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一键登录:

查看: 2156|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罗叔子篆刻印:子孙保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18 11:5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注册后登录更精彩!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篆刻:罗叔子   
篆文:子孙保之   

材质:寿山芙蓉冻石


  

罗叔子(1919.12—1968.2.13)亦作叔子,别署祟艺、范球。书斋名无华盦。湖南善化人。年少家贫,抗战时日军犯境,曾游寓重庆,受雇于字画古董店,日与金石书画为伍,潜移默化,由是萌生求艺之念。好在他“幼年聪颖好学,在家乡跟随我国著名女文学家谢冰莹之父学习汉语。谢老先生知识渊博,是前清的举人。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罗先生增长了知识,打下扎实的文史基础。”1941年,他只身来到桂林,就读于马万里先生创办的桂林美术专科学校。在校期间,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深得马校长的赏识。不仅收其为入室弟子,且免缴一切学杂费用。常吃住在马万里先生家中,时为恩师捉刀代笔。其印其书盖植基于此。
  1944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打通去缅甸、越南、印度的道路,大举南下,酿成举世闻名的“湘桂大逃难”。罗氏随马校长一家辗转到了重庆。1945年以首名佳绩考入了设在盘溪的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抗战胜利后随校返回杭州。因其才力华赡,挥毫染翰或秉笔为文、执刀治印,皆为同学所称道。很快得到校长潘天寿的器重。“师生感情极好,当时某些反动学生的头头与潘先生有矛盾,于是发起了倒潘运动,驱潘下台。作为学生的罗叔子极力为恩师效犬马之劳,奔走于南京与杭州之间,向南京政府请愿告状,使潘天寿先生得于立足。”1948年在该校毕业,因时局影响,一时无法觅得学以致用的机会,先后临时任教于旅大师范学校、苏州铁路中学数年。在此期间由刘汝醴先生引荐,罗氏又投到徐悲鸿大师门下深造。罗氏的中国画以花鸟画见长。他不画名禽珍兽,却喜爱画那些形象别致的动物,如腊嘴、鹌鹑、珍珠鸡、兔子等,后以绘紫藤而名闻天下,实乃与以上学历是息息相关的。
  罗氏与西泠印社的艺术因缘是值得考订的。他在杭州就读于国立艺专时,因生计所迫,曾在西泠印社门前挂牌鬻印,后为该社四大创始人之一──丁辅之赏识,遂亲自为其介绍加人西泠印社。兹后积极参与印杜活动,艺事创作上还得到诸乐三、韩登安等先生的指点。因丁辅之先生1949年7月12日即辞世,也就是说罗氏在此前加入该社的。遂有早期社员一说。新中国成立后,他被选为西泠印社理事。按:《西泠印社百年图史》一书中辑有罗氏三帧照片。一是六十周年大庆社员合影,二是某画家挥毫时他在旁欣赏,三是他本人泼墨挥毫的照片。这个侧面揭示了罗叔子未到“而立之年”已在篆刻艺术上的成就,为他后来作为南京印坛之巨擘奠定了基石。
  1950年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1952年10月,上海美专与苏州美专、山东大学艺术系合并,于无锡建立华东艺术专科学。”罗叔子于1955年被聘为华东艺专讲师。主讲“中国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等课程。后该校迁南京,即今南京艺术学院。由于他在教学科研之余,仍孜孜不倦于艺术创作,尤其是治印已日渐深入人心,蜚声于大江南北。
1960年4月,由著名学者、南京大学中文教授胡小石先生倡议,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在南京成立,这是全国省市级书法印章研究团体之首创。胡先生任会长,黄七五、傅抱石、叶一鹤为副会长;丁吉甫任秘书长;罗叔子当选为理事。时年41岁,足见他的篆刻艺术已为学术界、艺术界所认同。
  众所周知,罗叔子是在“十年浩劫”的不幸境遇中,溘然辞世的。痛苦之不可名状亦非语言文字所能表述。他的一生是短促的,实在是英年早逝,听过他讲课的学生都论其为好教师,引证详赡、说理精到;指人津渡,足以垂后。就教学课题而言,其所论著亦甚可观。有《北朝石窟艺 术》、《中国纹样史》;与人合作者,有与陈之佛先生合著之《中国工艺美术史简编》,与俞剑华、温 肇桐二位合编之《顾恺之研究资料》,与刘汝醴先生合编《桃花坞木版年画》、与于希宁合编了《北朝石窟浮雕拓片选》等。还有以华东艺专美术史教研组署名,实由他执笔的《洞庭东山紫金庵古塑罗汉考察记》等。他有论文凡四十五篇,如《中国山水画的理论体系及其发展》、《北宋画院与郭熙》、《中国人物画表现方法的演变》等,这些成果既说明他勤勉于笔耕,更证实他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善于思考、用心诚笃;全心全意地为教学深入挖掘,不少题目都弥补了前人之不足。无疑,这就是前贤所云“教学相长”。此与照本宣章,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者,大相径庭。
  罗叔子的有关篆刻艺术的论文也有独到之处。如《印章起源及其演变》刊于1961年《江海学刊》,《试论“西泠四家”的篆刻艺术》刊《西泠艺丛》第二期等。所论皆细致缜密,前人论丁敬,只是空洞的言其规模秦汉,刀法实得于明代印人苏宣等名家。他分列了丁敬的白文、朱文各有五种,以细碎短刀为其刀法之特点云云。可见其“登堂入室,入室且能操刀”的本领。写到此处,笔者油然想起:若上苍假以天年,此公的学术成果无以估量也!有一点可以肯定:叔子先生的课题研究绝大部分是在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以顽强的意志、刻苦的求学精神完成的。此与南京的文化积淀丰厚、学术氛围浓郁是分不开的。

  中华各族人民在长久的历史融合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中国文化与艺术,绵延千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历尽劫难,百世不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说中国的文化与艺术是逾越五千年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熔铸出伟大中华民族的性格与气节,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之根基,也是中华民族贡献于人类的极其宝贵的财富。就从这一聚焦点出发,后人审读罗叔子先生的一生,他是勤奋的、他是刻苦的,对艺术的追求是执着的。论证其篆刻艺术的渊源,他的矢志不移,不满足自己、不贪求虚名、不停滞于现状,而能转益多师。对后来者是有启迪和教育意义的。
  1、前期:罗叔子自幼即萌生求艺心态。能写、能画、又能治印。除天资聪颖、刻苦用功外,在前清举人谢老门下奠定了一定的字学功力,也是他人所不可企及的。初时规模秦汉,私淑明清以来流派名家印,为其印学从临仿铺垫了进了艺术宫殿之大门。若无此前提,后考入桂林美专,不会破例地得到校长马万里的青睐。马为其启蒙老师,对他影响极深远。
马万里(1904—1979)原名瑞图,字万里,以字行。江苏常州人。早年问学于钱名山(振鍠)门下,弱冠前考入南京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时扬州梁公约、湖南萧俊贤等名流皆在该校任教。192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马氏以绘画名最著,紫藤尤为一绝,墨竹亦清隽绝俗,山水以气势磅礴著称,曾与张大千合作《桂林独秀峰图》长卷(今藏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马氏治印初得祝于祥指授,先后取法于邓石如、吴熙载、赵撝叔、吴昌硕诸家。复上追前古,造诣精深。其篆刻润例为赵时欄 、王一亭、吴湖帆、褚德彝、冯超然等人代订。文中有“腕力之强,超绝侪辈,兴至奏刀,便觉古趣盎然,置之秦汉印谱间,无分轩轾。”其中“腕力之强”、“古趣盎然”两句,凡读过马氏印蜕无不首肯,这对罗叔子的前期治印,尤为关键。马氏有《九百石印精舍》传世,题识者有马一浮、章士钊、胡小石。可见此老艺术品味甚高。马氏书法除行草外,尚能篆、隶。抗战期间曾以篆作联“忍令上国衣冠,沦为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师辈的金石书画有全材之美誉,给罗叔子的启发极为深刻。古训曰:“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我辈研究叔于先生于印坛、于印社后来者是颇富教益的。简言之,治学求艺起点一定要“凭高视远,精察人微,会通全文,反复研味。”
  2、中期:罗叔子自1945年以第一名之学绩考入国立艺专,一直到1949年止。正是他艺术创作日臻完善的成熟阶段。主要业师是潘天寿。
  潘天寿(1897—1971)原名天谨,学名天授,字大颐,号阿寿;晚年常署颐者、雷婆头峰寿者。浙江宁海人。少时家贫,课余即事樵牧。弱冠前考入浙江第一师范读书。时经亨颐为校长,李叔同、夏丐尊等名家,皆长于金石书画、文史之学。二十七岁时移居上海,蒙好友诸闻额之荐介,得与吴昌硕求艺。缶翁许为奇才,以大篆书之曰:“天惊地怪见落笔,巷头皆谈总入诗。”不久,潘氏以所绘山水画呈上,缶老善之,连夜写成《读阿寿山水障子》古诗见赠:“成湫飞瀑雁荡云,石梁气脉通氤氲,久久气与木石斗,无畦碍处生阿寿……。”关爱与厚望之情溢于言表。艺名为之一噪,先是上海美专请其主讲中国画课。1928年,在蔡元培先生倡导下,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成立。潘去即赴杭任教(后易名为国立艺专)。1944年,潘氏出任该校校长。他治印不宗一派一家,常善取汉金文字趣味以古拙之法人印。作为一名画家尚亲自开篆刻课程。在授课笔记的基础上,著成·《治印丛谈》一书。篇中颇有精彩之处:“印之所贵者,文字也;不究心于篆而工意于刀,惑也。”这对罗叔子治印极重视人印之篆字是大有裨益的。更甚者,潘天寿既是有成就的艺术家、美术教育家,也是一位著作赡富的理论家。传世大作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坛随笔》、《顾恺之》、《指头画谈》、《中国画题款研究》、《关于构图问题》、《听天阁诗賸》等;还有就是此老治印善取汉金文字,冥冥之中会使有灵气的学生上溯晚清集汉金文之大成者──“黟山派”鼻祖黄士陵。笔者不敢妄论,但这个取向成了罗叔于后期努力奋斗的目标,几成印学界同仁之共识。
  就年龄而言,丁辅之当长罗叔子两辈;诸乐三原本是国立艺专的老师,又是有实绩的著名金石书画家,本是叔子的老师,他是学吴缶老最为传神的弟子;韩登安是王福庵高足,称得上是“浙派”正宗传人;以绘画名世的徐悲鸿,书法受康南海熏染,也精于治印,早在70年代,余在本市利济巷22号黄养辉先生府上见到徐的印作照片。1982年南京师院为庆祝美术系建系80周年,还展出了徐氏印蜕。他是全能型艺术家。叔子前后问学于诸位前贤,受一定影响是符合当时创作氛围的。1988年,笔者着手准备《民国篆刻艺术》一书的参考文献与图版时,曾有幸获读黄惇先生珍藏《罗叔子印存》,均系1949年以前所作。虽致力于两汉尤深,如汉铸、汉将军印;也有学赵之谦、吴昌硕;记得有二方接近徐三庚的路子。经反复筛选后选定七方入书。连仿学浙派多字印“希斋核勘汉魏六朝文字”也收了。我的感觉是:罗氏无论学哪一家,始终有“小变”。绝不肯照搬不误。他对许多人讲过:“治印该变的时候要变,该化的时候要化。”关键是把握分寸。
  3、后期:从源头上说,早在1949年前,罗叔子即对黄士陵治印极感兴趣。朝这个方向过渡、变化,当在50年代以后,尤其是在调来南京为起点。这与金陵印坛传统氛围相濡以沫。
  三十年代,徐悲鸿主持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科(系)后,聘请乔曾劬来南京任教。这位大壮先生不仅出资刊印过黄牧甫的印谱,本人也是学黟山派的名家。他的弟子蒋维崧(国文系学生)、高月秋等人,尤其是蒋氏治印也以黄为宗。抗战胜利后,“中大”自渝返宁后,学乔大壮印风的学生也多。更有意义的是:50年代院系调整后,傅抱石出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主任,傅不仅以绘山水、人物,治美术史著称;也精于治印,借鉴黄士陵而衍出个人面貌者。这些大师以异常敏锐的艺术触觉,各自按自家气质、感悟去解读黄牧甫的治印,分别打造“自我”。乔学黄突出诡谲奇巧;蒋学黄渲染渊懿朴笺;而傅抱石虽出于黄,但在布局庄重中结篆有隶意,平易而拙重。这些对罗叔于是极好的参照系数。宋代大儒朱熹说过:“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义不晓而能知其意者也”(《朱子语录))。罗氏作为篆刻家,他的字学功底深厚,对入印篆字极为考究。为避让已有成就的学黄名家,他在汉金文与汉砖文字中吸取参差不齐、错落有致的开合变化,用刀恣意纵横,遒丽老辣。实可谓韫玉藏珠,博采于胸。他真是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从他的朱文印“随缘”、“刘郎”、“陆俨少”与汉白文“俞剑华印”与其他诸公判然有别。证实他是经过苦思冥想、酝醇良久才做出抉择的。“变”接近自家性情、审美取向;“化”,化的自然、妥贴,化的平正而流动;化儒雅在劲挺之中,无板滞之弊、无狂怪之失。依然有黄的古气穆然,更显得酣畅、峬峭,毫无锯牙燕尾。诚然,罗氏生前虽未称个人形成一派,但对南京乃至全国印坛,独树一帜,流风所播是史实。受其熏染、启迪的印人也很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加爱心加爱心 减爱心减爱心 微信分享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2-18 11: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國幣 于 2014-2-18 11:59 编辑

罗叔子篆刻印:子孙保之  
边款:戊子叔子刻     逸翁老先生诲正





023_副本.jpg (160.16 KB, 下载次数: 8)

023_副本.jpg

024_副本.jpg (94.57 KB, 下载次数: 11)

024_副本.jpg

027_副本.jpg (165.83 KB, 下载次数: 13)

027_副本.jpg

026_副本.jpg (143.04 KB, 下载次数: 11)

026_副本.jpg

022_副本.jpg (182.18 KB, 下载次数: 10)

022_副本.jpg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2-18 16:38 | 只看该作者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4-2-18 17:39 | 只看该作者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2-18 18:28 | 只看该作者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2-18 19:47 | 只看该作者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5-21 23:31 | 只看该作者
有古风!学习、、、

“子孙保之”美好的愿景!

感谢国币老师分享!
大收藏网欢迎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申请友链|Archiver|手机版|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 沪ICP备05041228号-3  

GMT+8, 2024-11-1 08:37 , Processed in 0.070928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