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永古 时间: 2016-5-7 14:38 伟烈亚力(Wylie, Alexander 1815-1887)英国传教士,1847年(道光廿七年)到上海协助管理墨海书馆,为伦敦布道会印圣经。曾创办《六合丛刊》、《远东释疑》(后改名《中国评论》)等,并与江南制造局局员徐寿合译《发动机轫》一书。英国皇家亚洲文会北华支会首届年会当选副主席,后被推举为格致书院创议董事之一。因双目失明返英,后病逝伦敦。伟烈亚力著作以科学文艺为主,最知名的是《中国文献记略》(Notes on Chinese Literature, 1867)。有关中国钱币方面的则是1858年发表在北华支会年刊的《大清国硬币》,此为英文资料里最早对中国钱币叙述的文章之一。伟烈亚力的收藏下落并不清楚,可能是被其他在华洋人接手。2 |: O, ?, R) S' C1 Y
7 {0 \; r5 I" ]4 {$ E ) c4 p' n9 H2 H4 s0 [; B+ d9 l, C 7 v" N! G- o3 X: ^ \* I作者: 永古 时间: 2016-5-7 14:39 布什耳(Bushell, Stephen 1844-1908)英国人,1868年至英国驻北京使馆担任驻馆医生,对中华文物颇有研究。他曾将中国古钞及钱币的研究写成论述数篇,最知名的就是在1900年发表在皇家亚洲文会北华支会年刊对伟烈亚力着之《大清国硬币》进行的补充。他的藏品在1921年被当时居住上海的邬德华购得,估计在1950年代与邬氏收藏混合拆散卖出。 + h& k5 A' w2 s6 R: f7 X / t1 V. p" Z& P j$ X2 H: ^. O6 Z8 m* g( t6 v: C, e
1 T1 L6 x2 f' t1 R: E6 w 作者: 永古 时间: 2016-5-7 14:39 马士(Morse, Hosea Ballou, H B Morse, 1855-1934)原籍美国马萨诸塞州,1874年自哈佛大学毕业,同年考入中国海关。他先在上海学习汉语,三年后出任天津海关帮办。马士曾于1892-1895年间担任淡水海关税务司,亲眼见证清廷割让台湾转移日本之经过,1904-1908年任海关造册处,海关年报内“贸易情形总论”部分即由其以造册处税务司职称署名呈报。他任职中国海关前后达三十五年,1909年退休后居英国剑桥附近,1917年入籍英国。马士成为国际著名研究中国外交关系与汉学的专家,其观点影响力甚大,美国知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即门生之一。其最重要著作是《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三卷(1910),其他尚有《中国泉币考》(1906)、《中朝制度考》(1908)、《中国公行考》(1909)、《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五卷(1926-1929)。马士本人亦收集中国币钞及邮票,他曾在1886年捐赠中国古钞给母校哈佛大学,英国大英博物馆亦有其捐赠之中国钱币。! t* Y6 n* K7 p
; q5 `( J( D8 p3 I3 x" G/ ~ d3 B ; ^- Z8 N0 |4 K3 [6 d作者: 永古 时间: 2016-5-7 14:41 包克(Bowker, Howard 1891-1970)美国明尼苏达州人,年轻时加入美国海军服勤34年。曾参与欧战但多数时间是在远东地区,因此对世界各国邮币产生兴趣。他1930年代驻防上海,直到1939年调返美国本土,二次大战结束后次年退伍。 # m: ^! R) ~7 k1 `4 o1 ]包克自1930年代即开始写作,起先是邮票方面;1940年后主要是钱币的研究,发表之文章在七十篇以上,包括对咸丰上海银饼有深入的追踪.非常遗憾的是他的著作没有合集成书,只有一本由美国集币学会(ANS)在1943年出版的小册:《远东集币图书纂要》(A Numismatic Bibliography of the Far East),内记录有关远东地区货币的910种论述或书籍,及70种欧美钱币商目录,其后经邱文明补充并纳入其著作《中国钱币百科全书》。包克的藏书可与邱文明匹敌,而邱氏是以中文图书为主,但包氏所有的则是以西方文字写成。包克的遗嘱要将藏品及藏书捐赠美国史密斯松宁博物馆,他遗孀也准备妥当,博物馆方面也同意安排交运事宜,然直到包克夫人过世仍未执行。这批遗物自2010年起陆续捐献给上海造币有限公司、中国印钞造币博物馆。2 X2 r0 ]# H0 S) Z
) e; b" p/ c' N% d # m& t1 u8 ?( j) [" p7 Y! `5 Z! w; ^3 D 作者: 永古 时间: 2016-5-7 14:42 罗斯(Ros, Giuseppe) 意大利外交官,民国初年任驻上海领事馆参赞,后调派汉口及广州,他停留在中国时间颇长,据悉在二十年以上。罗斯专集中国机制钱币,研究亦相当深入,有两篇重要著作发表,其一是1917年皇家亚洲文会北华支会年刊上的“中华民国的硬币”,乃记录民国初年造币情况最重要的参考资料;另一是1921年在汉口自行出版的“吉林银两币”(A Tael Coinage for Kirin)小册,吉林厂平银两币即于此文披露后方为上海泉界知悉;罗斯在汉口还发表过一篇中国钱币论述,但目前不知何处存有此文件。罗斯收藏中有些是珍稀币,如“庚戌春季云南造宣统元宝”银币,但藏品去向不明;而其藏书则是在1928年捐赠北京的国家图书馆(John Hay Memorial Room of National Library in Peking)。 - r' m3 k8 u0 u) s. y 7 m/ w! Y3 J& l1 }6 O" {$ k4 G$ L+ ]1 M' Z' d f. u E8 N$ a
) y( S7 D0 ^5 p7 S* s; o' g9 n作者: 永古 时间: 2016-5-7 14:42 雷本(Raeburn, Duncan)上海怡和洋行职员,对中国机制币颇有钻究,多有著作发表,最重要的是1938年登载英文《中国杂志》的《不存在的钱币》(Coins that Never Were),对早期臆造及假造币有相当详尽的记述,是一份重要的参考资料。另一篇是1937年发表的《中国苏区币钞》(Chinese Soviet Coins and Notes),是首次对江西、湖南、四川革命根据地货币的研究。雷本亦在上海之西人泉币会担任六年的名誉总干事,他的个人其他经历及藏品去向不明,有看法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落入日本人手中。9 k9 l0 F/ T q$ T8 d
- d7 v) d/ w+ Z. }" W
' }1 W: Q* t! U" f2 D
' W6 W+ w2 y* e/ Q8 @" | 作者: 永古 时间: 2016-5-7 14:43 以上介绍的十位是在收藏及研究中国货币方面知名外籍人士,皆曾对中国钱币发表过文字论述或出版书籍者,由于均以英文写成,故国内泉界对渠等十分生疏,惟对不识中文的外国集币者而言,则为收集研究中国货币的主要资料。收藏与鉴赏要上档次,除了要有学问,财力也是重要因素。而由上述资料可看出,多数为长期派驻在华人员。就一般来说,派外人员待遇均较其在本国优越甚多,故无不良习性者均能有余力在个人嗜好上做额外的支出。中国物价指数向较欧美国家低,以服务于海关洋员为例,其薪资相当其他国家行政雇员两倍,故其收入不在话下。中国海关在外人掌控时期,外籍关员初进最低月薪是银一百五十两,华籍关员需任职30年才能拿到此数,即使是华籍帮办也要干二十年才可能领到此额薪俸。有如此优厚的待遇,在市场收购文物,当可以获得极好的成果。4 Z7 [. a9 m1 P5 L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