则是晚清时期唯一一种由海关所设铜币局铸造的铜元,其在我国近代货币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