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一键登录:

查看: 1229|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乎其实爛石头一件,小心砸破你的头!窮人兵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25 03:2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注册后登录更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

a-5a1.JPG (61 KB, 下载次数: 5)

a-5a1.JPG

a-5a2.JPG (37.55 KB, 下载次数: 5)

a-5a2.JPG

a-5a3.JPG (56.74 KB, 下载次数: 6)

a-5a3.JPG

a-5a4.JPG (33.73 KB, 下载次数: 6)

a-5a4.JPG

a-5a5.JPG (56.98 KB, 下载次数: 7)

a-5a5.JPG

a-5a6.JPG (33.31 KB, 下载次数: 3)

a-5a6.JPG

a-5a7.JPG (67.37 KB, 下载次数: 7)

a-5a7.JPG

a-5a8.JPG (81.78 KB, 下载次数: 5)

a-5a8.JPG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加爱心加爱心 减爱心减爱心 微信分享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7-25 06:31 | 只看该作者
篆文:闲唱壶中白雪歌,静调世外阳春曲。


江成之,原名文信,以字行。号履盦,别署亦静居。出生于一九二四年,浙江嘉兴人。一九四三年入王福庵先生门下,一九四七年加入西泠印社,为解放前入社至今健在的西泠印社早期社员之一。此次将于西泠秋拍面世的西泠八家中黄易、赵之琛、钱松三家共十四方佳作,正是江成之先生旧藏,皆收入《履盦藏印选》中,并且都有多次出版,其中六方更为丁辅之先生旧物,一方曾藏吴朴堂与王福盦先生处,并有福庵先生手刻边跋,可谓传承有序,更包含了西泠印社两代印人的心血。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7-25 06:46 | 只看该作者
江成之,原名文信,以字行。号履盦,别属亦静居。出生于一九二四年,浙江嘉兴人。一九四三年拜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王福庵先生为师,苦学四年。一九四七年加入西泠印社,为解放前入社至今健在的西泠印社早期社员之一。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顾问。
    江老从事福王庵先生研习浙派的同时,兼收各家之长,其印以汉印文字及古墨章法,从浙派的切刀中回顾了汉人之锥凿,宋人之切玉,兼及徽派之冲刀;其作品在光洁中有著锐劲之势,平稳中寓险意,对王福庵先生的浙派篆刻艺术做了进一步推动与发扬。江老为人淳朴,印如其人,德艺双馨,堪称一代尊师。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4-7-25 06:47 | 只看该作者
江成之自传
1924年1月9日(农历是癸亥年腊月初四),我出生在浙江嘉兴新塍的一个世代书香人家。原名文信。因《论语·卫灵公》有“信以成之”句而字成之。又《诗经》中有“福履成之”句,以及仰慕乡贤中书画篆刻家吴履,而号履庵。别署亦静居。先父讳廷沩,字韵士。



清光绪十年甲申(1884年)入泮,同时入泮的有张元济(菊生)等人。后父亲弃文从商,能关心邻里公益,有声于乡。我七岁被送到嘉兴念小学。读书之暇,在大人们的指点下,常常临碑摩帖,尤好北碑金石文字,喜其劲挺豪放,有笔有刀。记得在中学读书时的一次全校书法比赛中,我写了一幅掺以北碑笔意的书法作品拿去参赛,结果取得了名次,得到师长们的首肯。        1943年(癸未),我的亲戚中有一位沈姓老表兄,曾在大收藏家虚斋庞莱臣家做过事,和当时上海的一些大书画篆刻家比较熟。因见我如此嗜迷篆刻,便带我去拜访了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书法篆刻一代宗师王福厂。福师看了我双勾的八家印稿和刻印习作后,甚是嘉许,表示愿意收我做学生,我欣喜万分。以后,在福师循循善诱地引导下,我先后又大量双勾摹勒了《十钟山房印举》、《伏庐藏印》、《双虞壶斋印存》等秦汉印谱中好多印,终于窥得了秦汉印呈此精美绝伦之堂奥。在此基础上,再逐步研究以丁敬为首的西泠八家是如何继承秦汉,推陈出新,开创浙派的。与此同时,旁涉皖派诸家,承其可取之长。这段时期里,我双勾的印稿远比创作的多得多。因此,在我二十岁左右时所创作的印,于章法刀法上对前人古法已有所领略,这可能是这段时期“述而不作”的缘故吧。
观赏前人的原作印章是学习篆刻过程中,除勤奋临摹、努力创作外唯一一条“捷径”,这与书法上“观其下笔处”同样重要。我便在课余有意识地寻访书肆冷摊,购藏浙宗先贤印谱原
江成之先生坐像

石。然一个穷学生的经济条件毕竟有限,故我节衣缩食,尽自己最大力量去“觅宝”。记得当时去得比较多的地方是宣和印社,于是便结识了方去疾和其胞兄、印社主人方节庵。我所收藏的旧印和印谱,部分就是购于宣和印社的。在我的收藏过程中,还得到福师的帮助,或掌眼或介绍。特别难忘的是当我终于觅到赵次闲的“涤尘庐”一印时,犹如神交的挚友忽然相遇。想起学印早年,学习资料匮乏,我便留意到余绍宋编辑的《东南日报》副刊《金石书画》上,它每期都有历代印章的介绍。有一期上面介绍了“涤尘庐”这方赵次闲的精心之作时,我心悟手从,双勾临刻,感受颇深。现在此印拿在手上,似有和前贤倾心谈艺之感。
1947年(丁亥),经福师推介,我加入了心仪已久的西泠印社。同时入社的有秦彦冲、叶潞渊、吴朴堂、方去疾高式熊等人。《西泠印社志稿》卷二《志人》中记:“江文信,字成之,号履庵。嘉兴人。王禔弟子,能治印。收藏八家刻印颇富。”我知道老师的用意是让我有更多的机会向前辈学习,不囿于一师一门,开拓视野,领略各种流派之精要。
1959年,我调入上海第三钢铁厂工作。三钢是家大厂,艺术方面的爱好者也很多。
江老篆刻

厂工会专管宣传的干部在得知了我的特长后,便请我在工余之时能去辅导,帮助他们提高书法篆刻上的素养和技艺。在画画的同时,打好书法基础,也实践一下篆刻。六十年代,中日邦交逐步开展。一次,一个日本工会代表团访问上海,市工人文化宫要求三厂准备一份礼物。我就带领工人美术组成员刻了一套毛主席诗词《忆秦娥 · 娄山关》组印,并做成一幅印屏作为全市工人的礼物送给客人,日本朋友欣喜万分,为这份出自工人之手的高雅艺术品深深折服。
自解放前夕到1959年之间,由于建立了家庭,要为寻找工作养家糊口而四处奔走,加上政治运动不停,开会学习繁忙,故无法用心于篆刻创作,福师那里也去得很少。进了三厂后,工作上虽是安顿了,但业余时间甚少。也就在这个时期,我的恩师王福厂于1960年3月去世。我是在数月后的《新民晚报》副刊上看到一篇纪念福师的文章,才知道恩师已驾鹤西归。我黯然伤神,悲从中来。十七年来,福师面命耳提,在我身上倾注了许多心血,使我的艺术道路越走越宽。如今福师已去,而我将在艺路上独行,想到此地,怅然若失。没过多久,我从胡问遂那里打听到了同门吴朴堂的行踪,便与其恢复了联系,遂又经常过从,谈印论艺。
六十年代初,在上海的西泠印社社员为庆祝建社60周年,集体创作了一部《西湖胜迹印集》,参加刻印的有高洛园、马公愚王个簃来楚生钱君陶、吴振平、叶潞渊唐云、秦彦冲、吴朴堂、高式熊方去疾和我。该谱共收录印章55方,我刻了四方。由于我在开始工作后不再用原名,而以字行。1963年,纪念西泠印社成立60周年的活动通知寄到三厂,因查无“江文信”此人而退回,故我未能前去参加社庆活动。现在想来,很是遗憾。一则社庆五年举办一次,老一辈印人陆续西归;二则文革浩劫不久来袭,又有印人死于非命,前辈、知己大半凋零,再无促膝谈艺之缘了。 1966年,文革浩劫开始了,篆刻艺术和其它传统艺术一样,被钉上“封、资、修”的招牌打入冷宫,知识分子靠边站。不久,便惊闻同门吴朴堂因受迫害自戕,年仅45岁。“讣音忽到门,哀歌起北邙。疑冰迄未泮,我意每惋伤。复念泉下人,玄珠遗海江。徒恐后学者,歧路叹亡羊。”过了一段时间,忽接方去疾来电,说朴堂家属将其一批自刻印章卖给了朵云轩,若我想收可去一看。摩挲着朴堂印章,曩时一起谈印说章之景,历历在目,恍如昨日。尽管我此时境遇不佳,还是尽最大的努力,戒了烟,买下了部分印章。保存这些艺术遗产,一是后死者之责,二是为了永久的纪念。
文革后期,篆刻艺术忽又被重视,且提倡用简化字入印。在此形势下,三厂成立了工人业余刻印组。那时,篆刻创作的内容必须为政治服务,印文不是“革命样板戏”唱词,便是“批林批孔”句子。对用简化字入印,历史上虽早就有过,前人也偶而为之,然终因艺术性不高、“味道”不浓,未能成为篆刻创作的主流。这是由于简化字在造型上缺乏篆字的图画装饰美,笔划、章法较难安排;加之其入印实践少、成熟经验少,和有着数千年历史渊源,无数代人积累起来的篆字入印丰富经验无法比拟。当然通过精心安排,还是能创作出一些经得起考验的作品来。
文革结束,篆刻艺术的春天随之来临。伴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印坛开始百花争妍。我取宋人苏舜钦诗句刻了一对印,“旁观竹树回环翠”和“下视湖山表里清”,以遣我当时情怀。七十年代中后期,为修订《辞海》有关篆刻的条目,我被借到上海中国画院参与修订工作,一同工作的有叶潞渊方去疾韩天衡。不久,我被选为上海市第三、四届文代会代表,三厂还为我个人举办了一个篆刻艺术展览会,展出了一百多方篆刻作品,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由于篆刻艺术的不断普及,青年爱好者越来越多,就拿三厂工人业余篆刻组来讲,队伍在逐渐扩大。当然,其中大多数人是偶尔为之,以充实工余生活;也有个别青年对篆刻情有独钟,到了嗜迷地步,且长期随我左右,探究篆刻艺术。我亦乐意接受他们为学生,毫不保留地将自己平时积累的经验予以传授。经常对他们说,学习传统要脚踏实地、一丝不苟;借鉴流派要心领神会、灵活应用;推陈出新要立足经典、水到渠成。汉文字本身已具备了造化美,用刀将带有感情色彩的文字(句)艺术化地刻在方寸之中,通过分朱布白的经营,使文字锦上添花,或壮美,或典雅,给人以赏心悦目、精神欢愉之感,这就是篆刻艺术的魅力所在。然而,“环顾世间作,瞠目不敢前。初观字倾欹,谓是法自然。继见石破碎,谓是古斓斑。或森森以立,或伋伋而拳。蛮君将姹女,起舞共翩跹。挢舌不敢下,悼心先汗颜。”好在我的学生皆恪守探究整饬工稳一路,无一野狐狂放者。
1983年,由上海《书法》杂志主办,苏州艺石斋和上海西泠印社协办的《全国篆刻征稿评比》活动开始,这也是文革结束后,第一次全国性篆刻大赛,我亦准备了作品去参加。评比揭晓后,我的作品被评为一等奖(全国共十名)。在我作品中有一方“遍地英雄下夕烟”印,得到评委们全票通过,这说明传统工整的、带有浙派用刀的篆刻作品,还能得到人们的赏识,并喜闻乐见。这也是对我四十多年来探究篆刻艺术的成果,在如此大范围内的肯定。
1987年,我作为上海篆刻家代表团的一员访问了日本,同去的有蔡大抟、方去疾方传鑫等。在日期间,受到了梅舒适、川合东皋、尾崎苍石等日本同行的热情款待,纷纷拿出他们的藏品来交流观赏。大家谈印论艺,畅抒情怀,真是其乐融融。
1990年,上海书店出版社为我出版了《江成之印存》,内中收录了我四十余年来各时期的篆刻作品三百多方。没过多久,五千册书即告售罄。我的印谱受到读者如此青睐,更证实了自己的篆刻艺术观。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是多样的,平稳工致不等于平庸刻板。平稳中的细微变化,可造成大气磅礴的气势;工致间的些许率意,往往有点石成金的妙趣。近时印人随意破碎印面以为古,其实,印之古气岂在残破之中,关键在于其字法、章法是否与古人相契合,而稍用破残只是为了调理印之朱白而已。所以,我爱古人,不薄今人。同古人、今人对话是交流,同自己对话是反省。不重复自我,不束缚自我,才能不断进取。我的印谱刚出版后不久,上钢三厂的领导对艺术很是重视,特意为已退休的我举办了一个隆重的印谱首发式,邀请了上海书协的王伟平张森高式熊等人来参加,会上气氛非常热烈。
江老书法

对于历史上印学流派,我独钟情于“西泠八家”,这可能与我艺术上的个性相合之故。长期以来,在学习、研究浙宗上积累了不少心得和体会。1992年,上海书店出版社为推出“明清篆刻家丛书”,邀我为特约编辑,整理编辑了《丁敬印谱》、《赵之琛印谱》、《钱松印谱》这三本印谱,同年十月正式出版。丁敬为浙派创始人,其篆刻艺术特点是以汉印的传统程式为基础,以明代诸贤的平整大方一派为风骨,参以前人在用刀上的若干经验而创造出的一种新的具有作者个性的,然而又深得汉印精神的独特面目。其后如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齐白石等都受到丁敬法自我立的启示。赵之琛尽得各家之长,成为集浙派之大成者。他的作品章法纯正,刀法挺劲俏丽,在结构和运刀上都有很高的技巧,功力极深。尤以切玉法一种最为著名,浙派刀法也表现得最为明显。在发展丁敬所创始的浙派篆刻艺术方面,前四家以黄易为突出,后四家中当推陈曼生和赵之琛二人为代表。钱松篆刻以浑厚古朴、苍劲秀茂的气韵为主,加上博闻广见,章法与众不同,时出新意。在运刀上创造了一种切中带削、冲切结合的刀法,尤以浅刻居多。其作品金石感很强而富有韵味。他对浙派艺术的发展,有着创造性的贡献,是浙派的后劲,对后世影响极大。此三本印谱所收录的印章在数量和质量上,就目前来讲是较为详实完备的。因而,没过多久也相继售罄。
我好收藏,自年轻时开始学习篆刻,便留意收藏历代印谱和前贤遗范,虽经济条件有限,然细水长流,五十余年来旋得旋失。尽管经历了“丙午之劫”,箧中旧印总算还存几许。好的传统应代代相传,弘扬光大。我于1995年精选出百钮,由学生钤拓成谱,名为《履庵藏印选》。该谱上下二册为一部,共拓十五部,并以“嘉兴江氏成之所辑履庵藏印选之记”此十五字来分别各部之序。台湾书法篆刻名家王北岳见而好之,依原样在祖国宝岛台湾影印出版,使之在海峡两岸传播发扬。就在这一年,我荣幸
地被上海市市长聘任为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1998年,西泠印社召开了隆重的庆祝建社九十五周年大会,老少社员们相聚在西子湖畔。就在此次大会上,由于我和高式熊方去疾(方因病未能参加)都是1947年加入西泠印社的,有五十余年社龄的当时也就我们三人了,故而被印社授予“荣誉社员”称号。我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固然是因自己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努力,但也离不开福师的提携,离不开印社前辈师友的奖掖。自己越来越深感有责任要将篆刻这门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传扬后人,使之薪火不绝。我的学生们也很努力,在各次全国性的大赛中总有他们的名字,目前他们中已有二人被吸收为西泠印社社员。
光阴荏苒,今年又逢壬午。我从事篆刻艺术已整整一个甲子,参加西泠印社亦已五十五个年头了。学生们为贺我八秩之寿,把我手头尚留有的、加上向朋友那里借来的自刻印共一百六十多方,拓成了一部四册的《履庵印稿》。该谱共拓八部,并以“壬午杖朝,金石同寿”这八个字来明印谱之序。我有意将“寿”字部捐赠给上海图书馆,其意有二:一是能让更多的篆刻爱好者或专门家看到此谱,便于共同探索篆刻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二是送“寿”给上图,祝其长长久久,金石同寿。
二零零二年九月于亦静居南窗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7-25 08:18 | 只看该作者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7-25 08:39 | 只看该作者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7-25 09:11 | 只看该作者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7-25 10:45 | 只看该作者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7-26 23:04 | 只看该作者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7-27 08:13 | 只看该作者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 沪ICP备05041228号-3  

GMT+8, 2024-11-24 14:04 , Processed in 0.07413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