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标题: 清朝服饰品级及薪俸制度 [打印本页]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9 23:31
标题: 清朝服饰品级及薪俸制度
一.清宫的服饰制度

1.皇后、皇贵妃、贵妃、贵嫔等服饰待遇


皇后:明黄色正红色等任何颜色,可戴凤钿/凤冠(九尾凤),可戴金步摇,可戴垂至肩膀流苏,且可两边同时佩带
极品(太字辈):艳红色,淡黄色,蓝色,紫色。可戴垂至肩膀流苏,且可两边同时佩带,朝阳五凤挂珠钗
一品(皇妃):可穿除正红外的衣服,可戴侧凤簪钗(七尾凤),可戴垂至肩膀流苏,但只可佩带一边。金步摇(皇上特赐除外)
二品(贵妃、妃):宝蓝色,可戴侧凤珠钗(五尾凤)
三品(贵嫔):可穿红色(红色必须为偏色,如:橙红、海棠红),可佩戴银步摇,可佩带垂至耳垂流苏(可穿戴庶三品以下服饰头簪)
四品(嫔):可穿紫色(浅紫,淡紫,紫罗兰。不可穿正紫),可佩戴玉步摇,不可佩带短流苏(可穿戴庶五品以下服饰头簪)
五品(仪):可穿蓝色(蓝色必须为偏色。如:(宝石蓝,靛蓝),可佩戴宝石翡翠为材质制成的首饰(可穿戴庶五品以下服饰头簪)
六品(贵人):可穿除了黄色,红色,紫色,蓝色之外的所有颜色,颜色可为正色。可佩戴珊瑚象牙为材质制成的首饰(可穿戴庶七品以下服饰头簪)
七品(常在):可穿除了黄色,红色,紫色,蓝色之外的所有颜色,颜色必须为偏色。可佩戴金银为材质制成的首饰
八品(答应):可穿除了黄色,红色,紫色,蓝色之外的所有颜色,颜色必须为偏色。不可佩戴金银为材质制成的首饰、只得用木质首饰
女御:只可穿青色宫装、梳流云髻、除此以外不可穿着其他颜色、万不可佩任除了丝质绢花以外的何首饰

附:白色,黑色是禁色
红色,黄色,金色,银色,紫色是高位用的
簪花除皇后、太后外不能用牡丹
衣服花纹除皇后、太后外不得出现凤凰

发簪式样除二品以上不得出现凤凰
式样可以是花卉,如:金芍药,黄鹤翎,金孔雀,侧金盏,莺羽黄;月下白,玉牡丹,玉宝相,玉玲珑,一团雪,貂蝉拜月,太液莲。碧江霞,**燕,剪霞绡,瑙盘,紫罗繖。美人红,海云红,绣芙蓉,胭脂香,锦荔枝,鹤顶红。淡红色的有佛见笑,红粉团,桃花菊,西施粉,玉楼春。

禁药:依兰、豆蔻、山茱萸、肉苁蓉、青木香、蛇床子、天茄花、乳香、蟾酥、牡蛎和远志。(混合)艾叶,当门子”,五石散。
禁香:麝香
禁花:玫瑰(由于玫瑰茎上锐刺猬集,中国人形象地视之为“豪者”,并以“刺客”称之。)

牡丹花色的器物只得皇后、太后使用,海棠花色的器物只得三品以上使用,其余花色的器物任一品阶都可使用

皇太后和皇后的金约(用金做成的饰物),上缀青金石、绿松石、珍珠、珊珊等为垂褂物。
皇太后和皇后的耳饰左右各三,由金龙衔一等珠:皇贵妃和贵妃的耳饰,宫中贵人耳朵扎有三个孔,配戴三副耳坠。
皇太后、皇后、皇贵妃的朝褂,用石青色片金缘,以立龙、正龙和万福万寿为绣衣图案。领后垂明黄绦,饰以珠宝;也有以正龙、行龙或立龙和八宝平水为图案绣文。

皇太后和皇后、皇贵妃的冬朝袍用明黄色、披领和袖均用石青,肩的上下均加缘,并有金龙、行龙、正龙以及八宝平水等图案绣文。
皇太后和皇后的领约,以缕金铸之,以珍珠、绿松石、珊珊为饰。
皇太后和皇后着朝服时胸前挂有三盘朝珠。着吉服挂一盘朝珠,均为珍珠和珊珊等高档饰物;皇贵妃、贵妃和妃的朝珠,是用密珀为饰。这种朝珠共计一百零八颗,分四部分,以三颗大珠间隔,每个部分二十七颗。
皇太后、皇后和皇贵妃配有绿色采,绦用明黄色,绣文为五谷丰登。
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和嫔的冬朝裙,用片金加海龙缘,红织金寿字缎和石青行龙庄缎;夏朝裙用缎纱,图案与冬裙相同。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9 23:36
2.阿哥所穿衣物和被封为亲王之后的着装

附录2 清代的爵位制度

亲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五爪正龙各一团,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
郡王补服图案:身前身后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贝
勒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团贝子补服图案:身前身后四爪行蟒各一团
============================================================
具体

和硕亲王
亲王朝冠,与皇子同。吉服冠,冬用海龙、薰貂、紫貂惟其时。夏织玉草或藤竹丝为之。红纱绸里。石青片金缘。上缀朱纬。顶用红宝石,曾赐红绒结顶者,亦得用之。
端罩,青狐为之,月白缎里,若曾赐金黄色者,亦得用之。补服用石青色,绣五爪金龙四团,前后正龙,两肩行龙。朝服、蟒袍蓝及石青随所用,若曾赐金黄色者,亦得用之。馀与皇子同。
朝珠、朝带、吉服带、雨冠、雨衣、雨裳,均与皇子同。崇德元年,定亲王冠顶三层,上衔红宝石,中嵌东珠八。前舍林,嵌东珠四。后金花,嵌东珠三。带用金镶玉版四片,嵌东珠四。顺治九年,定冠顶共嵌东珠十,舍林、金花各增嵌东珠一。带四片,每片嵌东珠四。服用五爪四团龙补、五爪龙缎、满翠四补等缎。
亲王明轿一,木质,洒金,不施幰。盖、辕、杆皆魨朱饰金。暖轿一,银顶,金黄盖幨,红帏,缎、氈各惟其时。初制,亲王明轿广三尺三寸,地平广与轿面同。俱施羊肝漆洒金,上下雕玲珑花卉。直杆、横杆、撑杆各二,肩杆四,俱朱魨贴金饰。红布幰衣、油绸雨衣各一。

亲王福晋吉服褂,绣五爪金龙四团,前后正龙,两肩行龙。馀皆与皇子福晋同。侧福晋冠顶等各饰东珠九。服与嫡福晋同。并按崇德元年,定亲王嫡妃冠顶嵌东珠八,侧妃嵌东珠七。顺治九年,定嫡妃冠顶增嵌东珠二。服用翟鸟四团龙补、五爪龙缎、妆缎、满翠四补等缎。侧妃冠顶增嵌东珠二。服与嫡妃同。
亲王福晋暖轿及朱轮车,红盖,四角皁缘。金黄幨,红帏,朱辕,舆用金顶。


自亲王以下、贝勒以上各侧室,均降嫡一等。
并按初制,亲王妃车、轿红盖,红帏,金黄垂幨,盖角青缘。其侧妃车、轿亦红盖,红帏,盖角青缘,红垂幨。

亲王世子
亲王世子朝冠,顶金龙二层,饰东珠九,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前缀舍林,饰东珠五。后缀金花,饰东珠四。吉服冠、端罩、补服、朝服、蟒袍、朝珠皆与亲王同。
朝带,色用金黄,金衔玉方版四,每具饰东珠三。左右佩绦如带色。吉服带与亲王同。顺治九年,定亲王世子冠顶三层,共嵌东珠九。带用金镶玉版四片,每片嵌东珠三。服与亲王同。
亲王世子明轿一,制同前。暖轿一。红盖,金黄幨,红帏。馀如亲王。

世子福晋朝冠,顶镂金二层,饰东珠九,上衔红宝石。朱纬。上周缀金孔雀五,饰东珠各六。后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各三,末缀珊瑚。冠后护领垂金黄绦二,末亦缀珊瑚。青缀为带。
金约,镂金云八,饰东珠各一,间以青金石。后系金衔青金石结,垂珠三行三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每具饰东珠珍珠各四,末缀珊瑚。馀皆与亲王福晋同。顺治九年,定世子嫡妃冠服如亲王侧妃。其侧妃冠顶嵌东珠八。服与嫡妃同。

亲王世子福晋暖轿及朱轮车,红幨。馀如亲王福晋。初制,亲王世子妃轿、车盖、帏与亲王侧妃同。其侧妃轿、车,红盖,红帏,盖角青缘,青垂幨。

多罗郡王及郡王长子服饰

多罗郡王
郡王朝冠,顶金龙二层,饰东珠八,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前缀舍林,饰东珠四。后缀金花,饰东珠三。吉服冠、端罩皆与亲王世子同。
补服,用石青色,绣五爪行龙四团,两肩前后各一。朝服、蟒袍、朝珠皆与亲王世子同。
朝带,色用金黄,金衔玉方版四,每具饰东珠二,猫睛石一。佩绦如带色。吉服带与亲王世子同。崇德元年,定郡王冠顶三层,上衔红宝石,中嵌东珠七。前舍林,嵌东珠三。后金花,嵌东珠二。带用金镶玉版四片,嵌绿松石四。顺治九年,定冠顶共嵌东珠八,舍林、金花各增嵌东珠一。带四片,每片嵌东珠二。服与亲王同。
郡王明轿一,暖轿一。红盖,红幨,红帏。馀同亲王世子。初制,郡王以下、贝勒以上,俱坐明轿,八人舁之,如亲王仪。辅国公以上,亦坐明轿,四人舁之。原乘马者听。

郡王福晋朝冠,顶镂金二层,饰东珠八,上衔红宝石。朱纬。上周缀金孔雀五,饰东珠各五。后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末缀珊瑚。冠后护领垂金黄绦二,末亦缀珊瑚。青缎为带。吉服冠与世子福晋同。
金约,镂金云八,饰东珠各一,间以青金石。后系金衔青金石结,垂珠三行三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末缀珊瑚。
吉服褂,绣五爪行龙四团,前后两肩各一。馀皆与世子福晋同。崇德元年,定郡王嫡妃冠顶嵌东珠七,侧妃嵌东珠六。顺治九年,定嫡妃冠服与世子侧妃同。其侧妃冠顶嵌东珠七。服用蟒缎、妆缎,各色花、表缎。
郡王福晋暖轿及朱轮车,皁幨。馀如亲王世子福晋。舆用银顶。初制,郡王妃轿、车盖、帏与亲王世子侧妃同。其侧妃轿、车,红盖,红帏,盖角蓝缘,蓝垂幨。

郡王长子
郡王长子明轿一,暖轿一。自贝勒以上,用舆夫八人。红盖,红幨,红帏。馀如郡王。
郡王长子福晋暖轿及朱轮车,四角蓝缘,蓝幨。馀如郡王福晋。初制,郡王长子妃轿、车盖、帏与郡王侧妃同。其侧妃轿、车,红盖,四角青缘,青帏,红幨。

多罗贝勒
贝勒朝冠,顶金龙二层,饰东珠七,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前缀舍林,饰东珠三。后缀金花,饰东珠二。吉服冠、端罩皆与郡王同。

补服,色用石青,前后绣四爪正蟒各一团,朝服通绣四爪蟒文,蟒袍亦如之,均不得用金黄色,馀随所用。朝珠绦用石青色。馀同郡王。朝带色用金黄,金衔玉方版四,每具饰东珠二。佩绦皆石青色,吉服带色用金黄,版饰惟宜。佩绦亦皆石青色。崇德元年,定贝勒冠顶三层,上衔红宝石,中嵌东珠六。前舍林,缀东珠二。后金花,缀东珠一。带用金镶玉版四片,嵌宝石四。顺治九年,定冠顶共嵌东珠七,舍林、金花各增嵌东珠一。带四片,每片嵌东珠二。服用四爪两团龙补及蟒缎、妆缎。
贝勒明轿一,暖轿一。自贝勒以上,用舆夫八人。红盖,红幨,红帏。馀如郡王。
贝勒夫人朝冠,顶镂金二层,饰东珠七,上衔红宝石。朱纬。上周缀金孔雀五,饰东珠各三。后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末缀珊瑚。冠后护领垂石青绦二,末亦缀珊瑚。吉服冠与郡王福晋同。

金约,镂金云七。馀同郡王福晋。耳饰亦与郡王福晋同。

朝褂,绣四爪蟒,领后垂石青绦。吉服褂前后绣四爪正蟒各一。馀与郡王福晋同。

朝袍,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领、袖片金缘,冬用片金加海龙缘。绣四爪蟒,领后垂石青绦。蟒袍通绣九蟒。领约、朝珠、采帨绦用石青色。馀皆与郡王福晋同。崇德元年,定贝勒嫡夫人冠顶嵌东珠六。侧夫人嵌东珠五。顺治九年,定嫡夫人冠顶、服饰如郡王侧妃,其侧夫人冠顶嵌东珠六。服与嫡夫人同。
贝勒夫人暖轿及朱轮车,四角皁缘,皁帏。馀如郡王长子福晋。初制,贝勒夫人轿、车与郡王长子侧妃同,其侧夫人轿车,红盖,蓝缘,蓝帏,红幨。

多罗贝勒、固山贝子服饰

多罗贝勒
贝勒朝冠,顶金龙二层,饰东珠七,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前缀舍林,饰东珠三。后缀金花,饰东珠二。吉服冠、端罩皆与郡王同。

补服,色用石青,前后绣四爪正蟒各一团,朝服通绣四爪蟒文,蟒袍亦如之,均不得用金黄色,馀随所用。朝珠绦用石青色。馀同郡王。朝带色用金黄,金衔玉方版四,每具饰东珠二。佩绦皆石青色,吉服带色用金黄,版饰惟宜。佩绦亦皆石青色。崇德元年,定贝勒冠顶三层,上衔红宝石,中嵌东珠六。前舍林,缀东珠二。后金花,缀东珠一。带用金镶玉版四片,嵌宝石四。顺治九年,定冠顶共嵌东珠七,舍林、金花各增嵌东珠一。带四片,每片嵌东珠二。服用四爪两团龙补及蟒缎、妆缎。
贝勒明轿一,暖轿一。自贝勒以上,用舆夫八人。红盖,红幨,红帏。馀如郡王。
贝勒夫人朝冠,顶镂金二层,饰东珠七,上衔红宝石。朱纬。上周缀金孔雀五,饰东珠各三。后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末缀珊瑚。冠后护领垂石青绦二,末亦缀珊瑚。吉服冠与郡王福晋同。

金约,镂金云七。馀同郡王福晋。耳饰亦与郡王福晋同。

朝褂,绣四爪蟒,领后垂石青绦。吉服褂前后绣四爪正蟒各一。馀与郡王福晋同。

朝袍,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领、袖片金缘,冬用片金加海龙缘。绣四爪蟒,领后垂石青绦。蟒袍通绣九蟒。领约、朝珠、采帨绦用石青色。馀皆与郡王福晋同。崇德元年,定贝勒嫡夫人冠顶嵌东珠六。侧夫人嵌东珠五。顺治九年,定嫡夫人冠顶、服饰如郡王侧妃,其侧夫人冠顶嵌东珠六。服与嫡夫人同。
贝勒夫人暖轿及朱轮车,四角皁缘,皁帏。馀如郡王长子福晋。初制,贝勒夫人轿、车与郡王长子侧妃同,其侧夫人轿车,红盖,蓝缘,蓝帏,红幨。

固山贝子
贝子朝冠,顶金龙二层,饰东珠六,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前缀舍林,饰东珠二。后缀金花,饰东珠一。吉服冠顶用红宝石。皆戴三眼孔雀翎。孔雀花翎有三眼、双眼、单眼之分,遇赏均得戴用。端罩制同贝勒。补服色用石青,前后绣四爪行蟒各一团。朝服、蟒袍、朝珠皆与贝勒同。

朝带,色用金黄,金衔玉方版四,每具饰东珠一。吉服带与贝勒同。崇德元年,定贝子冠顶二层。上衔红宝石,中嵌东珠五。前舍林,后金花,各嵌东珠一。带用金镶玉版四片,每片嵌蓝宝石一。顺治九年,定冠顶共嵌东珠六,舍林增嵌东珠一,馀如旧。带四片,每片嵌东珠一。服与贝勒同。
贝子明轿一,暖轿一。红盖,红幨,青帏。馀如贝勒。
贝子夫人朝冠,顶镂金二层,饰东珠六。金约镂金云六,吉服褂前后绣四爪行蟒各一。馀皆与贝勒夫人同,崇德元年,定贝子嫡夫人冠顶嵌东珠五。侧夫人嵌东珠四。顺治九年,定嫡夫人冠顶服饰如郡王侧妃。其侧夫人冠顶嵌东珠五。服与嫡夫人同。
贝子夫人车,红盖,青缘,青帏,红幨。初制,贝子夫人车与贝勒侧夫人同。其侧夫人车,青盖,红缘,青帏,红幨。

镇国公、辅国公服饰

镇国公
镇国公朝冠,顶金龙二层,饰东珠五,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前缀舍林,饰东珠一。后缀金花,饰绿松石一。吉服冠,入八分公顶用红宝石,未入八分公用珊瑚,皆戴双眼孔雀翎。端罩紫貂为之,月白缎里。补服前后绣四爪正蟒方补。朝服、蟒袍、朝珠与贝子同。

朝带,金衔玉方版四,每具饰猫睛石一。吉服带与贝子同。崇德元年,定镇国公冠顶二层,上衔红宝石,中嵌东珠四。前舍林,嵌东珠一。后金花,嵌绿松石一。带如贝子。顺治九年,定冠顶共嵌东珠五,馀如旧。带四片,每片嵌猫睛石一。服用四爪方蟒补。馀与贝勒同。

镇国公明轿一,暖轿一。皁盖,红幨,皁帏。馀如贝子。
镇国公夫人朝冠,顶镂金二层,饰东珠五。金约镂金云五。吉服褂绣花八团。馀皆与贝子夫人同。崇德元年,定镇国公嫡夫人冠顶嵌东珠四。顺治九年,定嵌东珠五。服如贝子夫人。其侧夫人冠顶嵌东珠四。服与嫡夫人同。
镇国公夫人车,朱轮,皁盖,红缘,皁帏。红幨。自公夫人以上,盖、帏均用云缎,镇国将军夫人以下用素缎。并按初制,镇国公夫人车盖、帏与贝子侧夫人同。其侧夫人车,青盖,蓝缘,青帏,红幨。

辅国公
辅国公朝冠,顶金龙二层,饰东珠四,上衔红宝石。馀皆如镇国公。崇德元年,定辅国公冠顶二层,上衔红宝石,中嵌东珠三。前舍林,嵌绿松石一。后金花,嵌宝石一。带如镇国公。顺治九年,定冠顶共嵌东珠四,舍林、金花、带、服色俱与镇国公同。

辅国公明轿一,暖轿一。青盖,红幨,青帏。馀如镇国公。自辅国公以上,用舆夫四。
辅国公夫人朝冠,顶镂金二层,饰东珠四。金约镂金云四。馀皆与镇国公夫人同。崇德元年,定辅国公夫人冠顶嵌东珠三。顺治九年,定冠顶嵌东珠四。服如贝子夫人。其侧夫人冠顶嵌东珠三。服与嫡夫人同。
辅国公夫人车,朱轮,皁盖,青缘,皁帏,红幨。初制,辅国公夫人车盖、帏与镇国公侧夫人同。其侧夫车,青盖,蓝帏,红幨。


宗室将军服饰

镇国将军
镇国将军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一,上衔红宝石。吉服冠顶用珊瑚。补服前后绣麒麟。馀皆视武一品。崇德元年,定镇国将军冠顶上衔红宝石,带用金镶圆版,嵌红宝石四。顺治九年,定冠顶中节嵌东珠,带用金镶方玉版,各嵌红宝石一。补服绣麒麟,馀与镇国公同。
镇国将军夫人冠、服均视一品命妇。
镇国将军夫人车,朱轮,皁盖,青缘,皁帏,红幨。初制,镇国将军夫人车盖、帷与辅国公侧夫人同。
辅国将军
辅国将军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红宝石,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顶亦用镂花珊瑚。补服前后绣狮。馀皆视武二品。崇德元年,定辅国将军冠顶上衔蓝宝石,带用圆金版。顺治九年,定冠顶改衔红宝石,中节嵌小红宝石一。带如镇国将军。补服绣狮。馀与镇国公同。
辅国将军夫人冠、服均视二品命妇。

辅国将军夫人车,朱轮,青盖,红幨,青帏。初制,辅国将军夫人车盖、帷皆以蓝缎为之,红垂幨。

奉国将军
奉国将军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红宝石一,上衔蓝宝石。吉服冠顶亦用蓝宝石。补服前后绣豹。馀皆视武三品。崇德元年,定奉国将军冠顶上衔水晶石,带用玲珑J4金方铁版。顺治九年,定冠顶上衔红宝石,中节嵌小蓝宝石一。带用起花金圆版。补服绣豹。馀与镇国公同。
奉国将军淑人冠、服均视三品命妇。

奉国将军淑人车,均朱轮,皁盖,皁帏,皁幨。初制,奉国将军淑人及奉恩将军恭人车,盖、帏、幨皆以青缎为之。
奉恩将军
奉恩将军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蓝宝石一,上衔青金石。补服前后绣虎,馀皆视武四品,惟衣裾四启。带用金黄色,凡宗室皆如之,觉罗用红色。顺治九年,定奉恩将军冠顶上衔蓝宝石,中节嵌小蓝宝石一。带用起花金镶银圆版。补服绣虎,馀与镇国公同。
奉恩将军恭人冠、服均视四品命妇。
奉恩将军恭人车,均朱轮,皁盖,皁帏,皁幨。初制,奉国将军淑人及奉恩将军恭人车,盖、帏、幨皆以青缎为之。

公主及额附服饰

固伦公主
固伦公主冠、服制如亲王福晋。崇德元年,定固伦公主冠顶嵌东珠八。顺治九年,定冠顶增嵌东珠二。服用翟鸟五爪四团龙补、五爪龙缎、妆缎、满翠四补等缎。

固伦公主暖轿一,金顶朱轮车一。皆金黄盖,红帏,红缘,盖角金黄幨。初制,固伦公主车轿盖以金黄缎为之,盖角垂檐皆红缘。
固伦额驸吉服冠,顶用红宝石,戴三眼孔雀翎。吉服带用金黄色。馀与贝子同。崇德元年,定固伦额驸冠服与贝子同。顺治八年,定冠顶嵌东珠六。舍林嵌东珠二。金花嵌东珠一。带用金镶玉圆版四片,每片嵌东珠一。

和硕公主
和硕公主朝冠、金约,制如亲王世子福晋。馀与固伦公主同。崇德元年,定和硕公主冠顶嵌东珠六。顺治九年,定冠顶增嵌东珠二。服与固伦公主同。

和硕公主暖轿及朱轮车,红盖,红帏,盖角金黄缘。馀同固伦公主。和硕公主以下、县主以上,舆用银顶。并按初制,固伦公主车、轿皆红缎为之,盖角亦金黄缘。
和硕额驸吉服冠,顶用珊瑚,戴双眼孔雀翎。朝带色用石青或蓝,金衔玉圆版四。馀与镇国公同。崇德元年,定和硕额驸冠服与超品公同,如封爵在公以上者,仍照本阶服用。顺治八年,定冠顶嵌东珠四,舍林嵌东珠一。金花嵌绿松石一。带用金镶玉圆版四片,每片嵌猫睛石一。

诸格格服饰


和硕格格(郡主)
郡主朝冠、金约,制如郡王福晋。馀与和硕公主同。崇德元年,定郡主冠顶嵌东珠六。顺治九年,定冠顶增嵌东珠二。服与和硕公主同。

郡主暖轿及朱轮车,红盖,红帏,红幨,盖角皁缘。馀如和硕公主。初制,郡主盖、帏与和硕公主同,惟盖角青缘。
郡主额驸朝带,用镂金圆版四,每具饰绿松石一。馀视武一品。崇德元年,定郡主额驸冠顶上衔红宝石,嵌东珠一。带用金圆版四片,嵌绿松石四。顺治八年,定冠、带与侯、伯同。康熙元年,定用四爪蟒补服。
多罗格格(县主)

县主朝冠、金约,制如贝勒夫人。吉服褂制如郡王福晋。馀与郡主同。崇德元年,定县主冠顶嵌东珠五。顺治九年,定冠顶增嵌东珠二。服用蟒缎、妆缎,各样花、素缎。
县主暖轿及朱轮车,红盖,青幨,盖角青缘。馀如郡主。初制,县主盖、帏俱同和硕公主,惟盖角蓝缘。
县主额驸冠服,视武二品。崇德元年,定县主额驸冠顶上衔红宝石。带用金圆版四片,每片嵌红宝石四。
多罗格格(郡君)
郡君朝冠、金约,制如贝子夫人。朝褂、龙袍、领约、朝珠、采帨、吉服褂、蟒袍均如贝勒夫人。馀同县主。崇德元年,定郡君冠顶嵌东珠四。顺治九年,定冠服与县主同。

郡君车,红盖,红幨,青帏,盖角青缘。初制,郡君车盖红缎为之,蓝帏,盖角蓝缘。
郡君额驸冠服,视武三品。崇德元年,定郡君额驸冠顶上嵌蓝宝石。带用金圆版四片。
固山格格(县君)
县君朝冠、金约,制如镇国公夫人。吉服褂制如贝子夫人。馀皆与郡君同。崇德元年,定县君冠顶嵌东珠三。顺治九年,定冠顶增嵌东珠二。服与郡君同。

县君车,皁盖,红幨,皁帏,盖角红缘。初制,县君车盖青缎为之,盖角红缘。
县君额驸朝带,用J4金方铁版四。馀与武四品同。崇德元年,定县君额驸冠顶上衔水晶石。带用J4金方铁版四片。
格格

镇国公女乡君车,皁盖,皁帏,红幨,盖角青缘。初制,镇国公女乡君车盖、帏亦以青缎为之,盖角蓝缘。
镇国公女乡君朝冠、金约,制如辅国公夫人。吉服褂制如镇国公夫人。馀同县君。

辅国公女乡君车,青帏,盖去缘饰。馀如镇国公女。郡君以下车皆朱轮。并按初制,辅国公女乡君车青盖、蓝帏。
辅国公女乡君朝冠,顶镂金二层,饰东珠三。金约镂金云三。馀与镇国公女乡君同。崇德元年,定乡君冠顶嵌东珠二。顺治九年,定镇国公女乡君冠顶嵌东珠三。服与县君同。

乡君额驸朝带,用J4金方铁版四。馀与武五品同。崇德元年,定乡君额驸冠用金顶。带用J4金圆铁版四片。

另外清时还规定亲王、郡王、贝勒侧室女,封授视嫡降二等。冠、服各视所降品级服用。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侧室女,虽降等食五品、六品俸,其冠服仍与乡君同。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9 23:43
本帖最后由 九加五 于 2016-2-10 01:29 编辑

3.文武大臣不同官阶不同的着装

清朝改历代的朝冠为礼帽,礼帽又称为「顶子」或称为「顶戴」、「顶戴花翎」。
礼帽分为两种,一种为夏天戴的凉帽,另一种为冬天所戴的暖帽,每年三月开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凉帽为喇叭形,无檐,多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湖色或黄色,上缀红缨顶珠。暖帽为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绒线所制成的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顶珠的质料和颜色的不同,代表了官员的品级的不同。
清政府规定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
雍正八年(1730年),更定官员冠顶制度,以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一品为红色明玻璃,二品为红色涅玻璃,三品为蓝色明玻璃,四品为蓝色涅玻璃,五品为白色明玻璃,六品为白色涅玻璃,七品以下仍然用金色顶戴。

清代官员的朝服沿袭明朝[來源請求],上有一块方形图案称为补服。补服又分为文、武两种。
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七品彪,八品是犀牛,九品海马。


另外,御史与谏官均为獬豸。獬豸乃神兽,专司辨别忠奸。

补子上除了有飞禽走兽外,还绣有海水和岩石的图案,寓意"海水江崖,江山永固"的意思。补服均是由南京、苏州、杭州即江南三织造订做进贡的,用料讲究,做工精良,尺寸、图案都有严格规定,官员不能私自改变身上与其品级相对应的官服。


六品文官鹭鸶补服



三品武职豹补服

六品武职彪补服




  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按清礼仪。
        顶戴                               袍饰               补子(文/武)
一品    红宝石                            九蟒四爪              仙鹤   麒麟


             

二品    珊瑚                              九蟒四爪              锦鸡   雄狮
               



三品    蓝宝石                            九蟒四爪              孔雀   悍豹
               



四品    青金石                            八蟒四爪              雪雁   猛虎
             



五品    水晶及白色琉璃                     八蟒四爪              白鹇   棕熊
             


六品    砗磲及白色琉璃                     八蟒四爪              鸬鹚   彪
               


七品    素金顶                            五蟒四爪              紫鸳鸯犀牛   
                  


八品    阴纹缕花金                        五蟒四爪              鹌鹑   犀牛
      

九品    阳纹镂花金                        五蟒四爪              练雀   海马
      
   无顶珠者无官品;二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9 23:44
本帖最后由 九加五 于 2016-2-10 01:34 编辑

清代民间平民服饰制度

BY 纨素 · 2015年7月12日


清朝是满族建立起来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1644年3月清军入关,至1911年辛亥革命,历时267年。若从努尔哈赤创立“大金”算起,则历经295个春秋。1644年9月,清顺治帝从沈阳迁到北京,定北京为清朝的首都。顺治三年(1645年)清统治者已将北方、南方诸省全部控制在手,于是发生了服饰上的重大变革,一改明代服饰为满族传统服饰。
1.清代头饰
清顺治于京称帝之初年,本想改国民束发的旧制,令其一律依照满俗剃发留辫,但因抵抗者势力太大,加上政权统治尚不巩固,南方还未统一,因此,不强迫国民效满俗。第二年,情况发生了变化,《满清稗史》记载道:“越一年,南方大定,乃下剃发之令,其略曰:‘向来剃发之令不急,姑听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事。朕已筹之熟矣,⋯⋯自今布告之后,京城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行剃发,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决不轻贷。’闻是时檄下各县,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语,令剃发匠负担游行于市,见蓄发者执而剃之,稍一抵抗,即杀而悬其头于担之竿上,以示众。嗣后剃发担有一柱矗立若旗竿然者,犹其遗制”。民间亦流传“留发不留人,留棺不留屋”之语,可见民间对朝廷强行推广满俗的抵制。
满族男子头饰为前半脑袋剃光头,后半脑袋蓄发编辫。满人十分着重辫子,即使战死,亦要将辫子完整无损地保存好带回故乡。江绍原先生曾对发、须、爪进行过权威性研究,认为满人辫子与“马祖”有关。这就是说,满人留辫与“马尾巴”有关,是马崇拜的一种遗俗。不仅编辫,朝廷的朝冠顶戴花翎也同样表露了马崇拜痕迹,顶戴比拟为“马鞍子”,花翎比拟“马鞭子”,顶子比拟“骑主”①。
①参见谢辉群《清朝时期满、汉习俗的碰撞与交融》,《民间文艺季刊》1990年第2期。
马崇拜是游牧民族原始崇拜的遗存,与南方崇拜鸟、熊、蛇、狗等动物的民族相同,他们都分别有着自己民族的信仰神灵,有着由此建立起来的流传了数千年的传统俗制。清王朝统治者强令剃发易发,与满俗一统,违反了民俗发展的自然规律,引起民众的反抗,曾发生过抵抗剃发令的海州之战、镇江大屠杀、江阴虐杀、嘉定屠城。
清王朝还发布了禁用方巾之令。“功令严敕,方巾为世大禁,士遂无平顶帽者,私居偶戴方巾,一夫窥瞷,惨祸立发,琴川二子,于按公行香日,方巾杂众中,按公瞥见,即杖之数十,题疏上闻,将二士枭首斩于市。”①
①《研堂见闻杂录》。
清代女子头饰以江南,特别是苏州地区为尚。清初流行“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清中叶又兴“元宝头”。嘉庆、咸丰年间流行一种拖在后面的长髻,叫“苏州罢”。清末又有“苏州厥、平三套、连环髻、巴巴头、双盘髻、圆髻、圆月、长寿、风凉、麻花、双飞蝴蝶诸髻式,年长者还要在髻上加罩一个硬纸和绸缎做的黑色冠,绣以“团寿”字,或以马鬃一类做成纂,加于发髻上面。光绪年间妇女以圆髻团结于脑后,或加细线网结,髻以光洁为尚;姑娘做“蚌珠头”;小姑娘做“双丫髻”。
头上饰物多插鲜花。岭南妇女将鲜花穿于彩丝,绕在髻间。北方妇女在鬓边插一两只鲜花。苏州还有制做象生花,烧料制做仿真花的,一时成为妇女所尚。清末又有尚珠花、茉莉针,以金翠宝玉、珊瑚等制做,插带时排列于发髻之上端或成半环形。
发髻上的饰物为簪,以金银、翡翠、宝玉制成,还有的簪端垂以凤凰形的金银翡翠物,曰“步摇”。
2.清代服饰
清代男子衣着为马褂、马甲、衫、袍、衬衫、短衫、袄、裤、套裤,尤以衫袍外加穿马褂或罩以紧身较短马夹最为流行,亦最能反映清代男子服饰的特色。所戴为小帽、风帽、皮帽,尤以小帽,俗称“西瓜皮帽”最流行。清代民间男子一般多在腰间束以湖色、白色或浅色的束带,其长结束后下垂与袍齐,讲究的人家还要在其上绣花。
清代女子服饰分为汉族服饰与满族服饰两类,满族服饰将于后面宫廷服饰中详述,这里不再赘述。汉族妇女仍沿袭明代形制,以上身着袄、衫,下身束裙为主,或再加一件较长的背心。到后期,则流行下身着裤,不束裙。衣服镶滚十分考究,有“十八镶”之称呼。

清 大红彩绣对襟衫


清 女子袄裙


②参见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中“清代服饰”,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版。
(1)马褂
马褂较外褂短,长仅及于脐。清康熙、雍正年间着马褂的男子日益增多,成为一种时尚。马褂分长袖、短袖、宽袖、对襟、大襟、琵琶襟诸式。对襟马褂比较流行,清初流行天青色;至乾隆中流行玫瑰紫;到了嘉庆年间又改为流行泥金色及浅灰色,夏季纱制的则用棕色。
(2)马甲
也称做“背心”、“坎肩”。前襟横作一字形者叫“一字襟马甲”,也叫“军机坎”,满族称它为“巴图鲁坎肩”(意译为好汉的坎肩)。马甲本穿在内,后改穿于外,俗称“十三太保”。清早期、中期为各部司员见堂官的服装,后至清末,便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起来,成为男子喜爱的服饰,做的短小,只及脐,有琵琶襟、大襟、对襟诸式,四周和襟领处镶有跳色边。各阶层马甲着色有严格区别,奴仆穿红、白鹿鹿皮的马甲,一般人的用色与马褂相同,苏州地区尚黑,其用料为绸、纱、缎。
清 对襟马甲

(3)衫袍
清初期,男子流行长衫、长袍,顺治未年减短及膝,后又加长至髁上。同治年间衫、袍较为宽大。至清末,变成极短极紧的腰身和窄袖式样。衫、袍颜色多流行月白、湖色、枣红、雪青、蓝、灰诸色。
(4)背心
清代女子喜欢穿背心,背心有夹、棉、皮三种,其长达膝下,有镶滚。苏州女子最爱用玄色绉纱做背心面料。
3.清代服饰“十不从”
清王朝强令更改服饰、头饰,引起汉民族的反抗。为了缓解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清王朝采纳了明遗臣金之俊的“十不从”建议:“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而释道不从,娼从而优伶不从,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这个不成文的规定,使清代服饰习俗出现了奇异之风,一般女子在结婚或死殓时着明代服饰;未成年儿童着明代服饰;官府的役隶、出行鸣锣开道人员着明代服饰;优伶演戏着明代服饰;释道的服饰也依旧如故,不做更变。






4.平民百姓和武人和富甲商人的着装不同之处
平民:妇女日常衣有严格规定,并受法律限制。对奴仆、唱戏的、苦力等人限制不得使用丝、绢、纱、绫、缎、 和罗等档次较高的原料制衣,也不得使用细皮、细毛和石青色原料制衣,不得随便使用珠、翠、金、银、宝石等贵重的装饰品,只能使用葛布、梭布、毛褐、茧 、貉皮和羊皮等较粗质地的低级原料。
道光之后花样愈出愈新,但是新时兴的服装式样虽多,却只能在贵族之间流行,平民不能随意模仿。 自乾隆、嘉庆以后,不少旗女仿效汉服,在原来窄长的衣衫外面加上宽大袖子的马褂,或加宽衫袍的衣袖,并学缠足等陋习,引起仁宗和宣宗动怒,连续下谕禁止,并申明满洲八旗、蒙古、汉军督统、副督统随时检查,违者治罪。

男装主要是长袍和马褂,袖端呈马蹄形,是历代不曾见过的。长袍造型简练,立领直身,偏大襟,前后衣身有接缝,下摆有两开衩,四开衩和无开衩几种类型。

武人: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铠甲分甲衣和围裳。
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

商贾:⑴马褂:长袍或长衫配马褂、马甲,腰束湖色、白色或浅色长腰带,后系手巾,是清代男子一般通穿的服装.马褂长仅及脐,左右及后开楔,袖口平直(无马蹄袖端),形式有袖长过手或袖段至腕、对襟、大襟、琵琶襟诸式.

⑵马甲:马甲即背心、坎肩,也见紧身.马甲为无袖的紧身式短上衣.有一字襟、琵琶襟、对0襟、大襟和多纽式等几种款式.除多纽式无领外,其余均有立领.

⑶袍、衫:清初款式尚长,顺治末减短至膝,不久又加长至脚踝.袍衫在清中后期流行宽松式,有袖大尺余的.<京华竹枝词>说:”新式衣裳夸有跟,极长极窄太难论,洋人着服图灵便,几见缠躬不可蹲”.反映了清末服装款式变化的趋向.这时袍衫面料的使用也打破常规,出现逆反现象.谚语有”有理者无里,无里者有里”之说,正反映当时服装变异之风尚,已经突破常规,预示着中华服饰文化,即将进入一个变迁的新阶段.

⑷衬衫:衬衫穿于袍衫之内,衬衫的形状与长衫相似,也有上面不用二袖,上半截用棉布,下半截用丝绸,在腰部相逢接而成的,成为”两截衫”.颜色初尚白,后一度流行玉色、蛋青色、油绿色或白色镶倭缎、漳绒边的.

⑸短衫短袄:有立领右衽大襟与立领对襟两式,与裤子相配,外束一条腰裙,是一般劳工人民的服装式样.南方农民夏穿牛头短裤,即传统的犊鼻 发展而来.长裤于裤脚镶一段黑边.北方人穿长裤,用带子将裤脚在髁骨处扎紧,东夏都如此.冬天的套裤,上口尖而下口平,不能盖住腿后上不部及臀部.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9 23:46
附录1:
所有人都要给太后,太妃和太嫔请安,即便品级很高。     
正超品:太后(前朝皇后)(统领后宫,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妃嫔)     
从超品:太妃(前朝娘娘)(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小主)     
庶超品:太嫔(前朝小主)(无册封升降妃嫔权利)   
正超品:皇后/正宫娘娘(统领后宫,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除侧皇后以外的妃嫔)     
从超品:侧皇后/东宫娘娘/西宫娘娘(统领东六宫或西六宫,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除皇妃和侧皇妃的妃嫔)     
正一品:皇妃(1)(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四品以下妃嫔)     
从一品:侧皇妃(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从四品以下妃嫔)     
庶一品:夫人(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庶四品以下妃嫔)     
正二品:贵妃(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六品以下妃嫔)     
从二品:妃(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从六品以下妃嫔)     
庶二品:侧妃(2)(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庶六品以下妃嫔)     
正三品:昭仪,昭媛,昭容,淑仪,淑媛,淑容,修仪,修媛,修容(昭仪为首)(昭仪1名,其余各2名)(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正八品以下妃嫔)     
从三品:贵嫔(4)(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从八品以下妃嫔)     
庶三品:贵姬(4)(有权利册封升降所有庶八品以下妃嫔)     
正四品:婕妤(4)     
从四品:容华(4)     
庶四品:嫔(5)     
正五品:婉仪,婉媛,婉容,充仪,充媛,充容(婉仪为首)(婉仪1名,其余各2名)     
从五品:顺仪,德仪,佩仪,芬仪,芳仪(顺仪为首)(顺仪1名,其余各2名)     
庶五品:小仪,小媛,良娣,良媛(小仪为首)(小仪1名,其余各2名)     
正六品:姬(6)     
从六品:贵人(16)     
庶六品:才人,美人,淑人(等大)(6)     
正七品:良人,丽人,佳人(等大)(12)     
从七品:常在(12)     
庶七品:宝林(12)     
正八品:选侍(不限)     
从八品:舞涓(不限)     
庶八品:答应(不限)     
正九品:御女,采女(等大)(不限)     
从九品:更衣,充衣,华衣(等大)(不限)     
庶九品:娘子(不限)  
正十品:秀女(不限)

关外努尔哈赤时期还没有后妃制度。这时妻妾没有名号,称“福晋”或“格格”。
努尔哈赤的16个妻子都叫“福晋皇太极时期,有了后妃之别,建立了五宫:中宫清宁宫、东宫关雎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宫衍庆宫、次西宫永福宫。
入关后,后妃名称多了起来。顺治十五年(1658)决定采用礼官建议,乾清宫夫人1名,淑仪1名,婉侍1名,柔婉、芳婉都是30名。慈宁宫贞容1名,慎容2名,勤侍没有定数。此外还有女官。然而这个制度并没有真正执行。同时“福晋”、“格格”的称谓仍然存在。
康熙后典制完善了,用“福晋”和“格格”称呼后宫嫔妃的情况才消失。后妃设皇后1名,居中宫,皇贵妃1名,贵妃2名,4名,6贵人常在答应,没有定数,分居东西12宫。东宫有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西宫有永寿宫翊坤宫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储秀宫。每宫都有宫女供役使。

帝王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皇后124423243111
妃子15131536726121613421
清朝后妃数目初看似乎不符合规定数目,但这是由于有后妃逝世,其他后宫女子可以进位补上,加上后世对已经逝世的妃嫔的追封,才导致最终数目大于规定数目。
在清朝,将之分为八等级,分别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还有最小的:官女子:就是可以陪皇帝过夜的宫女)
清后宫制度规定,皇帝大婚之前,选八位比皇帝大的宫女,供皇帝进御,即献身皇帝。八位宫女都有名分,授以宫中四个女官的职衔:司账、司寝、司仪、司门。

清代后宫佳丽,按名位、级别,享受不同的待遇,月银、服饰、伙食标准、服务人员数额、住房面积及其装修水平,还有仪仗的规模等等,都各有相应的规格。
皇太后每年的津贴,累计有二十两黄金,二百两白银。
皇贵妃每年八百两银子,配八名女佣
贵妃六百两,八名女佣
妃三百两,六名女佣
嫔二百两,六名女佣
贵人一百两,四名女佣
常在五十两,二名女佣
答应三十两,二名女佣。  

居住方面,嫔以上分居东西十二宫,各有专房,贵人以下则住在一块 。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9 23:47
皇后一年的津贴为一千两白银。
分配给皇后的“耐用消费品”,件件工艺精湛,在一般的“工艺美术品商店”里,都难得一见。
其中有:玉盏金台、金方、金茶瓯盖、嵌绿松石金匙、镶金象牙筷子、银方、银盂、铜遮灯、铜簸箕、银八卦炉,各一个(付);金执壶、金匙、金云包角桌子、洋漆矮桌、银火壶、银锅、银罐、铜提壶、铜八卦炉、铜手炉、铜舀子、锡池、锡火壶、锡里儿冰箱(贮冰用)、锡屉钴、铁火钳子,各两个。
银勺、银茶壶,各三个;铜瓦高脚灯、锡茶碗盖、锡背壶、铁火罩、铁座更灯、磁渣斗、羊角把手灯,各四个;金碗、铜签盘、铁火炉,各五个。
金碟、铜剪烛罐,各六个(付);银茶瓯盖、镶银象牙筷子、锡壶,各八个(付);银碗、银匙、锡盆、香几灯,各十个;银背壶十三个,漆茶盘十五个,戳灯二十个,漆皮盒二十五个,漆盒二十六个;银盘、银茶壶,各三十个;黄瓷碟四十个;各色瓷碗、瓷碟,各五十个;黄瓷盘八十个;黄瓷碗、杯,各一百个。

慈禧太后在后宫称王称霸,所有供应往往超标,有些东西专门为她制作。
她的寑宫中,夜晚亮如白昼,灯放在十几个紫檀木制作的架子上。那灯架子,凤舞龙蟠,雕工极其精美细腻。  

清代,正一品大员禄米90石,俸银180两;从九品官儿禄米15石,俸银30两——当官儿还不如作后妃!  

皇后有如此丰厚的物质待遇,又手握统率数千名“娘子军”的大权,“姐妹”们当然看着眼红。能取而代之,再好不过;即便不能,也要各显神通,尽量从皇上老公身上,多揩一些油水。

宫分        皇贵妃  贵妃  妃  嫔  
猪肉(每日量) 12斤      9.8斤  9斤   6.8斤  
小牲口(牛、羊等) 每日1只 每月15只 每月10只 每月10只
白糖(每日量) 5两       3两      3两    2两  
香油(每日量) 8两       6两       6两    5两5钱  
茄子(每日量) 10个    8个       8个      6个  
王瓜(每日量) 10条    8条       8条     6条  
宫绸(每年量) 两匹     两匹      一匹    一匹  
云缎(每年量) 6匹       4匹      4匹     两匹  
绵绸(每年量) 6匹       5匹      5匹     3匹  
锡茶壶(每人量) 4把    4把     4把     2把  
瓷碗(每人量) 50件     40件    30件    20件  
瓷盘(每人量)白里黄瓷盘4件 黄地绿龙瓷盘4件 黄地绿龙瓷盘2件 蓝地黄龙瓷盘2件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9 23:48
附录2:清代的爵位制度
清代的爵位有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一)宗室爵位共分12级,只授予爱新觉罗的子孙们
1、和硕亲王(年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Hu,旧量器,容量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以下爵位依次减半)
2、多罗郡王   
3、多罗贝勒  
4、固山贝子
(以上四种是高级爵位,贝子是当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亲王、郡王补服为前后胸加两肩共四团龙,贝勒为前后两团正蟒,贝子为两团行蟒)

5、奉恩镇国公  
6、奉恩辅国公  
7、不入八分镇国公  
8、不入八分辅国公
(公爵以上为超品,补服均为正蟒方补。所谓“入八分”是八种标帜,表示其显赫的身份。如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其中“皮条”是指车上有皮鞭可驱散挡路的人,“背壶”是指车上可以带暖壶,“双眼”是指双眼雉翎。不入八分不用在京当差,也不必在京居住)

9、镇国将军(相当于一品武官,补服为麒麟)
10、辅国将军(相当于二品武官,补服为狮子)
11、奉国将军(相当于三品武官,补服为豹子)
12、奉恩将军(相当于四品武官,补服为老虎)
(以上四等爵位每一种又细分为三等,如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等,仅在年俸银和禄米有差别)

宗室女子的爵位分别是:
固伦公主:居京师俸银400两、禄米400斛,下嫁外藩俸银1000两、俸缎30匹;
和硕公主:居京师俸银300两、禄米300斛,下嫁外藩俸银400两、俸缎15匹;
郡主:居京师俸银160两、禄米160斛,下嫁外藩俸银160两、俸缎12匹;
县主:居京师俸银110两、禄米110斛,下嫁外藩俸银110两、俸缎10匹;
郡君:居京师俸银60两、禄米60斛,下嫁外藩俸银60两、俸缎8匹;
县君:居京师俸银50两、禄米50斛,下嫁外藩俸银50两、俸缎6匹;
乡君:居京师俸银40两、禄米40斛,下嫁外藩俸银40两、俸缎5匹;
六品格格:居京师俸银30两、禄米30斛,下嫁外藩俸银30两、俸缎3匹。
固伦公主额驸:居住京师俸银300两、禄米300斛,外藩俸银300两、俸缎10匹;
和硕公主额驸:居住京师俸银250两、禄米250斛,外藩俸银255两、俸缎9匹;
郡主额驸:居住京师俸银100两、禄米100斛,外藩俸银100两、俸缎8匹;
县主额驸:居住京师俸银60两、禄米60斛,外藩俸银60两、俸缎6匹;
郡君额驸:居住京师俸银50两、禄米50斛,外藩俸银50两、俸缎5匹;
县君额驸:居住京师俸银40两、禄米40斛,外藩俸银40两、俸缎4匹。

宗室封爵一般每传一代就要自动降低一级,如亲王死了,其子降爵位为郡王,其孙降爵位为贝勒等。
低于奉恩将军的称作闲散宗室,视四品官待遇,但因开国军功或特别受宠等原因授封的王爷可以世袭罔替,世代保有王爷爵位的称作铁帽子王,有清一代共有12家铁帽子王,分别是礼、睿、豫、郑、庄、肃、怡、恭、醇、庆10个亲王和顺承、克勤2个郡王。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9 23:50
(二)异姓功臣9等爵位
1、公爵
2、侯爵
3、伯爵(上三者超品)
4、子爵(正一品)
5、男爵(正二品)
6、轻车都尉(正三品,以上爵位均分一等、二等、三等三个等级)
7、骑都尉(正四品)
8、云骑尉(正五品)
9、恩骑尉(正七品)

世爵俸禄为:
一等公岁支俸银700两,二等公685两,三等公660两;
一等侯又--云骑尉635两,一等侯610两,二等侯585两,三等侯560两;
一等伯又--云骑尉535两,一等伯510两,二等伯485两,三等伯460两;
一等子又--云骑尉435两,一等子410两,二等子385两,三等子360两;
一等男又--云骑尉335两,一等男310两,二等男285两,三等男260两;
一等轻车都尉又--云骑尉235两,一等轻车都尉210两,二等轻车都尉185两,三等轻车都尉160两;
骑都尉又--云骑尉135两,骑都尉110两,云骑尉85两,恩骑尉45两。

还有不列等的闲散公255两,闲散侯230两,伯品级官205两,子品级官180两,男品级官155两,轻车都尉品级官130两,骑都尉品级官105两,云骑尉品级官80两。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银1两,兼支给米1斛。

我们比较耳熟的清代异姓功臣中,如和珅原袭三等轻车都尉,后晋爵至一等忠襄公;曾国藩授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授封一等肃毅伯;左宗棠授封一等恪靖伯;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赐号骠勇巴图鲁,授封一等男爵。而且在中华民国初年的军阀、内阁重臣、封疆大吏、社会名流等人中,我们还经常见到这些人的姓名前加有爵号,这是因为他们或世袭、或实封有各种爵号,虽然已改朝换代,但历史的印记或遗老遗少的秉性不能改变的缘故。

清代的公、侯、伯爵均分三等,地位都是在一品之上。
雍正以前,爵位没有名字,雍正之后,开始赐予封号,公爵封号最多四个字,整个清朝只有4人,而且全部都是在乾隆年间,他们是:
1、一等诚嘉毅勇公,姓富察氏,名明瑞,字筠亭,满洲镶黄旗人,属于乾隆皇后富察氏外戚集团。
2、一等诚谋英勇公,姓章佳氏,名阿桂,字广庭,满洲正蓝旗人,后改隶正白旗,其父是大学士阿克敦,阿桂本人是乾隆末年的领班军机大臣,与和珅关系不睦,但都是乾隆宠幸之臣。
3、一等嘉勇忠锐公,姓富察氏,名富康安,字瑶林,满洲镶黄旗人,其父是大学士傅恒,傅恒本人是乾隆第一位皇后富察氏(孝贤皇后)的弟弟,被封为一等忠勇公,保和殿大学士(此职为三殿三阁大学士的最高等级,傅恒死后,就再无人取得过此大学士级别,原为第二的文华殿大学士就相当于最高的大学士)。
傅恒有四子:富灵安(仅获云骑尉世职,当过总兵、副都统)、富隆安(是乾隆女儿和嘉公主的丈夫,父死后,承袭一等忠勇公)、富长安(乾隆死后,与和珅一起获罪,嘉庆帝让其监督和珅自尽,却未杀他,后来任正黄旗满洲副都统)、富康安(屡立战功,金川平,论功封三等嘉勇男,后晋封嘉勇侯;平台湾林爽文乱,进一等嘉勇公;平廓尔喀,加赐一等轻车都尉;前往安南国平乱途中加封嘉勇忠锐公;平苗人起义,进封贝子;后病死军中,追封郡王。其子德麟,袭贝勒,递降至未入八分王,世袭罔替)。
4、一等武毅谋勇公,姓吴雅氏,名兆惠,字和甫,满洲正黄旗人,孝恭仁皇后(雍正帝母亲吴雅氏)族孙。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9 23:51
(三)蒙古爵位
清庭授予蒙古封建主王公爵位,任命为札萨克(旗长),札萨克世袭,根据清庭的法令和规定处理旗务,接受清庭的监督;札萨克之下设协理占吉、管旗章京、梅伦、笔帖式等官僚,协理旗务。
旗内的土地和属民由札萨克支配。旗下设佐,为基本军事单位,设佐领一人,辖旗丁150人,在札萨克领导下,审理丁册、征收税课、排解纠纷、传递信件及征发人丁;佐领之下设骁骑校、领催,协助佐领办理军政事务;每六佐复设一参领统辖。佐之下,每十户设一什长,为最低一级行政单位的管理人。
为使札萨克享有独立权力,订出会盟制度,旗之上设盟,合数旗而成,盟不是实质性的管理单位,只是一种实行监督的组织,一般不设办理盟务的衙门,只是在盟内各旗会盟时“简军实、阅边防、理讼狱、审丁册”,盟设正副盟长各一,每3年会盟一次,有固定的会盟地,盟长又理藩院于盟内各旗札萨克中人报请清帝任命兼摄,他只是充当会盟的召集人,不能直接干预旗务,也无权擅自发布政令,对各札萨克起监督作用,并充当札萨克与政府的中间人。

蒙古旧有的部只在名义上保存下来,不在具有任何行政职能。对蒙古的封爵为:
1、亲王  
2、郡王  
3、贝勒   
4、贝子  
5、镇国公  
6、辅国公
7、札萨克台吉 
8、一等台吉(塔布囊)  
9、二等台吉(塔布囊)
10、三等台吉(塔布囊) 
11、四等台吉(塔布囊) 
12、固伦额驸  
13、和硕额驸     
14、郡主额驸  
15、县主额驸  
16、郡君额驸  
17、县君额驸


清朝对蒙古部落的盟旗管理为:
1、外蒙古四部  土谢图汗、赛音诺颜、车臣汗、札萨克图汗,共辖86旗。
土谢图汗部20旗,属汗阿林盟;
赛音诺颜部22旗、额鲁特2旗,属齐齐尔巴克盟;
车臣汗部23旗,属克鲁伦巴尔和屯盟;
札萨克图汗部18旗、辉特部1旗,属札克必拉色钦比都哩雅诺尔盟。

2、青海蒙古共置西蒙古和硕特、绰罗斯、辉特、土尔扈特等部28旗,喀尔喀部及诺门罕1旗,为1盟,由西宁办事大臣兼任盟长。

3、土尔扈特部编旗设盟:1771年从伏尔加河流域东归的旧土尔扈特部在喀拉沙尔(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北裕勒都斯草原的4旗,为南路乌纳恩素珠克图盟,盟长为乌纳恩素珠克图旧土尔扈特部卓哩克图汗渥巴锡。
在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境内的3旗,为北路乌纳恩素珠克图盟,盟长为乌纳恩素珠克图旧土尔扈特部布延图亲王策伯克多尔济(渥巴锡的堂侄)。
在库尔喀喇乌苏(今乌苏市)境内的2旗,为东路乌纳恩素珠克图盟,盟长为毕锡呼勒图郡王巴木巴尔;在今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境内的1旗,为西路乌纳恩素珠克图盟,盟长为济尔哈朗贝勒默们图。
此外,一同回归的新土尔扈特2旗,为青色特奇勒图盟,盟长为青色特奇勒图新土尔扈特部弼哩克图郡王舍楞,划牧于科布多、阿勒泰地区;和硕特部4旗,为巴图色特奇勒图盟,盟长为巴图色特奇勒图和硕特部土谢图贝勒恭格,游牧于博斯腾湖畔(今巴州和硕县一带)。
上述这些盟分别由喀拉沙尔办事大臣、塔尔巴哈台领队大臣、库尔喀喇乌苏领队大臣管辖,由伊犁将军总理其事。

4、游牧于贺兰山麓的额鲁特蒙古。
游牧于贺兰山麓、河套以西额济纳的蒙古不属于任何盟、部,清朝称之为“特别旗”。
1697年10月,清政府因阿拉善和硕特兵助清军征噶尔丹有功,设一札萨克,以顾实汗之子巴延阿布该阿玉什之子和啰理(又称额鲁特济农)号巴图尔额尔克济农为贝勒统之,而后,清庭又授和啰理之子阿宝为和硕驸马,并“赐第京师,命御前行走”。
驻牧额济纳的额鲁特人第一代诺颜阿拉布珠尔是土尔扈特部首领书库尔岱青的曾孙,1704年封为固山贝子,其父纳扎尔玛穆特是阿玉奇汗的族弟,而阿玉奇是渥巴锡的祖父,1753年,清庭授其孙罗布藏达尔札札萨克印,额济纳旗正式设立。
乾隆年间,杜尔伯特三策凌率部南附清朝后,于1754年建左翼1旗、辉特1旗,为赛音济雅哈图左翼盟;又建右翼3旗、辉特1旗,为赛音济雅哈图右翼盟。封爵有汗,王、贝勒、贝子、公,无塔布囊,有台吉。



作者: 8888    时间: 2016-2-10 07:55
学习,欣赏。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10 12:47
8888 发表于 2016-2-10 07:55
学习,欣赏。

谢谢!节日快乐!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10 12:48
清朝的饮食习惯 (2011-02-28 10:28:37)
标签: 杂谈       
清朝统治者源于白山黑水间的东北大地,其饮食习惯是在东北形成的。东北满族淳朴的食风、简单的饮食方式随着清朝皇室入关,也带到了北京城。入关之初,满族贵族初次登上统治地位,需要本民族的武装力量维护刚刚取得的权利。因此,用民族传统意识和民族传统风俗加强民族凝聚力,是清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清统治者一方面钦定中国传统的儒学、理学为“正学”,使其在文化思想领域占据统治地位,稳定和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另一方面又积极地制定一系列防止汉化的措施,其中就包括服饰、发式、礼仪、饮食等方面,以此来加强满族八旗官兵的凝聚力,来保持与皇室的向心力。无论是清宫廷筵宴,还是皇帝赏赐有功之臣,清宫廷饮食大多保留满族传统,饮食原料、物料仍以东北特产的粮肉蛋菜为主。每到年底仍例关外风俗行“狍鹿赏”:向满、蒙、汉八旗军的有功之臣颁赐东北野味。届时,北京城内分设关东货场,专门出售东北的狍、鹿、熊掌、驼峰、鲟鳇鱼,使远离家乡故土的八旗士兵和眷属身在异地,也能够吃到家乡风味。正如《北京竹枝词》中所写到的一样:“关东货始到京城,各路全开狍鹿棚。鹿尾鲤鱼风味别,发祥水土想陪京”。

  但是,清代宫廷生活在北京这块土地上,必然要受到北京风土人情、饮食时尚的影响。而且,清王朝统治者与历代封建统治者一样,亦有着王天下者食天下的强烈愿望,对天下的美味食品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清初的顺治、康熙两朝,在以故乡“关东货”为主要饮食的同时,也效法明代宫廷以“尝鲜”为由,按季节征收天下贡品:江南的鲜鱼虾蟹,两广的瓜果蜜饯,山东的苹果,山西的核桃,直隶的蜜桃、鸭梨,陕甘的花皮瓜,新疆的奶子葡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江苏镇江的鲥鱼之贡。鲥鱼是生活在今江苏南京、镇江一带季节性很强的鱼种,每年春季溯江而上,初夏时洄游生殖。宋《食鉴本草》中载,“鲥鱼年年初夏时则出,月余不复有也”。因此鲥鱼身价倍增,成为江南特产。自明代列为进贡皇宫的贡品,清代初期仍沿此俗。第一网鲥鱼就要送皇帝尝鲜,宫廷即在桃花盛开的时候举行“鲥鱼盛会”,届时皇帝赐文武百官一同品尝。鲥鱼味道鲜美,但运送鲥鱼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鱼打涝上来后,用冰船和快马分水、旱两陆运送抵京,并在沿途设冰窖、鱼场保鲜。镇江到北京约三千里路程,官府限定二十二个时辰(四十四小时)送到,宫廷早已做好烹制准备,鲥鱼一到,既举行盛会。因此,为争取时间,送鱼人在途中马歇人不歇,只准许吃鸡蛋充饥。常常是“三千里路不三日,知毙几人马几匹?马伤人死何足论,只求好鱼呈圣尊。”

  又据清宫档案记载,皇帝派往各地的官员经常向皇室进“鲜”,即各地应节的新鲜食品,康熙年间任苏州织造的李煦就曾在不同季节向清宫进贡食品与饮料。春季,“今有新出燕来笋,理合供进,少尽臣煦一点敬心。”初夏,“苏州新出枇杷果”、“佛手”。秋季,“苏州今秋十分丰收……洞庭山杏子理合恭进”。刚刚入冬,李煦又进“冬笋”和“糟茭白”。康熙三十七年(1698)十月李煦向清宫呈进了一批江南鲜果和露酒:“佛手计二桶,香橼计二桶,荔枝计二桶,桂圆计二桶,百合计二桶,青果计二桶,木瓜计二桶,桂花露计一箱,玫瑰露汁一箱,蔷薇露计一箱,泉酒计一坛。”

  天下美味食品进入宫廷,清帝的饮食逐渐发生变化。顺、康两朝逐渐改变以各类野兽肉和家禽、家畜等为主要原料和简单的烹饪方式,从各种肉类整治、洗净后切成大块煮、炖、蒸、烧、烤等熟制、用大盘大碗盛装,到食品多层次地加工和注重包装形式。康熙五十九年(1690)一月十二日,法国传教士张成一行抵京。玄烨在畅春园热情款待远道的客人,赐给他们的食品有“堆成金字塔行的冷肉”,有“用肉冻、豆荚、菜花或菜心拼成的冷盘”。一月二十八日是我国传统的新年,玄烨邀请传教士们一起过年。除夕晚膳又赐给他们“年饭”十二盘菜肴,二十一种果品。菜肴、果品一改满族“简单”的烹制方法,使清代宫廷饮食在“质”的方面发生了很大的飞跃。特别是到了乾隆时期,随着国家政治的巩固,社会经济文化空前发展,清代宫廷饮食也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

  乾隆在位(1735—1795)期间,清王朝经过了近百年的统治之后,正是鼎盛时期。全国的耕地面积已超过明代最高数字,达到六百余万顷。粮食富足,加速了商业发展和城市的繁荣。社会财富大量积聚,统治阶级的享乐之风也日盛一日。皇帝居于封建统治的最高层,饮食服御,豪华奢丽,达到惊人的地步。宫廷饮食不仅打破了“关东货”一统天下的局面,而且在饮食结构、烹饪技术上都得到改变。首先是北京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使常年生活在东北的满族人在身体、生活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常食含热量较高的鹿肉、熊掌,容易使体内外的湿热相搏,易患重病。因此乾隆帝对饮食结构进行调整,并对前代定制的宫廷制度中一些未成系统的条文加以修订。在《钦定宫中现行则例》、《国朝宫室》中对宫廷饮食的等级标准及其份额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即后、妃的不同等级享受不同的标准。皇帝有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八个等级的妻妾。皇帝、皇太后、皇后享受最高标准的饮食,每次进膳用全份膳48品(包括菜肴、小菜、饽饽、粥、汤及干鲜果品);每天用盘肉十六斤、汤肉十斤、猪肉十斤、羊两只、鸡五只、鸭三只、蔬菜十九斤、萝卜(各种)六十个、葱六斤、玉泉酒四两、青酱三斤、醋二斤以及米、面、香油、奶酒、酥油、蜂蜜、白糖、芝麻、核桃仁、黑枣等。皇后以下皇贵妃、贵妃、妃、嫔等按照等级相应递减。皇贵妃、贵妃食半份膳(是皇帝的二分之一)二十四品,妃以下食半半份膳(是皇帝的四分之一)十二品。

  清统治者“王天下者食天下”,对全国各地的贡物,则是有选择食用。皇帝御膳的主食——五谷杂粮,专用东北的粘高粱米粉子,散高粱米粉子,稗子米,铃铛麦,山西的飞罗白面,陕西的苡仁米,紫麦,宝鸡的玉麦,兰州、西安的挂面,山东的恩面、博粉,广西的葛仙米,河南的玉麦面,直隶的福寿字饽饽,山东的耿饼,安徽的青饼。在北京一地仅选用玉泉山、丰泽园、汤泉三处交的黄、白、紫三色老米。再有,清宫的御膳机构逐步健全,每日的饮食不仅是为了饱腹,还依不同的传统节日习俗食应节食品:冬至馄饨,上元元宵,端阳粽子,中秋月饼,重九花糕……都以宫廷特有的原材料制作,在色、香、味、形上追求吉祥富贵,渲染皇家富豪的气派。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10 16:30
清宫如何选秀女 (2011-02-28 10:24:43)

   凡八旗官员家中年满14岁至16岁的女子,都必须参加三年一次的秀女挑选。
  清朝的后宫,上至皇后,下到宫女,都是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出来的。从顺治到光绪九朝,选秀女总共80多次。
  八旗秀女,每三年挑选一次。挑选秀女的目的,除了充实皇帝的后宫,就是为皇室子孙拴婚,或为亲王、郡王和他们的儿子指婚,重要性自不待言。秀女们要走进紫禁城高高的宫墙,必须经过一道道的考察。

    首先要严格审查旗属与年龄,不在旗的想参加选秀,势比登天;在旗的想逃避选秀,也是自讨苦吃。顺治朝规定:凡八旗官员家中年满14岁至16岁的女子,都必须参加三年一度的秀女挑选,17岁以上的女子不再参加。乾隆五年(1740)进一步规定,如果旗人女子在规定的年限之内因种种原因没有参加阅选,下届仍要参加阅选。没有经过阅选的旗人女子,即使到了20岁也不准私自聘嫁。乾隆皇帝命令“户部通行传谕八旗,所有未经选看之秀女,断不可私先结亲。”根据清宫档案,到清末光绪年间,参选秀女的年龄,最小的是11岁,大的可达20岁。

  每到要挑选秀女的时候,先由户部奏报皇帝,奉旨允准后,立即行文八旗都统衙门,由八旗的各级基层长官逐层将适龄女子花名册呈报上来,到八旗都统衙门汇总,最后由户部上报皇帝,皇帝决定选阅日期。

  各旗选送的秀女,要用骡车提前送到京城。秀女们抵达京城后,在入宫应选的前一天,坐在骡车上,由本旗的参领、领催等安排次序,称为“排车”,根据满、蒙、汉排列先后次序。最前面是宫中后妃的亲戚,其次是以前被选中留了牌子、这次复选的女子,最后是本次新选送的秀女,分别依年龄大小排列,鱼贯衔尾而行。日落时分发车,入夜时进入地安门,到神武门外等待宫门开启后下车,在宫中太监的引导下,按顺序进入顺贞门。
  宫中的御花园、体元殿、静怡轩等处,都曾是阅选秀女的场所。一般每天只阅看两个旗,根据各旗参选秀女人数的多少进行搭配。通常是五六人一排,供皇帝或太后选阅,但有时也有三四人一排,甚至一人一排的。如有被看中者,就留下她的名牌,这叫做留牌子;没有选中的,就撂牌子。然后,留牌子的秀女再定期复选,复选而未留者,也称为撂牌子。经复选再度被选中的秀女,还有两种命运:一是赐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一是留于皇宫之中,随侍皇帝左右,成为后妃的候选人。如果成为后妃的候选人,手续会更为复杂,初次“引阅”之后,屡屡“复看”,有“记名”的,这是被选中留牌子的;有“上记名”的,这是皇帝亲自选中留牌子的。最后,还要经过“留宫住宿”进行考察,在留宫住宿的秀女中选定数人,其余的都撂牌子。
  皇帝一死,风华正茂的后妃们就要搬出原来居住的东西十二宫,住进专为皇帝遗孀安排的“寡妇院”。
  当“秀女”二字映入人们的眼帘时,人们的直觉是秀女应有沉鱼落雁之貌,然而,秀女中有靓丽容貌的实在不多。从一张张清末应选秀女的照片上,似乎很难将这些面孔与任何一个表述美貌的词汇联系起来。清皇室公开的两条选秀的标准,一是品行,二是门第。清代册封皇后、妃、嫔的册文中,常常见到的是“宽仁”、“孝慈”、“温恭”、“淑慎”,以及“诞育名门”、“祥钟华阀”等等字眼。其中,门第又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光绪皇帝的皇后隆裕,相貌奇丑,但她是慈禧皇太后的侄女,因此,她最终也当上了皇后。
  在清代,皇帝一死,还是风华正茂的后妃们就要搬出原来居住的东西十二宫,住进专为皇帝遗孀安排的院落——慈宁宫、寿康宫和寿安宫,就是人们常说的紫禁城里的寡妇院。从此,这里的座座佛堂和袅袅轻烟,就是她们未来日子的主要内容了。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10 16:31
清朝皇宫的秀女制 (2011-02-28 10:27:28)

    现代的选美,各式各样,名称不一,可谓五光十色。殊不知中国古代也有不同的选美活动。有档案记录的,就算清代的选秀女活动了。
  秀女也就是美女。何谓美女,各个时期有不同的看法。各个阶级也有不同的标准。既有唐肥燕瘦之美,也有“三寸金莲”之美,更有柔弱哀怜之美。而清朝宫廷选美,即所谓秀女,首先必须是血统纯洁的官员的女子,以保持满洲贵族的尊严和特权。在保证血缘和社会地位高尚的情况下,才讲女子的美貌与素质。挑选秀女,是为皇帝做妃嫔或为亲王、王子指婚,所以必须体形健美、品行端正。因此要经过层层挑选,保证无误。凡届挑选秀女之期,由户部行文各旗都统,将应阅女子年岁等,由参领、佐领、骁骑校、领催及族长,逐一具结呈报都统,然后汇咨户部,户部上奏皇帝,皇帝批准何日选看秀女后,户部马上再行文各旗都统,各旗造具秀女清册。由参领、佐领、骁骑校、领催、族长及本人父母或亲伯叔父母兄弟之妻,亲自带秀女送至紫禁城的神武门,依次排列,由户部交内监引阅。这算是第一次挑选。凡经太监挑选被记名的,须再行选阅。这是第二次挑选,凡不记名者,听本家自行聘嫁。如各旗官员女子,因有事故,不及与选者,下次补送选阅。未经阅看之女子及记名之女子,私相嫁聘者,自都统、参领、佐领及本人父母族长,都要分别议处。被选秀女的年龄,必须是13岁至17岁的未婚女子。经太监两歇挑选后,最后报皇帝选定,或被纳为妃嫔,或指婚给亲王或王子为妻。慈禧太后就是以秀女的身份进宫,被咸丰帝选中封为贵人,由于得到皇帝宠爱,随后晋升为嫔,再升为妃。咸丰帝热河宴驾之后,被封西太后,与东太后慈安共同垂帘听政,扶助其子载淳(同治)当皇帝。这个善于玩弄权术的慈禧西太后,掌握中国的大权达47年之久。这里我要向读者交待皇帝老婆的名份及数额。据《国朝宫史》载:皇帝的老婆,第一位的是皇后,只许一个,主持内宫事务。第二是妃,其中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第三位是嫔六人。皇后居中宫,妃嫔居东西十二宫。第四位是贵人,第五位是常在,第六位是答应,这就不限数额,只看皇帝的精力与喜爱了。

  

  皇帝选美,三年一次,也太长了一点,还有一年一次选秀女活动,算是选美的一个补充形式。这一年一次选秀女,主要为挑选宫女,以服侍内宫各位后妃。它挑选的范围是内务府所属三旗一般人家的女子,内务府三旗,即清朝起家时由皇帝自领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内务府三旗所有年满13岁的女子,都要经过挑选,凡选定的,大部分到宫中做宫女。在做宫女期间,如果被皇帝看中,还可升为妃嫔。如果皇上看不上,须要服役至25岁,然后才能放出宫,可以婚嫁。被选入宫的秀女,少数被选为妃嫔,那就身价百倍了。但是除个别得到皇帝宠幸,其他也多是久居冷宫,守活寡过日子。多数未被选为妃嫔的秀女,那就是唯恭唯谨待侯后妃等各主人手下,稍不如意,便鞭打责罚,甚至被逼致死的,其悲惨的一生,也是值得怜悯的。在紫禁城内的隆宗门外,坐落一组以慈宁宫为主体的建筑群。有人把它称做紫禁城中的寡妇院。因为这里原主人便是先皇的后、嫔、妃们。她们当中主要是通过选秀女而入宫的。明清两代皇帝虽不象唐代“后宫佳丽三千”,但人数并不算少。皇后、皇贵妃、嫔、妃、贵人、常在、答应等,她们都住在乾清宫两侧的东西六宫。一旦皇帝驾崩,按祖制她们都要搬到慈宁宫居住。这里的生活可以说是与欢笑无缘,只有在“红颜暗老白发新”的清寡单调的生活中了此一生。慈宁宫偶尔也有欢乐,如给皇太后上徽号,册立后妃以及元旦、冬至、皇太后万寿节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只有这时清王朝的遗孀们济济一堂,饮酒作乐。但这样的活动毕竟一年只有几天,到了清朝末年,随着清王朝的衰落,这几天的活动也被迫停止了。有的只是白天接着黑夜,花开花落,年复一年,毫无生机的生活。慈宁宫建筑群中的佛堂很多,这些太后、太嫔、太妃们在百无聊赖的守寡期间,焚香礼佛,试图从那虚无缥缈的佛界中寻求精神安慰和寄托。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10 16:33
清代服饰制度 (2011-03-01 13:06:16)


清代皇帝的便服的衣料多选用单色织花或提花的绸、缎、纱、锦等质地。无论是织花、提花,多采用象征吉祥富贵的纹样。如团龙、团寿、团鹤,寓意“幸福”、“长寿”;蝙蝠、团寿字、盘肠、绶带纹样,寓“福寿绵长”,因蝙蝠谐音“福”、盘肠谐“长”、绶与“寿”同音。再如,用“”字或万年青花与灵芝头组成的纹样称“万事如意”;葫芦颈上系彩带,与“”字合称“子孙万代”文饰,因葫芦是爬蔓植物,连续接果有连绵繁衍子孙,永远不断的意思。
  清代服饰制度还规定,穿不同的服装,头上要戴相应的冠帽。皇帝的冠帽有朝服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冬朝冠面为熏貂和黑狐,夏朝冠面为玉草。皇帝的冠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和行服冠。朝冠有冬夏之分。冬朝冠呈卷檐式,用海龙、熏貂或黑狐皮制成,外部覆盖红色的丝绒线穗,正中饰柱形三层金顶,每层中间饰一等大东珠一颗。环绕金顶周围,饰以四条金龙。金龙的头上和脊背上各镶嵌一颗一等大东珠,四条金龙的口中又各衔一颗东珠。夏朝冠呈覆钵形,用玉草、藤、竹桥编制。其顶亦为柱形,共三层,每层为四金龙合抱,口中各饰一东珠,顶上端一颗大东珠。另在冠檐上,前辍金佛,嵌十五颗东珠,后辍“舍林”,前饰七颗东珠。吉服冠,顶子为满花金座,上端一颗大珍珠。常服冠,黑绒满缀红缨,红绒结顶。
  皇帝穿朝服时要戴朝珠,根据不同的场合戴不同质地的朝珠。朝珠由一百零八颗东珠串成,每二十七颗东珠又用四粒红珊瑚结珠等距间隔出上、下、左、右四部分,其上部结珠呈葫芦形称“佛头”。佩戴朝珠时,佛头垂于背后,用黄绦带连接一组玉饰,称做“背云”。朝珠垂在胸前的左右红珊瑚结珠处,分别饰一两串绿松石珠串,称为“纪念”。朝珠的构成,有着特殊的含义。一百零八颗珠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四个红珊瑚结珠象征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下垂于背后的佛头、背云,寓意“一元复始”,三串绿松石纪念表示一月中的上、中、下三个旬期。皇帝穿朝服时戴一盘东珠朝珠,皇后、皇太后穿朝服时戴一盘东珠外,还在两肩斜挂两盘红珊瑚朝珠,以示身份特殊。皇帝佩戴朝珠,还根据不同的场合戴不同质地、不同颜色的:祭天戴青金石朝珠,祭地戴琥珀或蜜腊朝珠,祭日戴红珊瑚朝珠,祭月戴绿松石朝珠。不同质地不同颜色的朝珠寓意天、地、日、月,而东珠朝珠作为天地与人间的纽带,为皇帝专用。
  皇帝在穿戴服饰中,腰间都要系相应的腰带,穿朝服系朝服带,穿吉服时系吉服带。朝带有两种,一种用于大典,为明黄丝织带,带上有龙文金圆版四块,中间嵌蜜石、东珠;一种用于祭祀,带上用四块金方版,嵌以束珠及各色玉、石。朝带并有垂带物品,即左右佩盼、囊、隧、鞘刀等。吉服带与朝带颜色相同,形制相似。带上的四块金版嵌珠宝随意,带端的一版角带扣,列左右的二块有环,以佩带玢(音fēn)。带上拴的荷包也格外讲究。满语称荷包为“法都”,是满族人喜欢的饰物。满族旧俗,无论男女,穿长袍系腰带,带上都拴“活计”,荷包是活计之一。它是由满族先世出猎或游牧时随身带的“囊”(一种皮质的饭袋)演变来的,同切割用的鞘刀、点火用的火镰、擦汗用的手帕等同为出猎的必备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游牧、狩猎变为固定的居住与耕种,这些活计就失去原来的意义而变为装饰。清代皇帝的活计更是质地精良,制作精美。在绸缎上绣各种图案,与衣服相配。荷包上绣的纹饰有“五谷丰登”(正月)、“五毒”(端阳节)、“鹊桥仙会”(七月)、“丹桂飘香”(中秋)、“菊花”(九月初九重阳)、“葫芦阳升”(冬至节)、“甲子重新”、“万国咸宁”(大年三十)等,以应节景。
  清代皇帝的衣料由内务府广储司拟定式样颜色及应用数目奏准,对缎匹长阔尺寸、质地、花样、色泽都有明确的规定。如档案中的“敕谕”多次记载要求官局所织缎匹“务要经纬均匀,阔长合适,花样精巧,色泽鲜明”,如质量不合格,需补赔罚奉或受鞭责。内务府画师设计画样格外精心,发往江宁(南京)、苏州、杭州三处织造司分织。江宁织造负责御用彩织锦缎,苏州织造负责绫、绸、锦缎、纱、罗、缂丝、刺绣,杭州织造负责织造御用袍服、丝绫、杭绸等。刺绣由如意馆画工设计彩色小样,经审后,按成品尺寸放大着色发交内务府和江南织造衙门所属的绣作进行生产。
  皇帝穿衣也有不顾典制而随心所欲的时候。按规定,皇帝吉服为最高的等级明黄色,皇子嫔等人的龙袍是香色(秋叶色)。典制中虽然服饰的颜色有等级、身份的差别,但乾隆却明确表示喜欢香色。乾隆十九年(1754)十二月二十九日是除夕,乾隆皇帝要在宫中神祖供像前行辞旧岁礼。是日晚,他照例沐浴更衣。当四执库太监捧出明黄色龙袍时,他却下旨要穿“香色刻丝黑狐面龙袍”。并且说,这件龙袍“着寻常日少伺候,留至每年十二月三十日沐浴后再伺候,以后每年是为例”。如果换了别人,穿着不符合身份的服装,肯定有违制之嫌。皇帝金口玉言,为所欲为,不受制度限制。另外,乾隆皇帝口口声声衣冠服制遵循古礼,可他在许多宫廷绘画中都以汉装出现。他曾说过,他的汉装像不过是“丹青游戏”。宫廷绘画多是写实的作品,水平再高的画家也不敢为皇帝画像张冠李戴。由此可知,宫廷生活往往被政治化,更显皇权的至高无上。
  清宫内设有尚衣监,存放皇帝的袍褂和服饰,又有专门的衣服库,管理皇帝平日常用的服和冠,还有一大群随时侍侯皇帝更换衣服的太监们。皇帝一天之中多次更换服饰,有时一天内更换二至三次。
b1在我国古籍《周礼》中,天子的衣、冠规定为“黄裳”和“玄冠”。其寓意天子受命于天,非凡人,他穿的服装的颜色应合于“天地玄黄”之色。从色彩上看,“玄”是黑中有红的深兰色,代表天空;而“黄”色,是指土地之色。从此以后的天子到皇帝,时空跨越了几千年,“玄”、“黄”色被当作正统的颜色,为历朝历代的官服制度相互因袭。以明黄色为主的皇帝服饰,也贯穿清代始终。但是,清代皇帝服饰的披领、箭袖和腰带却保留了满民族独特的风格。
  皇帝的官服基本上分为三大类,即礼服、吉服和便服。礼服包括朝服、朝冠、端罩、衮服、补服;吉服包括吉服冠、龙袍、龙褂;便服即常服,是在典制规定以外的平常之服。
  礼服中的朝服是皇帝在重大典礼活动时最常穿着的典制服装。按清朝《大清会典》规定,皇帝的朝服一般“色用明黄”,祭圜丘、祈谷用兰色,祭日用红色,祭月用月白色。其式样,是由上衣、下裳组成通身长袍,另配箭袖和披领。衣身、袖子、披领都绣金龙,衣身绣三十四条金龙,两袖各袖金龙一,披领绣金龙二。根据不同的季节,皇帝的朝服又有春夏秋冬四季适用的皮、棉、夹、单、纱多种质地。
  朝服的形式与满族长期的生活习惯有关。满族先祖长期生活在无霜期短的东北,以少种植、多渔猎为主要经济来源。“食肉、皮衣”成了他们的基本生活方式,尤其是满洲贵族穿用的服装多为东北特产的貂、狐、猪冽狲等毛皮缝制。为方便骑马射箭活动自如,服装的形式采用宽大的长袍和瘦窄的衣袖相结合。衣领处仅缝制圆领口,并配制一条可摘卸的活动衣领,称“披领”;在两袖口处各加一个半圆形可挽起的袖头,因形似“马蹄”,称为“马蹄袖”。满族先祖穿宽大的长袍的腰间系一腰带,胸前便成了存放出行小件物品的衣兜。这种设计适应狩猎生活中冬季骑射方便实用,披领保护头颈,箭袖覆盖手背有保暖的作用。后金时,努尔哈赤曾将这种貂皮缝制的袍子赏赐“众家贝勒”穿用,没有作为制度,至皇太极时,有建议确立满族衣冠服饰。天聪六年(1632)皇太极在初定冠服制度中,特许“八固山诸贝勒”冬、夏俱服,在城中行走。由此便阐明“服制是立国之经。我国家以骑射为业,不能改变国初之制”。皇太极告诫群臣,吸取金朝世宗的教训,“凡改汉衣冠者,无不一再世而亡”,左佩矢、右挟弓,就好像把左手交给了他人,“待他人割肉而后食。”特别指出,汉族衣冠不利于骑射的道理,“我朝以武功取天下,还要以武功巩固天下”。
  清入关后,满族生活环境的变化,长袍箭袖已失去实际的作用,再次议论服装改制。清前期的几位皇帝认为:衣冠之制关系重大,它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盛衰兴亡。尤其是对定鼎中原的少数民族来说,更是如此。到乾隆帝时进一步认识到,辽、金、元诸君,不循国俗,改用汉唐衣冠,致使传之未久,趋于灭亡,深感可畏。祖宗的服饰不但没有改变,还在不断恢复完善,最终形成典章制度确定下来。
  因此,清代服饰与其他方面相比,满族特点保存的较多。如长袍、箭袖的服装不仅得到保留,还将其定为象征国家最尊贵的礼服,载入清代典章制度中。在隆重的典礼上,皇帝视朝、臣属入朝时所穿的礼服,即为朝觐之服,成为名副其实的朝服了。特别是满族传统服装的箭袖,入关后虽然失去实际作用,但箭袖却作为满族行“君臣大礼”的行礼动作得以保留。箭袖又称马蹄袖,平时挽起成马蹄形;一遇到行礼之时,敏捷地将“袖头”翻下来,然后或行半礼或行全礼。这种礼节在清朝定都北京以后,已不限于满族,汉族也以此为礼,以示注重守礼。因箭袖的这一特殊功能,清代的吉服、便服也都设计了箭袖。即使是平袖口的服装,还要特意单做几副质料较好的箭袖“套袖”,以备需要时套在平袖之上,用过之后脱下。这种灵活、方便的“套袖”还有个美好的名称——“龙吞口”。清代官服的箭袖形式,一直保持到清朝灭亡。
  清代服装在保留本民族传统的同时,也吸收了历代皇帝服装的纹饰——十二章(十二章墨线图)。十二章是十二种含义图案:日、月、星辰(寓意普照天下)、山(高可仰,取其仁德)、龙(能兴云作雨,取其变化)、华虫(取其文采昭著)、粉米(五谷之一,可以养人)、藻(有花纹的水草,取其有纹彩)、火(取其燃)、宗彝(为祖庙尊崇,表示不忘祖先)、黻(黑白两色绣成弓形相背,示见善背恶)、黼(斧头状象征权威)。这些纹饰象征皇帝是大地的主宰,其权力“如天地之大,万物涵复载之中,如日月之明,八方囿照临之内”。
  宫中遇有喜庆的事,皇帝万寿正日、皇太后万寿圣节和元旦节令的前后三日,皇帝穿吉服。吉服又称龙袍,上下连属的通身袍,其形式是,右衽、箭袖、四开裾;领、袖都是石青色,衣明黄;通身绣九龙十二章,龙文分前后身各三条,两肩各一条,里襟一条。龙纹间有五彩云;十二章分列左肩为日,右肩为月,前身上有黼、绂,下有宗彝、藻,后身上有星辰、山、龙、华虫,下有火、粉米;领圈前后正龙各一,左右行龙各一,左右交襟行龙各一,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立水。穿吉服时,外面罩衰服,挂朝珠,佩吉服带。清代皇帝的龙袍也有裘、棉、夹、纱等多种质地,适合一年四季不同季节穿用。
  故宫现存皇帝龙袍还有在绣金龙、十二章、彩云之中,加绣双喜字文饰的。在清代典章服饰制度中没有见到文字记载,但它是皇帝成婚时穿用的。按照清代规制,皇帝成婚称为“大婚”,幼年即位的皇帝成年后,要举行隆重的大婚典礼,清早期的顺治、康熙和晚期的同治、光绪都是即位后举行大婚的皇帝。是时,颁诏天下,举国同庆。宫廷内围绕皇帝、皇后的吃、穿、用及洞房陈设等都以龙凤双喜为主要图案。同治十一年(1872)、光绪十四年(1888)晚清的两位小皇帝成婚前,苏州织造定织、绣了一大批龙凤双喜的门帘、床帐。皇帝大婚时穿的龙袍上加绣双喜字样,也是理所当然的。
  皇帝在平常的日子穿便服,又称常服。皇帝在宫中穿常服的时间最多,如经筵、御门听政、恭上尊谥、恭捧册宝等都是穿着常服活动的。常服有常服袍和常服褂两种,其颜色、纹饰没有特殊的规定,随皇帝所欲。但从故宫收藏的皇帝便服的颜色、文饰来看,也都有明显的隐义。清代入关之初,满族贵族喜穿天蓝、宝蓝色衣褂,寓意清淡、明快,“清”与国号同字同音,因此淡蓝、宝蓝、天蓝等颜色成为宫廷服饰中领导潮流的颜色。皇帝的便服也选天蓝色、宝蓝色。故宫藏宫廷画《清康熙读书像》康熙便服像,画的就是年轻的康熙身着宝蓝色便服的写实作品。就连面用明黄或石青色的皇帝礼服、吉服,里衬也用天蓝或月白色。宫廷崇尚蓝色,乾隆、嘉庆朝都有这种颜色的便服。直到道光年间仍为流行颜色。故宫藏《喜溢秋庭》图卷,描绘的就是身着宝蓝色便服的道光皇帝与后妃、子女在御苑内嬉戏休闲,共享天伦之乐。除此以外,皇帝的便服颜色还有象征天下富足、生活红火的木红色、枣红色,谐音“禄”的灰绿色,以及洁净、清爽的姜黄色、浅米色等。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10 16:56
揭秘清代公主的婚姻年龄 (2011-03-02 13:55:00)
标签: 杂谈        分类: 转载文章
清代共有12位皇帝.清军入关之前有两位皇帝,即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进关后,自顺治到宣统有10位皇帝.前后12位皇帝育有82位公主,其中太祖努尔哈赤有8位,太宗皇太极有14位,顺治帝有6位,康熙帝有20位,雍正帝有4位,乾隆帝有10位,嘉庆帝有9位,道光帝有10位,咸丰帝有1位,同治、光绪、宣统3位皇帝没有女儿.三百多年前,皇家应是婴幼儿生长条件最好的地方.他们吃有精良的食品,衣有绫罗绸缎,住有高屋广厦,病有高明的御医、精致的药品,同时享受着母亲和乳母们的精心呵护.即便是这样,仍有35个小公主在10岁之前早殇.百分之四十的小格格迈不过10岁的门槛,那么我们姑且将10岁以上的小公主们视为成人吧.

按现代社会的标准,18以下尚属少年儿童期.在今天的家庭中,11岁的女孩儿正处于父母膝下撒娇承欢、上学读书的年龄,而清代的公主们却用柔弱的身体肩负起与外族和亲以稳定边疆、联姻重臣以巩固社稷的政治重任.她们中10至13岁出嫁的有18人,14至18出嫁的有21人,19岁以后出嫁的只有6人.出嫁年龄最小的公主是努尔哈赤的长女,只有10岁,出嫁年龄最大的是努尔哈赤的二女,是30岁.相比较而言,清前期的公主们出嫁年龄较小,平均年龄在13岁,康熙以后出嫁年龄稍大,平均年龄在17岁.

清代皇帝们作为父亲也和普通人一样疼爱自己的女儿.努尔哈赤为联络女真大部乌拉部,先后将侄女和13岁的皇四女穆库什嫁给了乌拉部贝勒布占泰.未曾想却遭到布占泰的虐待,还用鸣镝射公主.太祖努尔哈赤闻之极为愤怒,率兵往征,灭其部落,领回皇四女.但是作为统治者,他们考虑更多的是维护部族的利益、扩大自己的权势.清前期努尔哈赤、皇太极早早地将格格们嫁出去,完全是当时形势的需要.

公主们的生活条件在当时是比较优越的,但是长寿者并不多.假设11岁至36岁是处于生育高峰的年龄,故去者有29人,占35%,年龄超过37岁者有18人,占22%.82位公主平均寿命是21.8岁,如果以11岁作为分界限,成活下来的47位公主,其平均寿命是36岁.最长寿者当属努尔哈赤的皇七女,活到81岁.清朝历代公主的平均寿命以太祖努尔哈赤的女儿们寿命最长,平均为52.5岁,太宗皇太极的女儿们第二,平均为36.7岁.平均寿命最短的属雍正的女儿们,才6岁.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10 16:57
宫规 (2011-03-02 13:47:39)

宫规是清代宫廷定制。皇帝尊圣祖母为太皇太后,尊圣母为皇太后,居慈宁、寿康、宁寿等宫。奉太妃、太嫔等位随居。皇后居中宫,主内治。皇贵妃1位,贵妃2位,妃4位,嫔6位,分居东西十二宫,佐内治。自贵妃以下封号,俱由内阁恭拟进呈,钦定封册。贵人、常在、答应俱无定位,随居十二宫,勤修内职。宫女数额:皇太后宫12名,皇后宫10名,皇贵妃位下8名,贵妃位下8名,妃位下6名,嫔位下6名,贵人位下4名,常在位下3名,答应位下2名,内廷位次各有差等,须各依本分位次,谦恭和顺,接上以敬,待下以礼。非本宫首领,太监、女子不可擅行使令。皇帝驾临内宫,本宫居住之内廷等位咸迎于宫门外,立。俟驾至随行进宫,驾回,仍送于本宫门外。若皇后驾临,各宫迎送之仪亦如之。内廷等位遇娠,每日食用照常额加半。有生母者许进内照看。本宫首领太监照常上夜外,宫殿监奏派总管太监一员率敬事房太监及御药房首领太监等上夜。凡皇子诞生未赐名者,皆称皇子,不按位次称呼。蒙赐名,始称皇几子。其赐名之例,由宗人府奏请。奉旨后,内务府知会宫殿监,宫殿监奏交内阁拟嘉名,俱折呈览,恭候钦定后,宫殿监知会内务府转行宗人府登记,俟恭修玉牒载入。凡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之父,姓名、官位,宫殿监敬谨登记,遇恭修玉牒,由宗人府奏请咨行内务府,转行宫殿监。宫殿监查明缮折奏闻后,交内务府转行宗人府载入玉牒。恭逢皇子、公主诞生,其年、月、日、时,系内廷某位某氏所生,宫殿监敬谨登记,遇恭修玉牒载入,皇孙、皇孙女并同。内廷等位父母年老,奉特旨许入宫会亲者,或1年,或数月,许本生父母入宫,家下妇女不许随入,其余外戚一概不许入宫。各宫首领遇年节奉主命往外家,或以事故慰问前往者,不许传宣宫内外一切事情。宫殿监时加稽查,倘不加稽查,别行发觉者,将宫殿监与犯者一并从重治罪。凡已出宫女子,不许复进宫出入,妄传内外一切事情,亦不许差人至宫门与本主请安。凡各宫女子,不许与太监等人认为亲戚。非奉本主使令,不许擅相交语并嬉笑喧哗。各宫小太监许于本宫内掖门出入。每夜起更时,各宫首领进本宫查看灯火毕,随出,锁掖门,报知敬事房。凡宫殿监等处太监行路或遇各宫女子,皆让女子走过再行,不许掺杂争路。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10 17:04
六种宴席简介 (2011-03-01 13:07:25)

满汉全席(一) 蒙古亲潘宴

    此宴是清朝皇帝为招待与皇室联姻的蒙古亲族所设的御宴。一般设宴天正大光明殿,由满族一、二品大臣坐陪。历代皇帝均重视此宴,每年循例举行。而受宴的蒙古亲族更视此宴为大福,对皇帝在宴中所例赏的食物十分珍惜。《清稗类钞*蒙人宴会之带福还家》一文中说:“年班蒙古亲王等入京,值颁赏食物,必之去,曰带福还家。若无器皿,则以外褂兜之,平金绣蟒,往往汤汁所沾需,淋漓尽,无所惜也."
  茶台茗叙: 古乐伴奏-满汉侍女敬献白玉奶茶

  到奉点心: 茶食刀切 杏仁佛手 香酥苹果 合意饼

  攒盒一品: 龙凤描金攒盒龙盘柱(随上乾果蜜饯八品)

  四喜乾果 虎皮花生 怪味大扁 奶白葡萄 雪山梅

  四甜蜜饯 蜜饯苹果 蜜饯桂圆 蜜饯鲜桃 蜜饯青梅

  奉香上寿: 古乐伴宴-焚香入宴

  前菜五品: 龙凤呈祥 洪字鸡丝黄瓜福字瓜烧里脊万字麻辣肚丝

  年字口蘑发菜

  饽饽四品: 御膳豆黄 芝麻卷 金糕 枣泥糕

  酱菜四品: 宫廷小黄瓜 酱黑菜 糖蒜 腌水芥皮

  敬奉环浆: 音乐伴宴-满汉侍女敬奉贵州茅台

  膳汤一品: 龙井竹荪

  御菜三品: 凤尾鱼翅 红梅珠香 宫保野兔

  饽饽二品: 豆面饽饽 奶汁角

  御菜三品: 祥龙双飞 爆炒田鸡 芫爆仔鸽

  御菜三品: 八宝野鸭 佛手金卷 炒墨鱼丝

  饽饽二品: 金丝酥雀 如意卷

  御菜三品: 绣球乾贝 炒珍珠鸡 奶汁鱼片

  御菜三品: 干连福海参 花菇鸭掌 五彩牛柳

  饽饽二品: 肉未烧饼 龙须面

  烧烤二品: 挂炉山鸡 生烤狍肉  随上荷叶卷 葱段甜面酱

  御菜三品: 山珍刺龙芽 莲蓬豆腐 草菇西兰花

  膳粥一品: 红豆膳粥

  水果一品: 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 信阳毛尖


满汉全席(二) 廷臣宴

    廷臣宴于每年上元后一日即正月十六日举行,是时由皇帝亲点大学士,九卿中有功勋者参加,固兴宴者荣殊。宴所设于奉三无私殿,宴时循宗室宴之礼。皆用高椅,赋诗饮酒,每岁循例举行。蒙古王公等皆也参加。皇帝籍此施恩来拢络属臣,而同时又是廷臣们功禄的一种像徵形式

  

    丽人献茗:狮峰龙井

  乾果四品:蜂蜜花生 怪味腰果 核桃粘 苹果软糖

  蜜饯四品:蜜饯银杏 蜜饯樱桃 蜜饯瓜条 蜜饯金枣

  饽饽四品:翠玉豆糕 栗子糕 双色豆糕 豆沙卷

  酱菜四品:甜酱萝葡 五香熟芥 甜酸乳瓜 甜合锦

  前菜七品:喜鹊登梅 蝴蝶暇卷 姜汁鱼片 五香仔鸽糖醋荷藕

  泡绿菜花 辣白菜卷

  膳汤一品:一品官燕

  御菜五品:砂锅煨鹿筋 鸡丝银耳 桂花鱼条 八宝兔丁玉笋蕨菜

  饽饽二品:慈禧小窝头 金丝烧麦

  御菜五品:罗汉大虾 串炸鲜贝 葱爆牛柳 蚝油仔鸡鲜蘑菜心

  饽饽二品:喇嘛糕 杏仁豆腐

  御菜五品:白扒广肚 菊花里脊 山珍刺五加 清炸鹌鹑红烧赤贝

  饽饽二品:绒鸡待哺 豆沙苹果

  御菜三品:白扒鱼唇 红烧鱼骨 葱烧鲨鱼皮

  烧烤二品:片皮乳猪 维族烤羊肉 随上薄饼 葱段 甜酱

  膳粥一品:慧仁米粥

  水果一品: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珠兰大方


满汉全席(三) 万寿宴

    万寿宴是清朝帝王的寿诞宴,也是内廷的大宴之一。后妃王公,文武百官,无不以进寿献寿礼为荣。其间名食美馔不可胜数。如遇大寿,则庆典更为隆重盛大,系派专人专司。衣物首饰,装潢陈设,乐舞宴饮一应俱全。光绪二十年十月初十日慈禧六十大寿,于光绪十八年就颁布上谕,寿日前月余,筵宴即已开始。仅事前江西烧造的绘有万寿无疆字样和吉祥喜庆图案的各种釉彩碗、碟、盘等瓷器,就达二万九千一百七十余件。整个庆典耗费白银近一千万两,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
   丽人献茗:庐山云雾

  乾果四品:奶白枣宝 双色软糖 糖炒大扁 可可桃仁

  蜜饯四品:蜜饯菠萝 蜜饯红果 蜜饯葡萄 蜜饯马蹄

  饽饽四品:金糕卷 小豆糕 莲子糕 豌豆黄

  酱菜四品:桂花辣酱芥 紫香乾 什香菜 暇油黄瓜

  攒盒一品:龙凤描金攒盒龙盘柱 随上

        五香酱鸡 盐水里脊 红油鸭子 麻辣口条

        桂花酱鸡 蕃茄马蹄 油焖草菇 椒油银耳

  前菜四品: 万字珊瑚白菜 寿字五香大虾无字盐水牛肉疆字红油百叶

  膳汤一品: 长春鹿鞭汤

  御菜四品: 玉掌献寿 明珠豆腐 首乌鸡丁 百花鸭舌

  饽饽二品: 长寿龙须面 百寿桃

  御菜四品: 参芪炖白凤 龙抱凤蛋 父子同欢 山珍大叶芹

  饽饽二品: 长春卷 菊花佛手酥

  御菜四品: 金腿烧圆鱼 巧手烧雁鸢 桃仁山鸡丁蟹肉双笋丝

  饽饽二品: 人参果 核桃酪

  御菜四品: 松树猴头蘑 墨鱼羹 荷叶鸡 牛柳炒白蘑

  烧烤二品: 挂炉沙板鸡 麻仁鹿肉串

  膳粥一品: 稀珍黑米粥

  水果一品: 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 茉莉雀舌毫
满汉全席(四) 千叟宴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的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康熙五十二年在阳春园第一次举行千人大宴,玄烨帝席赋《千叟宴》诗一首,固得宴名。乾隆五十年于乾清宫举行千叟宴,与宴者三千人,即席用柏梁体选百联句。嘉庆元年正月再举千叟宴于宁寿宫皇极殿,与宴者三千五十六人,即席赋诗三壬余首。后人称谓千叟宴是“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
   丽人献茗:君山银针

  乾果四品:怪味核桃 水晶软糖 五香腰果 花生粘

  蜜饯四品:蜜饯桔子 蜜饯海棠 蜜饯香蕉 蜜饯李子

  饽饽四品:花盏龙眼 艾窝窝 果酱金糕 双色马蹄糕

  酱菜四品:宫廷小萝葡 蜜汁辣黄瓜 桂花大头菜 酱桃仁

  前菜七品:二龙戏珠 陈皮兔肉 怪味鸡条 天香鲍鱼三丝瓜卷

  虾籽冬笋 椒油茭白

  膳汤一品:罐焖鱼唇

  御菜五品:沙舟踏翠 琵琶大虾 龙凤柔情 香油膳糊肉丁黄瓜酱

  饽饽二品:千层蒸糕 什锦花篮

  御菜五品:龙舟镢鱼 滑溜贝球 酱焖鹌鹑 蚝油牛柳川汁鸭掌

  饽饽二品:凤尾烧麦 五彩抄手

  御菜五品:一品豆腐 三仙丸子 金菇掐菜 溜鸡脯香麻鹿肉饼

  饽饽二品:玉兔白菜 四喜饺

  烧烤二品:御膳烤鸡 烤鱼扇

  野味火锅:随上围碟十二品

  一品   :鹿肉片 飞龙脯 狍子脊 山鸡片

  野猪肉 野鸭脯 鱿鱼卷 鲜鱼肉

  刺龙牙 大叶芹 刺五加 鲜豆苗

  膳粥一品:荷叶膳粥

  水果一品: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杨河春绿


满汉全席(五) 九白宴

    九白宴始于康熙年间。康熙初定蒙古外萨克等四部落时,这些部落为表示投诚忠心,每年以九白为贡,即:白骆驼一匹、白马八匹。以此为信。蒙古部落献贡后,皇帝高御宴招待使臣,谓之九白宴。每年循例而行。后来道光皇帝曾为此作诗云:"四偶银花一玉驼,西羌岁献帝京罗"
  丽人献茗:熬乳茶

  乾果四品: 芝麻南糖 冰糖核桃 五香杏仁 菠萝软糖

  蜜饯四品: 蜜饯龙眼 蜜饯莱阳梨 蜜饯菱角 蜜饯槟子

  饽饽四品: 糯米凉糕 芸豆卷 鸽子玻璃糕 奶油菠萝冻

  酱菜四品: 北京辣菜 香辣黄瓜条 甜辣乾 雪里蕻

  前菜七品: 松鹤延年 芥茉鸭掌 麻辣鹌鹑 芝麻鱼 腰果芹心油焖鲜蘑蜜汁蕃茄  

  膳汤一品: 蛤什蟆汤

  御菜一品: 红烧麒麟面

  热炒四品: 鼓板龙蟹 麻辣蹄筋 乌龙吐珠 三鲜龙凤球

  饽饽二品: 木犀糕 玉面葫芦

  御菜一品: 金蟾玉鲍

  热炒四品: 山珍蕨菜 盐煎肉 香烹狍脊 湖米茭白

  饽饽二品: 黄金角 水晶梅花包

  御菜一品: 五彩炒驼峰

  热炒四品: 野鸭桃仁丁 爆炒鱿鱼 箱子豆腐 酥炸金糕

  饽饽二品: 大救驾 莲花卷

  烧烤二品: 持炉珍珠鸡 烤鹿脯

  膳粥一品: 莲子膳粥

  水果一品: 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 洞庭碧螺春


满汉全席(六) 节令宴

    节令宴系指清宫内廷按固定的年节时令而设的筵宴。如:元日宴、元会宴、春耕宴、端午宴、乞巧宴、中秋宴、重阳宴、冬至宴、除夕宴等,皆按节次定规,循例而行。满族虽有其固有的食俗,但入主中原后,在满汉文化的交融中和统治的需要下,大量接受了汉族的食俗。又由于宫廷的特殊地位,逐使食俗定规详尽。其食风又与民俗和地区有着很大的联系,故,腊八粥、元宵、粽子、冰碗、雄黄酒、重阳糕、乞巧饼、月饼等仪器在清宫中一应俱全。
  丽人献茗:福建乌龙

  乾果四品:奶白杏仁 柿霜软糖 酥炸腰果 糖炒花生

  蜜饯四品:蜜饯鸭梨 蜜饯小枣 蜜饯荔枝 蜜饯哈蜜杏

  饽饽四品:鞭蓉糕 豆沙糕 椰子盏 鸳鸯卷

  酱菜四品:麻辣乳瓜片 酱小椒 甜酱姜牙 酱甘螺

  前菜七品:凤凰展翅 熊猫蟹肉 虾籽冬笋 五丝洋粉五香鳜鱼

  酸辣黄瓜 陈皮牛肉

  膳汤一品:罐煨山鸡丝燕窝

  御菜五品:原壳鲜鲍鱼 烧鹧鸪 芜爆散丹 鸡丝豆苗珍珠鱼丸

  饽饽二品:重阳花糕 松子海罗干

  御菜五品:猴头蘑扒鱼翅 滑熘鸭脯 素炒鳝丝 腰果鹿丁扒鱼肚卷

  饽饽二品:芙蓉香蕉卷 月饼

  御菜五品:清蒸时鲜 炒时蔬 酿冬菇盒 荷叶鸡 山东海参

  饽饽二品:时令点心 高汤水饺

  烧烤二品:持炉烤鸭 烤山鸡 随上

  薄饼 甜面酱 葱段 瓜条

  萝葡条 白糖 蒜泥

  膳粥一品:腊八粥

  水果一品: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告别香茗:杨河春绿


天津满汉全席

    清初的顺治、康熙两朝政治开明,经济复苏,广建粮仓,足民之食,大运河也沟通了南北的经济贸易,丰富了津门百姓的饮食内容。爱新觉罗·玄烨于庚午年秋三月御笔亲书:“转粟排千舰,分流纳九河。潮声连海江,树色入京多。鼓楫鱼龙伏,停帆鹳鹤过。津门秋望远,明日涌金波。”

    当时天津的商业、漕运、手工业蓬勃发展,繁荣兴盛,饮食业进入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为满足官府、商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的饮食需要,津门饮食文化呈现出荟萃百家之长、吸取百城之精的局面,形成了以天津地域饮食文化为特色的规格高、礼仪重、席面大的满汉全席。

    天津满汉全席菜品丰富、多而不杂、丰而不俗,冷荤、大菜、热炒、羹汤、茶酒、饭点、果品、蜜饯成龙配套。大件菜带炒菜,天津称之为“带子上朝”,这种席面按四四排,开席时,甜碗上毕,上大件,俗称开口甜。先是四干碟、四蜜饯、四糖饯、四鲜,四冷荤、四青菜、四甜碗、四大菜压桌,之后是四粥碗、四茶点。

    天津满汉全席用料极其广泛,山珍海味、瓜果菜蔬就地取材。天津“八大成”之一的“义和成”饭庄以制作满汉全席、南北大菜、官宴而著称。在“义和成”饭庄里,厨师大部分是干单打一的活(俗称角活),即各管一角活儿,厨房分前墩、后墩、碟子房(冷荤)、大锅台(大灶)、小灶、面案(点心房)。由于分工明确,菜品制作精湛,小到作料大到干货发制、菜品调剂搭配、器皿变化、上菜时机、行厨办宴,一气呵成。

    大菜品种有:汆鸡茸燕菜、扒黄肉翅、乌龙戏珠、扒熊掌、汆三腐、茉莉汆竹荪、红烧鲥鱼、金蝉戏牡丹

    四红:红烧猴头、 黄焖鹿筋、挂炉烤鸭、烤全猪

    四白:奶汁扒广肚、高丽银鱼、四喜云片野鸭、哈巴肘子

    四小碟:烧银菜、酸沙紫蟹、虾子白菜、萝卜干贝球

    四粥碗:八宝粥、荷叶粥、秫米粥、小米粥

    四茶点:马蹄酥、状元糕、麒麟饼、芙蓉糕

    带卤小菜四个:姜丝肉、八宝酱、虾子腐竹、酸沙白菜

    小菜:炒青虾仁、熘南北、炸三苔、炒江豆腐、金钱香菇、如意冬笋、汆金三鱼、冰糖银耳

    随席点心:双上三鲜蒸煎合、三鲜烧麦、汆龙眼桂圆、四喜饺、清素三角、鸡茸云吞汤、石榴贝子、蟹黄酥合子、真素包、冰糖荸荠鼓、鲍鱼汤、春柳三丝汤

    民初时,天津菜筵席形式改朝换代,津门厨师把满汉全席部分菜抽出,略加调整、充实,演变成今日的燕菜席、鸭翅席、海参席等多种席面,使天津菜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 8888    时间: 2016-2-10 17:58
享受知识,欣赏,谢谢。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11 17:24
8888 发表于 2016-2-10 17:58
享受知识,欣赏,谢谢。

从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了解一个社会的整体概貌,避免我们今天在谈古论今中出现一些常识性的纰漏。
作者: 8888    时间: 2016-2-11 18:13
说得好,確实有益。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12 20:27
8888 发表于 2016-2-11 18:13
说得好,確实有益。

对于同时代的人来说,这些早已是潜移默化中成为思维定式的前提,当然不在话下。
作者: 8888    时间: 2016-2-13 12:08
是的。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14 02:21
8888 发表于 2016-2-13 12:08
是的。

前人的记述文字要可信一些,一则是同代人的关系,对事物现象的描述更直观,而且客观,没有今人的望文生义。
作者: 8888    时间: 2016-2-14 10:08
這点很重要,赞同。
作者: 地鑫泉    时间: 2016-2-14 18:35
补子图案漂亮,品种多样,寓意深渊,很喜欢!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15 03:05
8888 发表于 2016-2-14 10:08
這点很重要,赞同。

嗯,所以现在很多文章没法看,漏洞百出。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15 03:17
地鑫泉 发表于 2016-2-14 18:35
补子图案漂亮,品种多样,寓意深渊,很喜欢!

http://bbs.56785678.net/thread-25290-2-1.html这里有一套完整的补子大图,可以用于甄别。谢谢!
作者: 8888    时间: 2016-2-15 15:01
九加五 发表于 2016-2-15 03:05
嗯,所以现在很多文章没法看,漏洞百出。

確实如此。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17 17:17
8888 发表于 2016-2-15 15:01
確实如此。

但这些文章的作者,一个个文抄公,都是我们高校的教授。见过一个新词汇:“搞笑叫兽”!
作者: 8888    时间: 2016-2-18 17:59
社会现实所造就。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19 00:44
8888 发表于 2016-2-18 17:59
社会现实所造就。

制度为急功近利者培养土壤。
作者: 8888    时间: 2016-2-19 09:32
制度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很难,若坚决贯彻,也就不难了。
这次地方法规禁放烟火爆竹取得实效就是好例子。
造假没人管,制度为急功近利者培养土壤!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20 02:55
8888 发表于 2016-2-19 09:32
制度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很难,若坚决贯彻,也就不难了。
这次地方法规禁放烟火爆竹取得实效就是好例子 ...

禁放烟花爆竹,是明面的事,其他则是潜在的。
作者: 8888    时间: 2016-2-20 10:21
关健是制度不落实,旡人管,徒有虛名。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20 18:23
8888 发表于 2016-2-20 10:21
关健是制度不落实,旡人管,徒有虛名。

是的,致使这个土壤成为一些人的温床,发酵出危害社会肌体的菌种。
作者: 8888    时间: 2016-2-21 09:06
愿望今后有所变革。
作者: 九加五    时间: 2016-2-24 01:33
8888 发表于 2016-2-21 09:06
愿望今后有所变革。

树立正气,传递正能量,从自身做起,只要每个人都这样要求自己。
作者: 8888    时间: 2016-2-24 10:30
赞成,提倡、自律。




欢迎光临 赏泉(原大中华大收藏网) (http://bbs.coinhome.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